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产出健康度评价
——以上海市重点产业为例
2018-05-28蔡三发于梦婷
蔡三发,于梦婷
(同济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1 前言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科技已成为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科技创新也逐渐成为支持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首次将“科技规划”升格为“科技创新规划”,突出“创新生态”和“改革创新”的关键作用,预计到2020年,上海科技创新治理的学习与治理能力日趋完善,高质量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但是,上海市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与经济产出不协调等问题,阻碍着上海市产业持续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从创新产出效率角度对上海市科研创新产出进行健康度评价,并提出提高上海市科研创新产出效率的策略和建议。
借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1]。对产业创新产出这一过程进行人格化处理,可认为产业创新产出的健康是一种在产业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完好状态——企业能以不断的技术、管理、营销、执行等一系列创新行为,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具有良好的创新管理和文化,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居于领先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和持续成长能力。
如何衡量产业创新产出的健康度水平,即评价产业创新的有效性,技术效率便可体现这种创新的有效性。现有研究大多笼统地考察整个过程的技术创新效率,如韩晶[2]以新产品销售收入和申请专利数为创新产出指标,以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为创新投入指标研究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康春鹏等[3]以总产值和专利申请数为产出指标,以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内部活动经费和技术改造经费为投入指标进行了北京市高技术产业R&D效率分析。而实际上产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可以划分为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投入产出形式和内容有很大的区别,体现出来的效率形态也不同[4],本文从创新过程中的研发效率和转化效率两个阶段来展开测算上海市重点产业创新的健康度。
2 模型建立和指标设定
2.1 模型建立
借鉴前人的经验,本文采用随机前沿方法SFA(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SFA)测算上海市重点产业科研创新产出效率评价,以进行健康度评价。随机前沿函数模型首先由Aigner,Lovell和 Schmid[6],Meeusen 和 Van den Broeck[7]分别独立提出,利用生产函数构造生产前沿面,采用技术无效率项的条件期望作为技术效率。
随机前沿方法SFA的基本模型如下:
式(1)中,exp(vi)为随机扰动项,TEi为技术效率项,f(xi,β)·exp(vi)称为随机生产前沿。 令 TEi=exp(-ui)ui≥0,并令生产函数取C-D函数形式,本文的随机前沿函数模型如下:
式(2)中,lnOutputm代表第m种产出的自然对数,lnIntputnij代表第n种投入的自然对数,i和t分别表示第i个行业和第t个年份,β1,β2,…,βn分别为各投入向量的产出弹性。 Vit为随机变量,其分布服从正态分布 N(0,σ2v),且独立于 Uit。 Uit为非负的随机变量,表示创新活动中的无效率项。
2.2 指标设定
技术创新是一个科技与经济活动密切作用的过程。产业创新成果的产出主要有技术和产品两类,技术作为中间产出,既是前期研究投入的结果,也是后期新产品开发等的前提。因此,以中间产出为界,产业的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技术的研发过程,主要是通过R&D投入开发技术,最终以专利等知识技术形式作为科技成果的产出,这个过程主要体现了产业创新的技术研发效率;第二阶段是技术的转化过程,即运用自主研发的技术,或者购买国内外技术并加以改造、生产出新的产品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这个过程主要体现了产业创新的技术转化效率。
根据产业的技术创新的二阶段划分,本研究将产业的技术创新产出健康度分解成对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的评价,即产业创新能力健康度和产业适应能力健康度的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产业创新产出健康度评价指标体系
3 实证分析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资料,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跨度为2011-2015年,研究数据来源于《上海统计年鉴》及《上海科技统计年鉴》。
3.1 产业创新能力健康度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计量分析软件FRONTIER4.1分别计算以专利申请数为产出变量和以拥有发明专利数为产出变量的投入产出效率,以评价产业创新能力健康度。各参数统计值和检验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以专利申请数为产出指标的计量分析
在表2中,γ=0.99,说明无效率项在生产单元与前沿面的偏差中占主要成分,采用SFA模型是合适的。β0至β4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中,β1=0.34说明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投入每增加1%,会使创新产出增加0.34%;史修松等[8]的研究认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投入的增加会导致创新产出的下降,原因是创新人员的配置不合理或达不到科技硬件的水平,本文的研究结果说明目前上海市R&D人员的科技水平与科技硬件要求较为匹配。β2=0.06说明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投入每增加1%,会使创新产出增加0.06%;β3=-0.09说明R&D经费内部支出增加1%,会使创新产出下降0.09%;β4=-0.13,说明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每增加1%,创新产出会下降0.13%。
表3 以拥有专利数为产出指标的计量分析
在表3以拥有专利数为产出指标的计量分析中,β1=0.62说明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投入每增加1%,会使创新产出增加0.62%;β2=1.44说明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投入每增加1%可以使创新产出增加1.44%;β3=0.55说明R&D经费内部支出增加1%,会使创新产出增加0.55%;β4=-1.61说明投入指标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每增加1%,创新产出会下降1.61%,这从侧面反映了鼓励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综合表2与表3,在鼓励创新方面,上海市在人员投入方面未达到饱和,在经费投入方面存在部分冗余,应着重鼓励自主创新,增加人员及科研经费内部支出,适度降低技术引进的经费支出。
