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2018-05-26许思文

群众 2018年9期
关键词:赣榆乡贤名片

许思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区域崛起振兴的源头活水,是彰显区域发展实力的重要标识,是一个城市魅力独特的精神支撑。赣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徐福文化、山海文化、红色文化和书香文化“四大名片”熠熠生辉。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加快推进强富美高新赣榆建设,可谓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坚定文化自信,实施文化振兴战略,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坚定文化自信,是实施文化强区战略的题中之义,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是区域差异化发展的现实要求。十九大报告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出了部署,当前,经济新常态主要表现为动力转换与速度换挡、结构转型,其中动力转换是重中之重。区域经济发展表明,要推动转型升级,实现弯道超车,必须更加突出开放开拓、创新创造的思想理念,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新时代精神引领新发展;必须把动力转换的着力点落在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上,打好区域文化差异牌,走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必须审视和认同自身的区域精神和文化价值,在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主动作为,把资源禀赋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以特色文化建设引领经济结构优化转型,为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是“建设新赣榆、建好北大门、全面达小康”的迫切需要。“建设新赣榆、建好北大门、全面达小康”是省市委对赣榆的殷切希望,是当代赣榆人必须担起的历史重任。赣榆山、海、原一体,境内海洋、山川、平原各占三分之一,享山川之饶,得物丰之利。实践反复表明,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不会自动转换为竞争优势,区域经济的竞争,最终还是反映在思想的深层解放上,体现在文化的潜在竞争上。实现“建设新赣榆、建好北大门、全面达小康”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人,关键在用先进理念和时代精神武装的干部群众,因而,从这一认识出发,坚定文化自信,实施文化强区,要用时代精神和先进文化催生蕴藏于赣榆百万干群内心深处,似海般广阔、像山样沉勇的文化因子,以前所未有的时代豪情和浪漫情怀,更加开放开拓、更加创新创造、更加争先率先,同心奔向决胜全面小康、迈步基本现代化的锦绣大道;用好“四大名片”资源优势,高起点谋划、深层次规划,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让各类文化要素竞相迸发,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实现文化与经济发展有效匹配。

三是涵育四大文化名片、演绎精彩蝶变的内生动力。文化名片是区域形象的金字招牌,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赣榆“四大名片”中,徐福文化是赣榆乃至江苏省不可多得的国际性文化名片。如何把这张区域文化名片,在搭建平台、做好国际交流的基础上,切实提升为区域文化产业、特色产业的引擎,在东亚经济圈乃至更广更大范围中招引大项目,开辟新路径,实现新发展,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大课题;红色文化来自历史、映照当下,以抗日山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则是江苏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以此打造全国有影响的抗日文化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用红色资源滋养港城的精气神;以秦山岛、夹谷山、塔山湖等构成的山海文化在赣榆的历史文化中独具魅力,依據内涵丰富的山海资源打造东部沿海特色文化旅游城,叫响山海赣榆、海鲜之都的美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传承孔孟儒家文化、远近闻名的书香文化,是新时代赣榆发展的强大智力和人才支撑,有着更加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内在潜力,必须更高视点、更广视角切实珍视好、运用好、发展好。涵育好四大文化名片,在更高更广更深的平台上放大文化名片效应,必然为赣榆快速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

四是凝炼鲜明区域精神文化的题中之义。区域精神文化是凝聚地方发展共识、汇聚前进力量的内在动力。孔子相鲁会齐候,徐福东渡扶桑,许鼎林首兴苏北实业,抗日县长朱爱周疆场殉国,赣榆率先冲击百强县,百年大港梦……在2200多年历史与文化传承发展中,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砥砺奋进中,赣榆形成了敢于担当、敢于创造、敢于开拓、敢于争先的新时代精神,这是赣榆区域发展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最大财富、最大资本、最大源泉。这四种精神凝结成了赣榆独特的精神文化标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成为引领当代赣榆人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必须努力加以弘扬,百倍予以珍视。

坚定文化自信,实施文化振兴战略,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在精神,这个精神风貌的底子在文化。要理直气壮抓文化,切实发挥文化暖人心、顺人心、聚人心的“粘合剂”“稳定器”和“新引擎”作用。

倡扬美德新风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之义。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德治是健全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撑,只有在“德”上做好大文章,乡村振兴才能稳固牢靠。进入新时代,倡扬美德新风就是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彰显农耕文明的精华,塑造乡村德治秩序,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新的社会道德标准,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就是要注重加强包括传承家风家训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用良好的村风民风影响人熏陶人感染人,用美德的感召带动人推动人发动人;就是要大力倡导移风易俗,用诚信、友善、孝德净化乡村,营造风清气正的淳朴乡风。

新乡贤文化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扎根于中国家乡的母土文化。2015年、2016年、2017年连续三年,中央1号文件都把“乡贤文化”忝列其中,足见其重要性。被誉为“江苏北大门”的赣榆,人杰地灵,古往今来贤达辈出,具有深厚的乡贤文化传统,徐福、胡松年、朱梓、吴敬梓、许鼎霖、朱爱周、朱智贤等先贤事迹至今为当代人广为传颂。作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正当时。赣榆在全省率先启动新乡贤文化建设工作,重点推动新乡贤荐评、示范、涵育、汇智、传承、礼敬“六大工程”,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桥梁作用,乡村发展中的智库作用,乡风文明中的榜样作用,收效甚好。尤其是成功推出全市首位全国道德模范、现代乡贤方敬,江苏“时代楷模”钟佰均等“新乡贤”,在全区营造了敬乡贤、学乡贤、当乡贤的浓厚氛围,引领倡导良好社会风尚。

培育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乡村振兴要有“面子”,更有“里子”,不仅也不能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议题,应该也必须是以文化振兴为前提和根本。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因而,在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上,不仅要突出物质框架空间的布局与设计,更要注入文化魂魄,传承历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注重群众文化,彰显特色文化。用乡村文化这个强有力的龙头和载体,把乡村优美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等在空间上进行集中和集聚,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独具魅力小镇承载产业与人口,吸引城市资源要素的流入,承接城市消费的外溢,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的内涵和品质,从根本上增强乡村的内生发展能力。事实上,乡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主体参与、多渠道拓展,在渐进式发展过程中引导和推进乡村文化文明化、现代化,在文明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留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记住乡愁乡音,感受乡村魅力四射,体验现代乡村多彩活力。

(作者系中共连云港市赣榆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

猜你喜欢

赣榆乡贤名片
包头的名片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包包,也可以是你的名片
我家的环保名片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不会丢的创意名片
今年冬天赣榆下雪了
南安乡贤再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