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目光”导写
2018-05-28暗叙
暗叙
文题展示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目光”一词有三个义项:一是指视线,二是指眼睛的神采,三是指眼光、见识。请以“目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独词型命题作文。作文时,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词语”的内涵和外延。
根据文题的提示语,“目光”第一个义项是指视线。所谓视线,原指司机在驾驶车辆时目光触及固定或者移动物体的直线。视线距离地面的高度,称为视线高度。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写作主题:切莫鼠目寸光,要开阔眼界,将目光放长远。
“目光”的第二个义项是指眼睛的神采。由此,我们可以透过目光,去窥视人物的心灵世界,从而挖掘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目光”的第三个义项是指眼光、见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写作主题:反对买椟还珠,反对目光短浅,提倡有见识,有原则,有坚守。
根据文题的要求“角度自选”,我们应想好写作的角度,确定好自己所写的“目光”是谁的目光,其特征是怎样的,目光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如此,文章的立意才能独特而深刻。例如:
①写“小悦悦”事件中,路人对“小悦悦”漠视的目光,揭示当今社会部分人之间的冷漠与麻木,倡导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构建和谐社会。
②写狼的目光,揭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③写自己八岁、十三岁、十八岁时的目光,通过目光的变化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向往或对未来的希望。
④写摄影师的目光,说明若没有灵慧的眼光,就不能发现真正的美,也就拍不出好的摄影作品。
⑤写演员的目光,说明一个演员光有靓丽的外表,却不懂得通过眼神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那么她便永远不能演活一个角色。
……
行文时,一定要对“目光”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突出“目光”的变化过程,否则文章便容易无情趣、无意味,容易干瘪而生硬,甚至偏题。
佳作展示1
目 光
自从发现菜市场边的“旺福”小店的面味道鲜、手艺好后,只要一有空,我就会去那里吃面。去久了,我发现每天面店附近都有一群人在转悠,或聚在一起聊天,或胸前挂着牌子找工作。
这些人中,有一群擦鞋工,都是中年妇女。她们每天起早贪黑,十分辛苦。然而,当我从这群女工旁走过时,我发现了一个很特别的女工,因为她的目光。
擦鞋工们一般都会自带板凳。没生意的时候,就坐在那里闲聊,偶尔也打打小牌;有生意的时候,她们则会一哄而上,你争我抢,唯恐生意被别人抢了去。只有她,没生意时,一个人便坐在树下,手上捧一本小书,大概是教科书吧,有点旧了。她看书时的眼神很平静,有时嘴唇还蠕动,偶尔也会皱皱眉头,大概是看到什么值得思考的内容了吧。很难见到她主动去揽客,也许她知道她是争不过那些手脚麻利的女人的,也许她根本就不愿意去抢生意。
有时候她也把目光投向过往的行人,希望他们来照顾她的生意。大概行人也有些厌烦那些过分“热情”的女工,反而时而不时地主动招呼她来擦鞋。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况且我早被她那看书时专注的目光吸引住了。
有一天,我起床特别早,来到“旺福”小店时几乎没有食客,然而,她却早已坐在那儿了,没有人擦鞋,她在静静地看书,目光专注。我与她打了一下招呼,示意擦鞋。她应了一声,收起书,拿出擦鞋的工具。我像往常一样坐下。
我的鞋,白色的,很难擦,但是她好像并没有露出难色,目光很专注,仔细地盯着我的鞋子,仿佛要把它们看透似的。她麻利地戴上手套,打好鞋油,然后开始擦鞋。她不爱说话,很安静,不像其他女工那般唧唧喳喳。这是我一向的印象。
太静了。我实在忍不住了,便没话找话地与她聊了起来:“我看你好像很喜欢读书,你读的是什么书啊?”她先是一愣,然后继续擦鞋,嘴里却回答道:“我女儿的课本。”她又说道:“我女儿上小学,我要学会这些词语,晚上才能辅导她。”我随意“哦”了一声,又问道:“你女儿成绩不错吧?”
她突然抬起头来,眼里绽放出骄傲的神采,好像還有泪光在闪烁。她意识到了她的动作有点大,又低下头去擦鞋,嘴里却还在说:“那是当然了,她每次都考第一呢,老师经常表扬她。”
在她低头的那一刹那间,我又看到了她那特别的目光。
“那,你一定很是为她骄傲了!你这么辛苦,也是值得的。”不知怎的,我竟冒出了这么一句。“嗯。”她回答道。接下来,我不再与她搭话了。
我走了。她又到那棵树下读书去了,目光依然很专注。
点评:此文把“目光”投向“擦鞋的女工”,足见作者的悲天悯人情怀。文章写擦鞋女工不热心擦鞋生意,却专注阅读女儿的课本的故事,表现“母爱伟大”之旨,感人至深。此外,作者描写的技巧也很高超,“擦鞋女工”的可敬形象在不知不觉的勾勒中印入了读者的脑海中。
佳作展示2
目 光
一阵闷雷,一道黑影从天空划过,“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我不知道这是我第几次梦见这样的画面了。也许,我天生就喜欢它,一只飞翔在怒江上空的鹰。我想与它的目光对接。
其实,对于它,我并不熟悉什么,只是偶然看见一张照片,心里就激动了起来,想着那里的铁索,想着那里的雄浑,想着那里的气势与境界。我想,它便是我的大鹏。我喜欢它的眼睛。它的眼,不是黑夜里的蝙蝠的眼睛,也不是晚间的老鼠的眼睛。
我想与那鹰的目光对接。只是,哪有这般容易啊。在现实中,我根本不能看见它,但我期待着有一天,我能与它的目光相对。
我知道,它是不屑于与我的目光对接的,它的眼里只有那垂直而上的绝壁,只有那一派辽阔的怒江,只有那深远无边的天际。它每日都会盘旋,在上空张望着横跨在怒江之上的那一根溜索。它在上空俯视着,只与勇敢者对视,并为他们祈祷,为他们祝福。
我知道,它是不屑于与牛交流的。那些只要到了怒江再也不肯走半步的牛,只会哀叫,甚至还把持不住自己的屎尿。牛的头耷拉着,似乎也没有勇气与鹰的目光对视。然而,鹰似乎总愿意与马对视。马总是那样的淡定,面对绝壁也总是昂着头。鹰是喜欢这种淡定的,要不它怎么总是喜欢将目光停留在马的身上呢?
我不知道,鹰愿不愿意把它的目光也停留在我的身上,我是愿意的。
我的梦中又多了一位领队。领队骑的是那匹能与鹰的目光对接的马。领队不爱言语,只是常常默默地走到溜索前,稳稳地敲一下溜索,最多再回头瞟一眼那些汉子。那些汉子在领队坚毅的目光中一个一个地过了溜索。领队站在溜索旁看着,是那样的从容。
我想,鹰是能看到这一切的。
突然,一声呼啸,尖得直入脑髓。领队过了江,又瞟了一眼准备妥当的汉子们,便骑上了马。马依旧稳稳地走着。“啾——”又是一阵长啸,是那只鹰的声音。我知道,那个声音,是一种赞叹,更是一种契合。
每当鹰叫的时候,我的梦就醒了。我想,飞到了天上,我的目光里就是整个世界了。
点评:此文用“鹰的目光”表达“人应该像鹰一样勇敢飞翔”,用“我希望与鹰的目光对接”表达我的“高远”之志,意象独特,意蕴丰富。用梦境书写人生理想,构思巧妙。此外,文章还化用了作家阿城《溜索》中的相关情节,足见作者文字功底的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