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在新课改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8-05-26张绍华
张绍华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概述
1.情感教育概述
情感教育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依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按照特定的教学目的,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关注和影响教育主体的态度、观念、情绪等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语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具体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相关的理论和具体的方法、手段,将其自身和教学内容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达成三者的统一,提高教学质量。语文作为一门具有很强艺术性和情感色彩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更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情感素质的提高。
2.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教育是新课程标准及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要求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能力和过程方法结合起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要求教师在充分与学生进行互动的基础上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改革使得人们更为关注学生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个性,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发展。
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因素。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因素体现在教材、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既包括直接通过语言文字、形象表现出来的情感,还包括隐含在教材内容的情感色彩。教师的情感则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对教材内容的情感体验以及具体的情感表达和教师的情感素质和魅力等方面。学生的情感因素主要表现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对语文实践的情感体验以及对教师、教学内容与过程的情感反应等方面。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1.注重导入,融汇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要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准备,通过不断的努力营造出良好的情景氛围。通过富有情感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出完美的情感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将教学内容以生动的画面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进行领悟,通过引导和想象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情感体会和挖掘,以优美的朗读带动学生的情绪,注重语感和节奏的把握,以感性和平移等方式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情景当中,体会、领悟和品位具体的情感,并充分融汇多方的情感。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参与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作品的感情。学生的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通过带感情的阅读体会课文中人物、事件的具体思想情感;也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以互动的形式加深感情的融入;还可以通过直接表演或者改编课本的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充分揣摩、理解具体的情感。
2.多种手段创设情景,强化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如多媒体设备来创设情景,利用多种媒介和手段来创设出良好的语文教学情景,提高情感教育的效果。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利用,给教学带来了诸多方便,也使得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要求。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可以通过图片、声音等形式再现情景,并且进行具体的情景设置,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更为真实和客观的情感。通过客观的情景设置,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也会大大提高。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结合自身的感悟,情感的体验和意识不断得到强化,情感教育的效果更为明显。
3.注重实践,培养真情实感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其目标也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文意识。初中语文教学要从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语文运用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与语文实践不可分割。语文能力的积累,不仅来源于课堂,更多的是来源于课外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充分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积极沟通、观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以及学生参加语文实践的机会,以立体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学生参与实践和实践学习,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知识有情感体验的机会,也使得学生的情感来源更为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