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县地区长8致密储层微观结构及致密化

2018-05-28葛云锦马芳侠

断块油气田 2018年3期
关键词:富县喉道成岩

葛云锦,马芳侠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75)

0 引言

随着常规石油勘探开发难度的增加,致密油逐渐成为我国石油勘探最现实的接替领域。致密油是指以吸附或游离状态赋存于生油岩中,或与生油岩互层、紧邻的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等储集岩中,未经过大规模长距离运移的石油聚集[1-3]。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段上覆长7烃源岩、下伏长9烃源岩,具有形成致密油藏的良好地质条件。前人从岩石学、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等对富县地区长8储层进行过研究[4-10],但大多集中在孔隙结构、成岩作用等方面,没有对储层致密化及其与原油充注的关系进行研究,开展的测试相对传统。

本文在铸体薄片、高压压汞等常规分析基础上,增加场发射扫描电镜、纳米CT扫描、核磁共振等手段,详细分析致密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和成岩作用,明晰长8致密储层致密化主控因素,厘清储层致密化与成藏的关系,为该区勘探提供理论基础。

富县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南部,构造上整体为一平缓的近南北向展布由东向西倾斜的大型单斜,局部鼻隆构造发育,倾角一般小于1°。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发育多期次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砂体垂向叠置,整体厚度较大;但粒度细,物性较差,平均孔隙度小于10%。

1 储层微观孔隙特征

前人研究表明,长8储层致密,孔隙喉道结构特征十分复杂,常规测试无法满足微米至纳米级孔喉的分析[11-16]。本文采集15口井的60余块岩心样品,测试了场发射扫描电镜60余块、常规及高压压汞10块、CT扫描2块、核磁共振2块,以及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常规分析测试200余块次;分析致密储层孔隙类型、微观孔隙喉道分布及其内部的可动流体情况。

1.1 孔隙类型

根据薄片鉴定(见图1),长8砂岩主要孔隙类型为残余粒间孔(66%),其次为长石溶孔(16%)、岩屑溶孔(3.5%)、填隙物内溶孔(9%)及微裂缝(5.5%)。

图1 长8储层主要孔隙类型

1.2 孔隙结构特征

孔隙结构指岩石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特征以及孔隙之间的连通性,是储层的研究重点[17]。

1)常规压汞分析。长8典型储层样品平均门槛压力达到2.10 MPa,毛细管压力中值平均为18.06 MPa,平均孔隙度为7.53%,平均渗透率为0.79×10-3μm2,喉道直径分布在 0.06~0.32 μm,均值为 0.21 μm,平均分选系数为0.40,孔隙结构系数平均值为0.18,均质系数平均为0.35,平均退汞效率为28.19%(见表1)。数据表明,长8储层为致密储层,喉道直径小,渗流能力差;孔隙结构复杂,均值系数低,孔喉分布不均匀。储层主要为高排驱压力-微喉道型和高排驱压力-微细喉道型2种类型。

表1 长8储层压汞数据统计

2)高压压汞分析。结果显示,长8储层平均门槛压力为2.84 MPa,门槛压力高。孔隙半径分布在3~280 nm,孔径小。喉道半径主要分布在2.3~13.0 nm,属于纳米级。主要为微孔、微喉型储层。进汞量较大,但是退汞效率低,孔喉连通性差,孔喉比平均4.21。

3)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显示,粒内溶蚀孔孔径分布在 17.0 nm~3.6 μm,主要为 70.0~200.0 nm,既有纳米级孔,又含亚微米级孔。粒间孔径分布在45.0 nm~9.7 μm,主要为微米级孔隙,但数量较少。自生石英微晶的晶间孔、黏土矿物之间的微孔隙、岩石粒内的微裂缝及有机质间的微孔隙是纳米级孔的主要孔隙类型(见图1f)。粒间孔与微裂缝的沟通对于油气的渗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CT测试。CT技术能够对致密储层孔隙结构参数进行定量分析[18-20]。根据CT扫描获得的二维图像,总体将储层分为3种类型:较为致密,发育粒间溶蚀孔,称为微观孔喉型;颗粒的表面发育微裂缝,称为微裂缝型;基本不发育孔隙,称为致密型。微观孔喉型占14.5%左右,微裂缝型占3.5%左右,致密型占82.0%。孔隙体积测量结果表明,孔隙体积主要集中在1~200 μm3,占比为85.78%,小孔隙所占比例高,以微米级孔隙为主。喉道直径主要分布在0.05~0.01 μm和0.30~0.35 μm两个区间。

