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 破解农民看病难
2018-05-26王静成
王静成
打造“健康中国扬州样本”,是扬州“十三五”期间的民生“1号工程”和全市重点抓好的十件大事之一。扬州市把建设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作为造福300万扬州农民的重要举措,通过财政投入、人才培养、医联体帮扶、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改善了农村医疗条件,极大提升了农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2017年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扬州做法,并要求推广扬州经验。
探路医疗资源重心下沉。扬州下辖6个县(市、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约460万,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86个,其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3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963个。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镇不断撤并调整,农村地区人口布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有中心卫生院具有的地域优势正在慢慢弱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已不能适应基层卫生发展需要,加上基层医务人员由于待遇问题流失严重,服务能力的弱化,难以满足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刻不容缓。去年12月,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面投用,全部按照二级医院标准建设,平均建筑面积约14000平方米,平均投入约6000万元,辐射3—4个乡镇,服务10万—20万人口,满足不低于50%的农村居民住院服务需求。今后,将进一步通过人才队伍建设、特色科室建设、对口支援服务,把优质资源沉下去,把基层能力提上来,为农村居民群众提供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
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这些医疗卫生中心,承担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门急诊、住院服务和康复治疗服务,与县级医院形成资源互补,减轻县级及以上医院的就诊压力,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在政策上,扬州给予其全方位支持,创新基层人员编制备案制管理,深入推进薪酬制度改革、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为了把农村老百姓留在当地治疗,实现“首诊在基层、康复在基层”,医保政策向基层倾斜,住院治疗在这些医疗卫生中心报销比例提高到90%。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医保支付政策参照调整。在药品供应保障方面,根据区域卫生中心对特殊用药的需求,制定“一院一策”的用药目录,协调供药企业直接配送和结算,实行零差价销售。
不断放大医联体帮扶作用。医联体帮扶是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发展的支撑。苏北人民医院、扬州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扬州市妇幼保健院等城市三级医院都成立了以各自医院为龙头、县级公立医院为枢纽、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为网底的医联体,建立以技术、人才、管理、信息为纽带的对口帮扶和分工协作机制。到2020年,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都要创成二级综合医院。由医联体龙头单位帮扶,根据医疗特色和群众需求,错位发展特色专科,每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发展2—3个重点专科。通过医联体帮扶机制,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的卫生院就能享受到城市大医院专家的服务。例如,在苏北人民医院的帮扶下,方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消化内镜中心,已完成千余例胃镜诊疗。医联体每个点1—2周都会开展一次进村入户的义诊活动,专家们与基层医院健康团队一起走进社区、乡村、企业和学校,进入村衛生室、敬老院和家庭,开展慢病筛查、培训村医、免费体检、专家义诊和健康教育等活动,对出院病人进行上门随访服务,使医疗服务得到延伸。苏北人民医院至今已下派27批次共800余人次的医务人员,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深受基层医院欢迎。
(作者系扬州市政协副主席、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苏北医院医疗集团理事长)
责任编辑:刘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