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化解中美经贸冲突对东亚的影响

2018-05-26江瑞平

世界知识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东亚经贸经济体

江瑞平

中美经贸摩擦近来引人注目,双方艰难谈判。无论特朗普政府引发的这一轮冲突如何收场,经贸摩擦恐怕都将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美关系绕不开的重大乃至核心课题。一般认为,由于中美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彼此间经贸摩擦不断恶化不仅将导致两败俱伤,也将产生全球性的影响,东亚所受冲击势必更加强烈。

美日经贸摩擦结果也影响了东亞区域合作

美国的外贸逆差问题由来已久,因此对贸易对象实施限制和制裁措施引发经贸冲突,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曾使东亚深受其害。

上世纪50年代后,日本率先开始持续高速增长。之后,“亚洲四小龙”于60年代、“亚洲四小虎”于70年代陆续步入高增长序列,至80年代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进入高增长阶段,被世界银行誉为“奇迹”的东亚整体崛起达到高潮。但东亚经济的这一整体崛起进程始终以“出口导向”为突出特征,形成了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扩大的模式,脆弱性明显。更严重的是,东亚经济体出口的扩大又过度依赖美国市场,而自美进口增长则明显滞后,从而不可避免地在东亚与美国之间形成此方顺差持续扩大、彼方逆差不断攀升的贸易格局。当不平衡达到一定程度时,美国必然采取措施平抑其巨额贸易逆差,从而引发激烈摩擦。而东亚经济体一旦应对失当,必蒙受严重后果,日本便为此付出了陷入长期滞胀的惨痛代价。

上世纪80年代起,为平抑巨额贸易逆差,美国对日动辄启动“特别301调查”,组建名目繁多的委员会,通过直接施压迫日开放市场。在多边层面,不断向当时的关贸总协定(GATT)发起针对日本的诉讼,且屡屡获胜。当所有这些手段成效式微时,美国于1985年9月发起召开“广场会议”,压日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对美元汇率在之后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整整攀升一倍,由240∶1变成120∶1,进而导致日本出口严重萎缩。面对日元升值、外需萎缩引发的经济萧条,日本政府只能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经济回升,但又发生政策搭配方面的严重失误,导致股市、房市两大泡沫一起膨胀。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迄今仍未完全走出阴影,对美经贸竞争力明显弱化,其占美国外贸逆差的比重亦从上世纪80年代高峰期的超过50%跌至目前的不到10%。受日本经济长期不振影响,东亚区域合作的进程也是一波三折。

中国成为美国贸易制裁首要对象

时隔30多年,快速崛起的中国成为美国在东亚发起经贸制裁的首要对象。这背后的东亚与美国经贸格局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应该说,美国方面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仍受所谓“孪生赤字”(对内财政赤字,对外贸易赤字)所困,当然其严重程度比30年前高出许多。据美方统计,2017年美国的外贸赤字较上年增加8.1%,达7961.72亿美元,相当于出口总额的51.5%。通过经贸制裁平抑逆差,仍然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选项。特朗普入主白宫后,打着“美国优先”旗号,更加倚重对外经贸施压。

东亚方面则发生了明显变化。首先是中国快速崛起,日益成为东亚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中心。201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东亚第一大经济体。1990年中国按名义汇率计算的GDP仅相当于日本的1/8,现已是日本的三倍。其次是中国外贸规模快速扩大,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货物贸易国,更是全球第一大货物出口国。2017年中国货物出口额达22635.2亿美元,相当于日本(6983.7亿美元)的3.24倍。第三是东亚其他经济体对华出口迅速扩大,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几乎所有东亚经济体的最大出口市场。2016年,对美出口额在东盟出口总额中的占比较2000年下降了7.6个百分点,对华出口占比却上升了8.6个百分点。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日本、韩国身上。第四,中国在成为东亚经济体首要出口市场的同时,自身出口却仍以美国为最大市场。2000~2017年中国对美出口从521.0亿美元扩大到4297.5亿美元,17年间增长了7.2倍。2017年,对美出口在中国出口总额中的占比高达18.99%,而东盟、日本、韩国对美出口在各自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则分别仅为12.33%、6.07%、4.54%。

