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引导江苏“独角兽”企业成长
2018-05-26耿强包涵
耿强 包 涵
近年来,具有高成长性的“独角兽”企业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被视为未来龙头企业的预备军。从国内外经济竞争环境和江苏目前已有的经济结构、资源禀赋来看,应更加科学冷静认识“独角兽”企业的特质和发展形势,从我省产业基础优势和潜在增长点入手,用好政策杠杆和市场驱动两个推动力,探索符合我省发展规律和战略布局的“独角兽”企业成长之路,培育江苏创新经济的动力源。
把准“独角兽”企业特质和江苏“独角兽”企业发展需求
美国著名投资人Aileen Lee在2013年将私募市场估值超过10亿美元但尚未公开上市的创业类公司称为“独角兽”。这个词一经提出,就在硅谷迅速流行并传遍全球。从这个词语的诞生日期,就可以合理的判断,“独角兽”的出现脱胎于以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独角兽”成长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独角兽”通常具有野蛮生长的特性。“独角兽”企业理念、技术和商业模式具有颠覆性,与市场现有格局差异巨大,往往通过不拘一格甚至全新的竞争策略迅速席卷市场。如在网约车领域和共享单车领域都曾出现以持续性高优惠的补贴争夺客户的现象。在市场竞争中,“独角兽”企业往往战斗力凶猛,野蛮生长的特点十分明显。
“独角兽”通常拥有强大的金融资本支持。“独角兽”企业的发展前景和爆发潜能使其深受金融资本青睐,融资速度快、体量大、轮次多,估值被持续推高。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使其技术突破、产品研发和产业链布局的速度远高于传统企业,推动“独角兽”企业加速迅猛发展。如红杉资本,共投资27家“独角兽”企业,累计投资额高达50亿元以上,腾讯系亦投资21家“独角兽”企业。
“独角兽”通常本身是平台型企业或者成为平台型企业的联盟。互联网平台型企业,依托基于互联网搭建的平台,以大数据为支撑,整合信息、硬件、资源等形成生态圈,通过平台强大的引流作用实现高客户黏性,在模糊边界重新定义行业规则。利用统一文化、统一法律、统一制度的大市场,平台型企业将规模效益发挥到极致。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呈现鲜明的生态平台特性,且与互联网三巨头BAT——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有密切关联,如超级“独角兽”企业中的蚂蚁金服、滴滴打车、菜鸟网络等均依托于阿里系。
“独角兽”通常具有指数式增长的特征。与传统企业的线性增长模式不同,“独角兽”企业的成长性非常高,成长速度非常快,其产业和服务能够以零边际成本在短时间内快速复制并占领市场,其规模和估值通常实现指数式增长,并在诞生2—5年后即达到较大规模。如美团网于2010年诞生,2015年全年营业额即突破460亿元。
“独角兽”通常能开创并主宰一個新品类。“独角兽”企业通过商业模式或科技成果的创新,激发新的市场需求,开拓全新的细分领域,提供市场中原本不存在或与市场原有模式相比具有鲜明优越性的全新品类,占据新品类市场的大多数份额,成为这一新品类的市场主宰和标志。如蚂蚁金服开拓了移动支付领域,小米开创了智能硬件行业新模式。
我省“独角兽”企业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我国现有“独角兽”企业164家,其中江苏仅有7家,数量偏少;全国164家“独角兽”企业平均估值38.3亿美元,其中估值在100亿美元以上的超级“独角兽”10家,而江苏7家“独角兽”企业平均估值为13.9亿美元,且尚无一家超级“独角兽”企业。与此同时,我省“独角兽”企业的发展也呈现出独有的特点。一是地域分布广,现有7家“独角兽”企业分布在南京、镇江、苏州、无锡4座城市,中心大城市的规模虽然尚不足以孵化“独角兽”企业群体,但我省具备中等以上经济发达城市的集群优势和城市群效应。二是行业分布广,现有的7家“独角兽”企业,分布在物流、大健康、电子商务、云服务、交通出行、碳纤维等领域,除“触网”发展特征外,与生物技术、现代商贸、高端制造等我省传统产业优势结合紧密。
在科学引导“独角兽”企业成长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对于“独角兽”热既不可视而不见,也不宜盲目追捧。关键是针对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立足省情实际,保持发展的战略定力,充分理清“独角兽”企业的本质特征,加快体制机制完善和政策创新,科学培育具有江苏特色的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
一是正确认识我省“独角兽”企业发展相对较少的原因。从国内外经验来看,“独角兽”企业成长通常有三个要素:足够规模的中心城市、成熟的互联网业态和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目前,我省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体量大,科教资源丰富,在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和城市群发展领域基础较好,以系统化思维为引导的政府产业规划在产业发展和经济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我省的经济环境与产业基础,更易培育出以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为基础,以产品技术壁垒为核心竞争力,与先进制造业紧密结合的科技型“独角兽”企业,未来我省“独角兽”企业的发展策略也应基于对省情实际的正确判断。
二是正确认识“独角兽”企业的发展前景。从“独角兽”企业成长历程来看,“独角兽”企业在短时间内的迅速崛起包含一定的偶然性;从“独角兽”企业成长模式来看,随着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化,“独角兽”企业依托互联网规模似乎已达到总量的天花板,目前大量针对消费者的互联网企业发现流量的增长速度趋缓,且“独角兽”企业所在的新兴市场领域不稳定性较高,再度竞争或市场重构的可能性较大;从“独角兽”企业成长环境来看,过去一个时期,我国经济整体企稳,尤其是资本市场活跃,“独角兽”企业存在被高估的可能性。
三是正确认识当下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一方面,2018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进中育新,国民经济延续了稳中向好态势,转型升级深入推进、质量效益持续提升,经济发展开局良好。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及企业面临的国际环境存在恶化风险。尤其是美国近日对我国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实施封杀,再次证明,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创新固然能够带来流量和繁荣,但企业竞争最终比拼的还是核心技术实力。必须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四是正确制定落实我省促进“独角兽”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培育、孵化本土“独角兽”企业需要因势利导,依托我省产业优势,用好用准政策措施。一方面,我省在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软件等领域,拥有良好的产业业态和一批潜力型企业。另一方面,在“独角兽”企业之外,以高成长性为特征的“瞪羚”企业也值得重视。近日南京率先发布了《南京市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展白皮书》,公布了南京市首次评选的3家“独角兽”企业、16家培育“独角兽”企业、20家关注“独角兽”企业,以及25家“瞪羚”企业和43家培育“瞪羚”企业。上述企业体现了江苏和南京的产业特点,没有出现过强的“互联网化”倾向,大量集中在文化体育、智能硬件、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新能源、新零售等基础较好的领域。从政策供给来看,为配合“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的成长,南京当加快完善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为目标的政策体系,加快创新资源的汇聚、创新企业的培育和创新环境的打造。
(作者分别为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人口研究所所长、经济增长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大学商学院MBA学员)
责任编辑:王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