5)核磁共振测试。为进一步表征长8储层微观孔隙结构,选择典型样品进行了核磁共振测试。从饱和水流体分布曲线看(见图2),T2谱的弛豫时间分布范围较宽,为双峰型,主峰位于10~100 ms,反映的孔隙半径为 1~1 000 μm,属于微米孔隙,侧峰小于 10 ms,表明存在大量孔径小于1 μm的纳米级孔隙。整体信号强度包络的面积较大,饱和流体所测的核磁孔隙度为10.94%。离心处理实验分析束缚水饱和度为79.19%,束缚水饱和度较高,计算束缚水孔隙度为8.64%。核磁共振结果表明长8储层孔隙半径分布范围较宽,微米级—纳米级均有分布,但是孔隙连通性较差,大部分流体为束缚流体,可动流体较少。

长8致密砂岩储层同时发育微米级及纳米级孔隙,孔隙半径主要分布在0.003~60.000 μm,平均值为1.600 μm,主要为微米级孔隙。喉道直径分布区间为0.01~0.35 μm,平均值为 0.21 μm,属于微细喉型。

2 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油气成藏

2.1 储层致密化控制因素

长8砂岩在埋藏成岩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等成岩事件。首先恢复储层原始孔隙度,再定量分析各种成岩作用对原始孔隙度的增加或损失程度[21-22],从而分析储层致密化的主要控制因素(见表2)。

图2 长8储层核磁共振T2图谱

数据显示,压实是造成孔隙度减小的主要原因,导致孔隙减小率分布在50.1%~73.4%,平均为62.4%;胶结作用导致孔隙减小率分布在13.9%~36.4%,平均为23.5%,溶蚀增孔率分布在4.2%~8.7%,平均为6.5%。说明强烈的压实改造后孔隙度急剧降低,胶结作用使储层完全致密化,后期虽然部分矿物溶解增孔,但溶蚀孔隙数量有限,储层仍非常致密。

1)压实作用。整个延长组地层在早白垩世前一直处于深埋阶段[23],到早白垩世末,长8埋深达到了2.4~2.8km,压实作用非常强,镜下观察可见碎屑颗粒的定向排列(见图3a),以及长石颗粒的线接触甚至断裂,表明机械压实强度非常大。根据实验统计,研究区岩石中存在大量黑云母等塑性矿物,塑性组分平均体积分数为7.36%,抗压实能力差,在外力作用下易挠曲变形、填充孔隙(见图3b),降低孔隙度和渗透率,使储层物性变差。

2)胶结作用。胶结作用是储层致密的又一控制因素,长8储层填隙物体积分数可达13.9%,主要有碳酸盐矿物胶结、黏土矿物胶结、硅质胶结等。碳酸盐矿物包括方解石、铁方解石与铁白云石等,以方解石为主。成岩作用早期,方解石以连晶式胶结为主,由于缺少流体渗流通道,后期酸性流体也难以对其进行溶蚀;其后,方解石、铁方解石主要充填长石溶孔(见图3c),使储层进一步致密。

长8储层的主要黏土矿物为绿泥石和伊利石,早期形成绿泥石分布在颗粒表面(见图3d),可以抵抗部分压实作用,对孔隙起保护作用,后期形成的绿泥石充填孔隙,降低储层质量。而伊利石主要呈片状、玫瑰花状、搭桥状分布于孔隙喉道间(见图3e),既降低了孔隙度,又大大降低了孔喉连通性,严重伤害了储层的渗流能力。硅质胶结主要为石英次生加大,还有部分硅质胶结沿着孔隙壁呈自形微晶状生长或呈孔隙充填(见图3f)。硅质胶结在晚成岩期较发育,SiO2的来源主要是长石溶解,以及混层黏土矿物转化。

2.2 储层致密化与成藏

取致密储层孔隙度上限为10%[1],根据富县地区孔隙度与埋深间的关系[4],长8储层致密化深度为600~1 000 m。富县地区在中生界三叠纪后发生过3次抬升剥蚀,平均剥蚀厚度为1 120 m,第四纪沉积物平均厚度23 m[24],通过埋深恢复,剥蚀前长8储层致密化深度为1 697~2 097 m。对应埋藏史时间约为140~125 Ma(见图4),在早白垩世早期达到完全致密。

表2 研究区长8储层孔隙度变化

图3 长8储层成岩作用照片

包裹体测温显示,长8包裹体均一温度有2期,分别为110~123℃和144~152℃。结合埋藏史-温度研究成果,2期成藏对应的地质历史时代分别为120~110 Ma、100~90 Ma,为早白垩世中期—末期成藏。成藏时间晚于储层致密时间,长8为先致密后成藏。孔隙演化表明,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早期,储层经历强烈的压实作用,孔隙度由35%降至15%左右,后期绿泥石衬垫、石英-长石次生加大及胶结作用(方解石胶结)使孔隙度降至5%左右,此时尚未进入主力生油期;早白垩世末期距今100 Ma左右,烃源岩开始大量生油,致密油开始成藏;有机酸流体对储层进行溶蚀作用,长石和方解石等碱性矿物遭受溶蚀,孔隙度升高至8%左右,改善了储层物性,但伴随的热异常作用同时形成一些具有热液特征的自生矿物,如钠长石、伊利石和铁绿泥石等,占据了储层大量粒间孔隙,导致孔隙度改善效果有限。随成藏的进行,储层持续致密化。

