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独唱:个性化创意的范例及路径(之一)
2018-05-26黄助昌
黄助昌
如何能够让作文独具个性,从而掠人眼目,获得青睐?答曰:让“我”存在!以第一人称写作已经成为当代作家普遍运用的重要的写作策略,试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皆有“我”的存在。第一人称写作有着巨大的能量,能够令人逼真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我”的存在能够自然表露出情感的真挚,即便是虚构,也让读者恍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然而,当在高考阅卷时,我却鲜见用第一人称写的作文。大量匠气十足的所谓“议论文”都是如“党八股”一般的官样文章,没有个人的创见,只有对“大道理”的附庸解说——立意扁平凡俗,语言官气滥俗。当然,在高考考场上,我建议考生不要在立意上与“政治”对立,但是在手法方面可以表现个性:我的作文“我”作主。
如何让“我”作主?其实,这并不需要作太多的改变,这只是纯粹的写作策略而已:“我”在文中。
“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创!“我”创,故我佳!
一、真实之“我”
1.表达“我”的观点、态度、立场。言为心声,以“我”写“我心”,顺应时代主流价值,辩证分析,理性表达。——写成议论文。
试以2017年高考的成功之作启迪2018年的高考生。
予我洗礼 翼彼新苗——我看高考
● 四川考生
或赞高考之伟,扭历史之乾坤;或明高考之义,诲道德人伦……然一种共识一以贯之:高考是成人之必由,成长之必往。我从共和国这四十载高考风云路中,看出一种洗礼,于人于己于天下,缘起同一。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也是如此,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高考就是让自己从内打破,如此,你就会发现这种成长相当于重生。创知路教育有一句口号,道尽高考之妙:拿下高考,再谈人生。我深以为然,但我拿下高考并非图前程似锦,也非赞同“一考定终身”之论,而是客观地认为,因高考而成就的求学长河中的每一次泅渡,是与一个更好的自己相逢。高考,不是铁马关山,只是一个阶段的终点线,村上春树曾说:“终点线只是一个记号而已,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这一路你是如何跑的。”因而我在乎高考,正是在乎高考途中的荆棘雷雨、莺声呖呖。
俞敏洪说:“人活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那么,高考馈赠我的,就是对自身使命的发现,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优秀。我所谓自身使命,不是力克万题,而是因此产生的对知识难以抑制的热爱;我所说的优秀,也不是下笔如有神,而是因此怀有的感知之心、进取之意,与心态上的以容与宁静。青木新门说:“真正的开悟,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从容地活着。”高考之洗礼,不足使人开悟,却能使人一点一点走向修成正果的那一天。
高考之洗礼,共我与天下之命运。遴选有才之人,劲吹文德之风,高考因其普及性而使天下学子共奔一条正途。莘莘学子,为国所用,此刻,小我的边界也因为这一神圣的遴选而与时代、民族这样宏大的存在产生关联。罗素说:“我的一生被三种简单却又无比强烈的激情控制: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探索和对人类苦难的难以抑制的怜悯。”而高考赋予我同样的激情:天下尚不太平,而我必正之;万世功业尚未成,我必开之。即便踏着荆棘,我亦不觉得痛苦,有泪滑落我也不觉得悲哀。
至于高考于一代人、于社会乃至于天下兴亡的高义,我亦深知,也正因如此,我知道此刻我并非独自一人擂响战鼓。战前是黑云压城,战后是极辉煌极璀璨的未来。多年后,高考也许会成为一个不太真切的影子,但那时的我若已修成正果,定会记得曾有一段唤作“为高考拼搏”的时光,让我高唱“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余光中说:“你不是谁,你是一切。你是侏儒中的侏儒,至小中的至小,但你是一切。”或许,高考于我,我于高考,即是如此。同样的渺小,同样的宏大,同样的值得玩味,令人沉吟。
我的高考,把命运捯饬得漂亮而有内涵。
这一篇临场作文之所以写得有气势,有气度,有节奏,是因为凸显了个性,使阅卷者似乎看到了一个学子的精神风貌。一个没有底气的人是不可能如此呈现自己的观点与言说方式的。我们可以具体分析这样一篇佳作的成功要素,由此“形而上”地总结出极可能写出佳作的一般技法。