以上现象的效果迭加在一起,就导致中国不可避免地成为美国最主要的外贸逆差来源国。按照美方的统计数字,2017年美国外贸逆差7961.72亿美元,其中对华逆差3752.28亿美元,占47.1%,对日逆差(688.48亿美元)只占8.6%。由此可见,惯于将逆差责任强加给贸易对象的美国必然要不择手段地将施压制裁的大棒挥向中国,中美经贸冲突的长期化恐怕不可避免。

2018年4月3日,美国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大幅下挫,中美贸易摩擦是导致此轮美股下跌的重要因素。

中美经贸冲突将给东亚带来多重影响

如果中美经贸冲突愈演愈烈,中国经济很难完全避免由此造成的冲击,必然波及东亚其他经济体的对华出口和投资,导致东亚经济增长的整体放缓,区域内投资布局可能进一步发生“去中国化”的调整。事实上,最近几年由于中国大陆工资成本提升等原因,一些东亚企业已开始把在中国大陆的投资转移到越南、孟加拉国等其他国家。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分析,2012年前日企对中国大陆投资与对东盟投资规模大体相等,而目前对东盟投资已相当于对中国大陆投资的2~3倍。

伴随中美经贸冲突的不断发酵,美国可能通过加税等措施减少自华进口,有关购买力转向其他东亚经济体,尤其是东盟国家。不过,如果美国制裁中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平衡其过于庞大的外贸逆差并刺激制造业向美国本土“回流”,东亚其他经济体承接美国进口转移从而坐收“渔翁之利”的可能性也是有限的。而且,倘若美国制裁中国主要是为遏制中国在高新技术和高端制造领域的崛起,日韩以外的东亚经济体也一时不能具备取代中国生产相关产品的水平和能力。

当然,中美经贸冲突也可能转化为刺激东亚区域合作再度复苏的动力。东亚区域合作一向具有明显的“危机驱动”特点。作为“主渠道”的10+3合作框架,即启动于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之后。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也直接推动了东亚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发展。目前中美经贸冲突的主要背景是特朗普政府推行的保护主义,其也对东亚乃至全球经贸环境造成破坏,有可能促使东亚经济体重新“抱团取暖”。对日本安倍晋三政府而言,单靠追随美国已越来越难以实现其对外战略和经济发展诉求,开始表现出积极谋求与中国、韩国修复关系、加强合作的姿态。

东亚经贸关系日趋紧密,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特朗普政府的制裁大棒挥向了中国,所造成的冲击却将覆盖整个东亚。东亚各经济体必须加强合作,共同应对。为此需选准对策,高效施策。我们可以着力引导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的东亚合作。习近平主席4月1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会开幕演讲中强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

“一带一路”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在美国不顾多边规则猛烈挥动单边制裁大棒时,东亚各经济体可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共商共建共享”。东亚合作已经和正在搭建的机制框架,比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RCEP)、10+3和10+1合作、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中日韩三边合作等,都可以与“一带一路”建设形成互动。最近在本地区出现的一系列积极动向,诸如朝鲜半岛局势回暖、中日关系逐渐转圜、中印首脑非正式会晤达成多项共识、中国—东盟合作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之际提质升级等,都将为东亚携手共建“一带一路”提供近年难得一见的新动能。

(作者为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

猜你喜欢

东亚经贸经济体
中国石材业的多个第一正在被其它新兴经济体国家所替代
“东亚汉诗史(多卷本)”简介
中美经贸摩擦的四种应对措施
中美经贸变局将走向何方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应对空间有多大
我校东亚研究院一行应邀访问韩国东亚大学
未定的东亚多边体制与能动的中国东亚政策
经贸促进
东亚书院的赓续与复兴
论中国的社会福利建设:在转型经济体中提供退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