图4 长8储层致密化和成藏事件关系

3 结论

1)研究区长8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粒内溶孔和成岩微裂缝为主,整体上属于细孔微细喉储层。孔隙连通性较差,大部分流体为束缚流体,可动流体较少。

2)长8储层致密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碎屑颗粒的定向排列和大量黑云母等塑性矿物充填降低孔隙度。碳酸盐矿物、黏土矿物、硅质胶结等使储层进一步致密。

3)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早期,储层经历强烈的压实作用,物性变差,孔隙度由35%降至15%;胶结作用使孔隙度降至5%,随后生烃高峰伴生的有机酸溶蚀储层,孔隙度升高至8%左右,促进致密油成藏,为先致密后成藏。

[1]贾承造,郑民,张永峰.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与勘探开发前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39(2):129-136.

[2]杨华,李士祥,刘显阳.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页岩油特征及资源潜力[J].石油学报,2013,34(1):1-11.

[3]杨华,付金华,何海清,等.鄂尔多斯华庆地区低渗透岩性大油区形成与分布[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39(6):641-648.

[4]任战利,李文厚,杨华,等.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致密油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35(2):190-197.

[5]邹才能,张国生,杨智,等.非常规油气概念、特征、潜力及技术:兼论非常规油气地质学[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40(4):385-399.

[6]白玉彬,罗静兰,王少飞,等.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延长组长8致密砂岩油藏成藏主控因素[J].中国地质,2013,40(4):1159-1168.

[7]郑中文、张汉生.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延长组长6—长8段超低渗砂岩储集层孔喉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16,31(1):13-17.

[8]罗晓容,张刘平,杨华,等.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1段低渗油藏成藏过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31(6):770-778.

[9]郭兰,丁超,门艳萍,等.富县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82致密储层评价[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7,7(5):5-9.

[10]姚泾利,赵彦德,邓秀芹,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成藏控制因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5,45(4):983-992.

[11]张纪智,陈世加,肖艳,等.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3,34(5):679-684.

[12]王猛,曾明,陈鸿傲,等.储层致密化影响因素分析与有利成岩相带预测:以马岭油田长8油层组砂岩储层为例[J].岩性油气藏,2017,29(1):59-70.

[13]张驰,王峰,田景春,等.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延长组长8段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5,29(1):45-48.

[14]马春林,王瑞杰,罗必林,等.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与油藏分布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2,23(3):514-519.

[15]陈朝兵,朱玉双,陈新晶,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82储层沉积成岩作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3,34(5):685-693.

[16]陈大友,朱玉双,张皎生,等.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储层成岩作用与有利成岩相带[J].石油实验地质,2015,37(6):721-728.

[17]牛小兵,冯胜斌,刘飞,等.渗透致密砂岩储层中石油微观赋存状态与油源关系: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3,34(3):288-293

[18]时建超,屈雪峰,雷启鸿,等.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储层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6,27(5):827-834.

[19]韩文学,高长海,韩霞.核磁共振及微、纳米CT技术在致密储层研究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为例[J].断块油气田,2015,22(1):62-66.

[20]蒋裕强,陈林,蒋婵,等.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技术及发展趋势[J].地质科技与情报,2014,33(3):63-70.

[21]BEARD D C,WEYL P K.Influence of texture o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unconsolidated sand[J].AAPG Bulletin,1973,7(2):349-369.

[22]王瑞飞,陈明强.储层沉积成岩过程中孔隙度参数演化的定量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沿25区块、庄40区块为例[J].地质学报,2007,81(10):1432-1437.

[23]任战利,张盛,高胜利,等.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程度异常分布区及形成时期[J].地质学报,2006,80(5):674-684.

[24]于强,任战利,倪军,等.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中生界热演化史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5):801-805.

猜你喜欢

富县喉道成岩
整个村子都“哭”了——追记富县直罗镇新寨子村第一书记孙小京
“一说”在延伸,“一说”在扩展——富县“两说一联”版本升级
能源领域中成岩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U型渠道无喉道量水槽流动规律数值模拟
胜利油田致密砂岩油藏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亚声速二喉道流场不对称现象研究
准中1区三工河组低渗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演化
鄂南富县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特征分析
张家垛油田阜三段储层成岩作用
廊固凹陷沙四段储层成岩作用与成岩阶段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