加快完善上海立体化救援体系
2018-05-28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立体化救援体系是指在城市发生严重火灾、自然灾害事故或突发事件时,能快速反应,空中和地面紧密协同,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的组织构架和运作机制。直升机装备是其重要标志。
由于城市规模结构和管理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以直升机为载体的立体化救援体系越来越为世界各大城市普遍使用。在消防救援方面如日本东京配备了7架消防直升机(大型消防直升机3架,中型消防直升机4架);韩国现有13支消防航空队,共配备32架直升机;香港目前共配备9架直升机等,在火情侦察、火灾扑救、被困人员救助、救援物资投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空中医疗急救方面,如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地域面积4326平方公里,人口289万人,配备医疗直升机2架,日均出动50架次,在重大灾害医疗救援、城市突发事件医疗救援、高速公路医疗急救、传染性病人转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5月,本市组建了警务航空队,2008年首架直升机交付使用,2014年新增1架KA-32消防直升机。截至目前,警务航空队共有直升机5架,其中警务直升机4架,消防直升机1架。装备和队伍初具规模,立体化救援体系初步建立,并在消防、警务和城市综合救援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如消防方面,消防直升机发挥了火情侦察、火灾扑救、被困人员救助、救援物资投送等作用。警务方面,直升机发挥了空中观察、辅助决策、执法取证、快速运送、空中威慑等作用。医疗救援方面,发挥了快速到达现场、快速抢救转运伤员等作用。
但同时,委员们通过调研也感到本市在公共安全方面的形势仍然严峻。主要表现在:
一是高层、超高层建筑面临的安全问题日益突显。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24米以上高层建筑3.1万幢,其中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近600幢(数据来源于《城市公共安全消防高风险专项调研报告》,2015年9月)。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具有消防设施不够完整,使用复杂,起火因素多等特点。一旦发生灾害,火势蔓延途径多,疏散困难,危害严重。特别是这十多年来,一方面,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数量仍在不断增长中,另一方面,部分建造年代较早的高层建筑,由于当时存有设计缺陷且使用年代久,安全隐患突出。
二是边远地区的形势复杂堪忧。目前,全市有800余平方公里的林地,以及崇明岛、洋山港的多个远离市区的岛屿、港口,一旦发生火灾,难以及时处置,迅速扑灭。
三是公共安全风险源众多。如大型交通枢纽、多线换乘轨道交通站点、大型商场、热门旅游景区等,人流密集,情况复杂,一旦突发安全风险,后果严重。
本市立体化救援体系的主要问题
1. 消防直升机数量不足
警务航空队现配备一架消防直升机,与应急处置需求的差距较大。
(1)单机执行任务时事倍功半。目前配置的1架KA-32型消防直升机,一次最多可携带3吨水。而需要该机出动扑灭的火场一般火势较大,一次出水,往往“杯水车薪”,难以及时扑灭大火,需要多次往返取水;而在第二次、第三次以致更多次的取水途中,火势会在取水间歇时复燃,灭火效能将明显降低。因此,仅有1架消防直升机不能满足持续降水灭火的实际需要,难以形成战斗单元。
(2)单机定检维修时实际上无机可用。按照直升机安全运行要求,一架直升机飞行到一定时间,比如50、100、150小时,必须停场定检,而一旦定检维修时,就不能担负任务飞行。KA-32消防直升机一年正常停场维护时间至少3个月,如遇大修定检,一般需要6至8个月。其间如遇灾情,实际上无机可用。
2. 尚无医疗救援专用直升机
空中医疗急救是非常高效的急救手段。特别是在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急救直升机对于大都市的急救体系具有特殊重要作用。2010年起,市警航队与市急救中心合作,启动了本市空中紧急医疗救援,共参与医疗救援10余起,作用显著。但每次出航使用的都是4架警用机中的一架,无医疗救援专用机,救护专业人员也是市急救中心派驻警航队的一名救护医生,待命时间为每天上午九时至下午五时三十分,未能全天候。医疗救援设备只能是可临时携带的简单配置,不能适应复杂、伤员人数众多的紧急救护需要。
3. 相关配套不完善
(1)应急起降点尚无规划。目前在本市的石油化工区、客货运港口、大型交通枢纽、人员密集场所及郊区林地以及空中医疗急救的定点医院等相关区域,尚无明确的直升机地面停降点,且无这方面的定点规划。
(2)直升机应急取水点尚无规划。全市范围内,储水量在600立方米以上,水面无遮盖物,净空环境好,可供直升机垂直取水的水源不够清晰。虽然进行过实地勘察,但远未完成,且也无这方面的规划。
4. 救援队伍的专业能力还不夠强
立体化救援体系建立以来,经过培训和实战,救援队伍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能力,但只是基本的、初步的,还不能完全适应上海作为国际化特大型城市的现实和发展需要,以及中央对上海“当好全国的‘排头兵和‘先行者”的要求。具体如飞行、机务、空中任务员(包括救生)等空中技术人员,指挥、通信、气象等航务保障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地空协同能力等,都亟须尽快增强。
完善建议
1. 加快硬件装备的配置,亟须增加专用直升机
(1)增加1至2架消防直升机,以使形成灭火时的战斗单元,并解决单机定期检维修时的“空白”
在机型选择上,方案一:选择目前已使用的俄制KA-32消防直升机。该机虽航空技术一般,但消防、灭火设备配置齐全,使用性强,作业稳定性好。从投入两年的实践来看,性价比较高。方案二:选择空客公司的H225型号的消防直升机。该机航空技术先进,但消防灭火设备不如俄制KA-32齐全和成熟,价格较高。
(2)配置相应数量的医疗救援专用直升机
据悉,市政府高度重视航空医疗救援工作,已明确由市卫生计生委、公安等四个方面部门组成协作单位,瑞金医院作为上海航空应急救援中心基地医院,正式启动相关工作。建议按照上海的地域面积和人口数量,配备相应数量的急救直升机,加强空中急救能力,构建起空地一体化的急救网络体系。
2. 加快完善立体化救援体系配套建设
(1)进一步加强高层、超高层建筑停机坪、地面停靠点及专用取水点等消防配套设施建设。高速公路、综合交通枢纽、人流密集集散地、大型产业园区以及有能力进行空中医疗急救的定点医院等,应抓紧调研、确定,并形成规范,纳入今后的城市建设规划。
(2)进一步完善消防、警务、救护作业空地指挥联络运作机制。尽快解决空地指挥联络设备和频率使用、空地指挥协同等相关问题。
3. 加快专业队伍的能力提升
公安消防、医疗等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将专业人员培训纳入议事日程。抓紧完善或制订专业能力标准,操作规范,建立实务培训体系,提高专业人员的能力,以适应硬件配置的专业要求,充分发挥其效能,并形成这方面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