(1)“我”的主体意识比较强烈,首尾都有“我”,每段都有“我”,甚至连标题(引用《诗经》)上都有“我”,“我”在全篇中出现了十几次,频率高,印象深。用“第一人称”写来,让人感觉到作者有一种担当,勇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便并不独特,也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的气场。“气”既是主体思想感情在谋篇布局中所体现出来的气度与气概,也是在行文句段中所呈现出来的气势与气韵。人活一口气,文亦存乎一口气。
(2)以“我”为统帅,以名人为辅佐。村上春树、俞敏洪、青木新门、罗素、余光中的警句是“我”的言论和观点的延伸,不是“我”去印证他们的话,而是让他们来印证我的观点。这是“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的姿态,这种姿态勇敢地凸现出了“我”的主体意识,找准了角度,用活了材料,不止是显示了“我”的丰厚底蕴,而且更有力地表达了“我”的观点。名人名言须新颖,活学活用要到位。
(3)“我”的文体很纯正,“我”的语言有整散。这就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有論点、论据、论证,兼带一点阳刚之气的抒情,让人体悟到一种基于理性的高昂积极之人生观。在语言方面,作者也在追求书面语之美,有整句,有散句,整散结合,一张一弛,张弛有道,使句子有了节奏感,甚至似乎有了铿锵之音、金石之响。孔子早就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的,如果不注重文采、文辞,那么表情达意也很难达到深远、深刻之境界。
当然,不能胶柱鼓瑟,而要变通创意,“我手写我心”,训练出属于自己的“真我”,唯如此,才可左右逢源,水到渠成。照“我”揣摩,可以渐悟;照“我”思维,可以谋篇;照“我”营构,可以布局;照“我”训练,可以提升;照“我”作文,可获佳绩。
2.表现“我”的生活。“我”观察到的真实生活,“我”经历过的真实生活。——写成记叙文。
试以2017年高考的成功之作启迪2018年的高考生。
远方在向我招手——我的高考
● 贵州考生
去年,我落榜了,心里好難受,盼望着再复习一年。可是弟弟妹妹就要上高中了,面对父母那疲惫的神态,我实在难以启齿。
于是,我白天乖乖地跟着父母下地干活,晚上悄悄地躲在屋子里读书。怕见来家里串门的客人,怕别人嘲笑我高考落榜。
一晃就要开学了,同学来田间找我,说学校在招复读生。父亲问他交不交钱,同学说要交钱。父亲说:“交钱就不去了。”同学说我的成绩比他好,他也才交200元。父亲说:“交200元也不去。”
母亲也说:“不去了吧,爷爷病着,家里实在拿不出钱。”看到母亲为难的样子,我还能说什么呢?
一个骄阳似火的日子,父母留我守在房顶上晒粮食。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我从房顶上下来,躲在屋子里睡觉。迷迷糊糊中,我听见外面雨声哗哗,雨声中还夹杂着父亲的喊声:“孩子,粮食盖好没有?”我慌忙爬到房顶,看到房顶一片狼藉。我吓得浑身发抖,咬住嘴唇,只差哭出声来。母亲也急得团团转,她叹口气说:“让孩子回校复读吧,留在家里他会受苦的……”
父亲没答话。等收拾完粮食,他对我说:“走,我领你借钱去。”
来到队长家,队长不屑的眼神让我发怵。他对父亲说:“想考大学?瞧他那傻劲儿,比你强不了多少。”队长的话如晴天霹雳,父亲摇晃着身体,挺直的背突然变得佝偻起来。他二话没说,拖着我扭头回了家。
我没有见过父亲如此颓唐的样子,他脸色一一铁青,羞愤极了。我似乎感觉得到他的内心在流泪,在滴血……
“去找舅舅吧!”母亲打破了房间里长时间的沉寂,似乎在鼓励我,更是在安慰父亲。
舅舅是邻县的中学老师,我鼓足勇气说了我的情况,他鼓励我说:“有努力就有远方,成功的关键在于专注和自信。”
舅舅的教导我铭记于心,我去学校复读了。我没有住校,每天上下学需要花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我就利用这个时间背古诗文、英语单词、数理化公式。我很刻苦。学校没有收我的学费,我就用舅舅给我的钱买资料。我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我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已经拉开了序幕,在家长会上,班主任告诉我父亲,说我在适应性考试中,总成绩名列全县第一,有希望考上重点大学。
我要感谢落榜,感谢它让我经历了失败的磨炼,让我在别人的嘲笑和蔑视中成长,让我懂得了自己想要什么、该怎样去努力。
该向落榜告别了,远方正在向我招手呢!
