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问”,搭建文言教学彩桥
2018-05-26马守东
马守东
曾听学生说过:“这次考试,课外文言文题又全军覆没了!”还听有的教师愤愤地说过:“古文课,催眠课!”作为语文教师,反思一下,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大抵是大多数文言文教学课堂简单地变成了就文言讲文言,将古文课上成了枯燥无味、只想睡觉的催眠课!
其实,语文课堂上,不管教师扮演怎样的角色,总少不了师生对话,少不了教师站在一定高度上向学生提问,引领学生阅读,促进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更好地体悟文本。教师的提问往往关系到课堂的成败,尤其是文言文教学,其中有许多技巧可以探究。
因此,为改变这些现状,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一定要重视设计课堂上师生间的对话,关键是要善于提问,通过提问来搭建一座学好文言文的彩桥。
一、“导入”问
课堂导入无疑是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彩练,教师可巧妙地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克服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放飞学生思考的航标,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走近文本。
二、“课题”问
上课伊始,当学生对一篇课文无从着手时,教师可以抓住课题提问,支起课堂的架子。因为课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口”,对一篇课文来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题目提示题材的范围,有的题目概括作品的主题思想,有的题目揭示文章的重点,有的题目间接地指出文章的思路,等等。因此,可以从题目着手,引领学生掀开课文神秘的面纱,从而开始研读文本。
三、“文眼”问
当教师抓住文章的“文眼”去设计问题展开教学时,会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和“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如,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就可以抓住文章中的一个“痴”字来设计问题:作者是个怎样的人?请用文章中的字词来回答。当学生答出“痴”后,就可以顺势发问:作者的“痴”体现在哪里?为什么这么“痴”?这两个问题就有梯度性地解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得课文教学简约而深入。
四、“过程”问
上课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文章中关键的字词句设计问题,会有助于学生解读人物形象,体味作者情感,从而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比如,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字去解读,就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如,在教学《五柳先生》一文时,就可以让学生找出出现次数较多的“不”字,然后提问:五个“不”字让你读到了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地感受五柳先生的形象。
五、“鉴赏”问
文言文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文本上,學会字词句是基础,学会品位、鉴赏文言文才是更高能力的要求。所以文本教读之后,适当地对文章内容作些美的挖掘,这样会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认识,同时也使教学文言文的课堂充盈着一种审美愉悦。如,在讲解《岳阳楼记》之后,可以思考: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给出了谭嗣同、文天祥等人的例子。还可以再引导学生了解儒家学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让学生深入地鉴赏这些人物形象,说说对这些人物的认识,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那个时代,也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在繁密的古文字中蕴藏的古今人类共有的情感。
六、“总结”问
文本学习完毕,可以问一下学生这节课的收获,也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明确文本教读是基础,是知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基础知识的能力,为阅读课外文言文做好铺垫。拓展延伸是升华,是美读,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评价的能力,对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精华、陶冶美好情操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言文教学若能做到以上“六问”,就搭建了一座学好文言文的彩桥,定会让学生攻克课外文言文题目,感悟到中华五千年文化积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