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体会
2018-05-26张艳丽
张艳丽
【摘 要】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对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从2016年10月到2017年9月收治于我院的129例绝经期子宫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成采用12.5mg/次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观察A组(n=43)、采用6.25mg/次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观察B组(n=43)以及采用25mg/次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观察C组(n=43),比较3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观察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09%,观察C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37%,观察A组疗效显著高于观察B组,p<0.05。但观察A组和观察C组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观察A组治疗后的雌激素水平、复发率也明显优于观察B组,p<0.05。结论:对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进行米非司酮治疗时,如果剂量过低,则难以起到有效的疗效,将剂量为设置为12.50mg/次,能够取得最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米非司酮;剂量;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中图分类号】R711.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1
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是临床常见妇科疾病,主要是因女性生殖内分泌功能紊所致,多见于绝经后的1年内[1]。以阴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受疾病影响,出现长期无规律性出血,会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除阴道出血外,患者还会出现贫血、烦躁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目前米非司酮药物保守治疗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案,米非司酮的治疗效果已得到共识,但在使用剂量方面上存在争议。基于此,为明确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就制定了3种剂量方案,就选取近年来收治于我院的126例绝经期子宫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剂量分别为12.5mg/次、6.25mg/次、25mg/次的3个组别,各43例,比较各组疗效,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6年10月到2017年9月收治于我院的86例绝经期子宫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成采用采用12.5mg/次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观察A组(n=43),与采用6.25mg/次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观察B组(n=43)。观察A组年龄45-53岁,平均(49.59±3.16)岁,病程1-9个月,平均(2.80±0.36)个月。观察B组年龄46-52岁,平均(49.16±4.04)岁,病程1-8.5个月,平均(2.74±0.48)个月。观察C组年龄46-53岁,平均(49.81±3.62)岁,病程1.5-9个月,平均(2.84±0.51)个月。入院时雌性激素水平方面,观察A、B、C组的E2水平分别为(312.74±31.42)pmol/L、(313.08±29.62)pmol/L、(310.06±28.52)pmol/L。观察A、B、C组的P水平分别为(2.84±0.81)nmol/L、(2.76±0.92)nmol/L、(280±0.76)nmol/L。
3组患者包括年龄、病程、雌性激素水平等一般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可比较(p>0.05)。排除合并其他妇科疾病患者,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观察A组采用米非司酮(上海新华联制药,国药准字H10950202)口服治疗,剂量为12.50mg/次,每日1次,共治疗30d。观察B组采用米非司酮口服治疗,剂量为6.25mg/次,每日1次,共治疗30d。观察C组采用米非司酮口服治疗,剂量为25mg/次,每日1次,共治疗30d。治疗方案结束后,比较三组疗效。
1.3 观察指标 将我院129例根据米非司酮剂量分为12.5mg/次、6.25mg/次、25mg/次的3个组别,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包括E2(雌二醇)、P(孕酮)等雌激素相关指标水平以及复发情况。治疗效果共分为治愈、有效、无效,共3个疗效指标。治愈:经治疗后,子宫出血症状消失,或有轻微出血量,雌激素水平显著好转。有效:经治疗后,包括临床相关症状、雌激素水平均有一定好转,但未达到治愈标准。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相关症状、雌激素水平均未见好转,或恶化。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都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观察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09%,观察C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37%,观察A组疗效显著高于观察B组,p<0.05。但观察A组和观察C组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1。
2.2 雌激素水平
经治疗后观察A组治疗后的雌激素水平明显优于观察B组,p<0.05,但观察A組和观察C组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2。
2.3 复发率 观察A组复发率为2.33%(1/43),观察B组复发率为11.11%(7/43),观察C组复发率为4.65%(2/43),观察A组复发率显著低于观察B组,p<0.05。但与观察C组的复发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女性进行绝经期后,其卵巢功能会发生显著的衰退,雌性激素、垂体促性腺激素都发生改变,不再具有规律性的周期变化,从而使阴道无法再规律性出血[2]。但临床中有部分女性会出现绝经期阴道出血,这主要是因女性生殖内分泌功能紊所乱造的,多见于绝经后的1年内,临床又被成为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长期无规律性出血会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除阴道出血外,患者还会出现贫血、烦躁等临床症状。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进入绝经期的妇女数量十分庞大,此种背景下,该病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临床关注。对于此病的治疗方案并不唯一,首选方案主要是药物保守治疗,现有的治疗药物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同时也避免了外科手术治疗对机体的伤害,故药物治疗更受青睐。
目前米非司酮药物保守治疗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案,该药是一种常用的抗孕激素类药物,通过口服就能达到40%左右的生物利用度,其主要作用成分能够在口服后,快速吸收于大脑、垂体,以及包括卵巢、子宫等的生殖系统中[3]。作用在垂体的药物成分能够对促卵泡生成素、黄体生成素起到一定调节作用,同时不会对卵巢产生负面影响,有助于改善卵巢、子宫功能,延缓衰退,调生殖系统内分泌功能[4]。同时米非司酮能够结合孕酮,并对雌激素有一定的抑制效果,有助于降低雌激素水平,减少雌激素对子宫的刺激[5]。综上,米非司酮能够有效针对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病因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从大方向看来,米非司酮的治疗效果已得到共识,但在使用剂量方面上仍存在一定争议。基于此,为明确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就选取近年来收治于我院的123例绝经期子宫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剂量分别为12.5mg/次、6.25mg/次、25mg/次的3个组别,各43例,开展针对不同剂量米非司酮疗效的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当米非司酮剂量为12.50mg/次时,观察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当米非司酮剂量为6.25mg/次时,观察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2.09%;当米非司酮剂量为25.00mg/次时,观察C组的总有效率为88.37%。可见观察A组疗效显著高于观察B组,p<0.05。但观察A组和观察C组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表明,采用6.25mg/次剂量的治疗效果有限,当剂量在12.5mg及以上时,则能够取得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此外观察A组治疗后的雌激素水平、复发率也明显优于观察B组,p<0.05。由此可见,对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进行米非司酮治疗时,如果剂量过低,则难以起到显著疗效。但当米非司酮的剂量为25.00mg/次和12.50mg/次时,两者临床效果没有统计学差异,均能取得十分理想的临床疗效。从减少药物对患者机体的损害的角度,应采用最低剂量原则,建议将剂量设置为12.50mg/次,此种剂量能够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更具临床价值,可作为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首选药物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郑蔓嘉.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剂量与疗效[J].广东医学.2011, 32(14): 1874-1876.
户瑞丽.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 34(3): 665-666.
郭淑萍.不同劑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22): 3410-3411, 3412.
陈禄英,侯雪梅,李波波,等.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1): 114-115, 117.
姬霞,金娜,傅金英.不同剂量米非司酮联合去氧孕烯炔雌醇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试验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7, 12(2): 18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