这是一篇高考满分的记叙文,运用第一人称,记叙了“我”在高考落榜之后,怀揣着未竞的大学梦,在微茫的希望中痛苦煎熬,在人家无情的鄙视中迅速催熟的心灵历程,表现了主题(“我的高考”)给“我”的历练及奋发精神。个性化的事件,个性化的表达,这样的临场作文实属凤毛麟角。
高考中,在有选择文体的情况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考生都会选择议论文,这是因为用“我”的初涉人生的经历来演绎一个深刻的应试主题,将它写成记叙文,总是觉得心虚胆怯,不自信,难以把握;还因为记叙文不像议论文那样有着一定的模式和鲜明的观点,总担心阅卷者不能看出“我”的惨淡经营,被视为“偏题”甚至“走题”;还因为平时老师总是以训练议论文为主,讲解最多的也只是议论文的写作技法;还因为在平时考试中,写成记叙文的又往往被低评……
种种原因,都不能让考生忽视记叙文的写作。的确,高考作文往往中“文体不限”的,但是,其实文体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的,只不过是隐含的。比如, 2016年全国卷Ⅰ则是隐含要求写成“时评”;2017年全国卷Ⅲ,“我看高考”就是隐含写成议论文;2017年Ⅰ卷作文最宜用的文体应该是导游式的解说词、书信体;2017年Ⅱ卷作文最宜用的文体是议论文。如今命题早已有另一趋向,那就“文体限制”,比如,2015年全国卷Ⅰ就是明确要求写成书信体,2017年全国卷Ⅲ“我的高考”,虽然也是“文体不限”,但谁会将写成记叙文呢?
既然记叙文写作是不可或缺的训练,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记叙文呢?从《远方在向我招手——我的高考》一文中,我们至少可以参悟到:
(1)截取人生的某一片段,剪辑出几个典型的镜头,组成一个有主线的“我”的故事,切口要小,选材要真,要接地气,更要人气。
(2)通过心理活动描写或语言对白来明示“我”的情感波动、“我”要揭示的主题。记叙文往往会因记事而致使主题不明显,而心理活动描写或语言对白则可弥补这一可能的缺陷,因而在记叙中穿插哲理性或抒情性的语句来彰显主题尤为关键,使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不要过于追求戏剧化效果,但也不能平铺直叙,要把握叙述节奏,要有“一波三折”的效果。比如这篇范文就没有戏剧化的情节,但将生活中的愿望受挫、借钱遭辱、燃起希望、奋进拼搏、憧憬未来的波折写得真挚感人、真实可信。
(4)可以借用以往的生活片段和经验感受,真实地植入当前的写作。素材不是一时的而全部的生活历练的积累,写作时选取其中的素材加以合成,在不违背事理逻辑的基础上构筑符合主题的精舍,这样的作文往往丰厚而真实。
其实每个高考题目,都或多或少偏于某一文体之利,如果考生只会议论文,而高考题目却有利于写记叙文,甚至明确要求写成记叙文(像北京卷那样),那么不是白白训练了三年吗?少训练一些议论文,并不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完全不训练记叙文,则可能如拿破仑那般遭遇“滑铁卢之败”。再说,高考中写成记叙文的是“凤毛麟角”,从“战略”角度上考虑,一旦将记叙文写好了,那就是“出奇制胜”“以少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