3.2 产业适应能力健康度实证分析
技术开发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应用到新产品开发中以获得效益。作为产业的技术创新的第二阶段,技术转化活动就是要把技术转化为现实效益产出。
表4 以新产品产值为产出指标的计量分析
在表4以新产品产值为产出指标的计量分析中,β1=1.10说明拥有发明专利数增加1%,新产品产值产出增加1.1%;拥有专利代表拥有技术,可以改善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β2=0.31说明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增加1%,可以使新产品产值产出增加0.31%。类似地,β3=0.51说明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增加1%,可以使新产品产值产出增加0.51%;β4=0.37说明技术改造经费投入增加1%,可以使新产品产值产出增加0.37%。以上指标数据充分说明在产业适应能力投入产出阶段,上海市各产业的投入产出还处在发展阶段,未达到饱和。
表5 以当年总产值为产出指标的计量分析
在表5以当年总产值为产出指标的计量分析中,β1=0.34说明拥有专利数增加1%,当年总产值产出增加0.34%;β2=0.80说明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增加1%,可以使当年总产值产出增加0.8%;β3=-0.14说明新产品开发经费增加1%,使当年总产值产出减少0.14%,这可能与投资回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有关;β4=0.21说明技术改造经费投入每增加1%,可以使当年总产值产出增加 0.21%。
各产业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产出效率如表6所示。
表6 重点产业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产出效率
在产业创新效率中,基于专利申请数,汽车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产出效率最高,约为0.69。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的平均创新效率最低,仅为0.25左右,其他产业的平均创新效率基本持平。相比之下,基于拥有发明专利数的创新能力产出效率明显偏高,精品钢材制造业的产出效率达到0.85,其次是成套设备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分别为0.79和0.72,汽车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最低,仅为 0.55 和 0.53。 拥有发明专利数反映产业创新的实力,更多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会有更好的技术创新实力。
在产业适应效率中,基于新产品产值,成套设备制造业的适应能力产出效率最高约为0.91,其次是生物医药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约为0.72和0.59;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和精品钢材制造业的产出效率最低,仅为0.16和0.14。基于当年总产值,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适应能力产出效率最高,为0.93;汽车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最低,为0.22和0.15,可能与回报的滞后性强有关。
4 结论与对策建议
为满足新形势下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我国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创新引领发展,通过对上海市重点产业创新能力效率和适应能力效率的测度,为提高上海市科研创新产出健康度,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积极鼓励和培养创新人才,增加创新人才储备,并加强R&D人员队伍建设,从增加R&D人员数量向提升人员质量转变。高技术产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而不是简单地对已有技术的模仿。为避免研发乏力,要保证足够的高素质科研人才供给,应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同时健全现有科研管理办法,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创造力,并及时对科研人员进行优胜劣汰。
(2)调整科研经费投入比例。科研经费是促进科研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与基础,但科研经费投入冗余会造成创新产出低于预期,对上海市而言,应细化科研经费的投入使用渠道,更多地用于R&D经费内部支出以从根本上鼓励自主创新。
(3)注重技术开发与技术转化的衔接。技术创新是一个科技与经济活动密切作用的过程,新技术的开发应被用于创造新产品或者改进产品的生产方式。应把科研人员的思想观念转变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在取得成果后,应用于具体实践,变知识性产出为经济性产出。并且由于创新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的收益具有时滞性,因此在衔接方面也要做好资源储备。
主要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Preamble to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International Health Conference,New York,1946.
[2]韩晶.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研究——基于SFA方法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28(3):467-472.
[3]康春鹏,齐志强.基于DEA的北京市高技术产业R&D效率比较分析[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8(1):20-26.
[4]郑坚,丁云龙.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105-108.
[5]杜忠晓,王洪礼,李怀宇.勘察设计企业效率的随机前沿面评价[J].中国科技信息,2009(12):39.
[6]Aigner D J,Lovell C A K,Schmidt P.Formul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 Models [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77(6):21-37.
[7]Meeusen W,van den Broeck J.Efficiency Estimationfrom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s with ComposedError [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77(18):435-444.
[8]史修松,赵曙东,吴福象.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差异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3):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