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在的男权主义
2018-05-26王秀秀屈红
王秀秀 屈红
[摘要]简·奥斯汀通过《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但借助阿尔都塞的症候式阅读方法,通过作者对骗子韦翰过分宽容的态度和对结局似是而非的“灰姑娘”童话式的理想化处理这两个症候的分析,可以得出作品的总问题即为奥斯汀作为19世纪初英国中产阶级女性存在的隐在的男权主义局限性。
[关键词]症候式阅读;男权主义;《傲慢与偏见》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04- 0180- 02
一、引言
(一)作品简介及研究综述。《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初英国现实主义杰出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故事讲述了四对秉持不同婚娴价值观的青年男女所追求的截然不同的婚娴生活,其中以来自乡村中产阶级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贵族阶级男主人公达西经过各种曲折最终冲破阶级的藩篱结合的故事为主线,反映了作者超前的女性觉醒意识,被视为敢于打破封建阶级限制的男权社会的典范,是在当时工业革命英国吹来的一股强劲又清新的思想之风,被读者视为追求真爱启蒙书。综观国内的相关研究,对于简·奥斯汀的小说研究还主要是从作品中的婚娴价值观、作品的艺术特征(例如喜剧、反讽艺术手法的运用)等角度进行探讨,对于文本本身而言的空白、沉默的阐述语焉不详,本文旨在用阿尔都塞提出的“症候式阅读法”挖掘作品的总问题。
(二)“症候式阅读”理论阐述。“症候式阅读”根植于精神分析学说和结构主义,是由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在《读(资本论)》中作为一种理论文本的解读方法而被提出。他“认为一个文本不仅仅只说它看似要说的东西,它的显在话语背后必然有无声话语存在,就像无意识的症候深藏其后一样。”作者的无意识结构往往写作时,体现在标点符号的间断,论证的空缺,思想的沉默以及叙事的遗漏等症候。學界认为,“总问题是进入阿尔都塞理论逻辑大厦的唯一路径”,而“总问题并不是一目了然,它隐藏在思想的深处,在思想的深处起作用。”也就是说,文本中内隐的“总问题”是通过文本外在的“症候”体现的,读者在阅读中如果可以追踪这些“症候”,发现其背后隐藏的“总问题”,便可以进一步走进作品的灵魂。
在具体的文学文本批评实践中,“症候式阅读”可以是对作者或者作品中人物的无意识分析,也可以从创作主体与时代主流之间存在的裂隙和错位中显示意识形态对文学的渗入和控制。这种阅读方法不再将文本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是挖掘架构文本的空缺、沉默和矛盾,给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角度,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刻的理解作品。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展现了女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对男权社会将女性至于经济体制之外的批判,在当时来讲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但是与此同时,这部小说也展现出了作者作为19世纪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思想局限性。本文将从通过症候式阅读法发现的两个症候出发,来论证揭示文本背后隐在的总问题。
二、《傲慢与偏见》的症候式解读
(一)小人物韦翰隐藏的症候。奥斯汀对书中单纯为了金钱结婚的夏绿蒂、柯林斯和因欲望结合的丽迪雅、韦翰的这两种婚娴持坚决的批判态度,但作者对夏绿蒂更多的是不近人情的苛责,反观,对为了钱追求金小姐的韦翰却是让人意料之外的宽容,以及在韦翰和丽迪雅的私奔事件中,对丽迪雅极其嘲讽批判的态度和对韦翰蜻蜓点水式的批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韦翰是作者着墨不多的小人物,往往被读者忽视,通过症候式阅读法,探析小人物韦翰隐藏的症候,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隐在的男权意识。而这正是这部小说隐藏的总问题。
在得知夏绿蒂因金钱答应柯林斯的求婚时,奥斯汀对夏绿蒂这个相貌平平,财产寥寥的老姑娘进行了没有丝毫体恤的嘲讽:
夏绿蒂竟然做了柯林斯的妻子,这真是天下最丢人的事!她不仅为这样一个朋友的白取其辱、白贬身价而感到难受,而且她还十分痛心地断定,她的朋友拈的这一个阄儿,决不会给她自己带来多大幸福。
反观在伊丽莎白得知韦翰为了金钱将其抛弃,去追求有一万英镑财产较为富裕的金小姐,嘉丁纳太太评价韦翰是贪财之人时,奥斯汀借伊丽莎白之口是这样为其辩解的:
“美少年和凡夫俗子一样,也得有饭吃,有衣穿。…拿婚娴问题来讲,见钱眼红与动机正当究竟有什么不同?做到什么地步为止就算知礼,打哪儿起就要算是贪心?”
同样是以金钱为基础的爱情观,作为姿色平庸,家境平凡的27岁仍待字闺中的伊丽莎白的好友,相比伪善骗子韦翰,夏洛蒂不更应该得到伊丽莎白的同情和谅解吗?夏绿蒂也得有饭吃,有衣穿啊!书中体现的却是作者对韦翰牵强的辩解和庇护。作者同样的反差矛盾态度取向还出现在了韦翰和丽迪雅的私奔事件中。
作者对丽迪雅的描述和评价从一而终都是极尽贬低的:
她才不过十六岁,就成了一个十足浪荡的女子,弄得她自己和家庭都惹笑话,而且她还轻佻浪荡到极端下贱无耻的地步……她愚昧无知,头脑模糊,只知道博人爱慕,结果到处叫人看不起。
在得知丽迪雅和韦翰私奔后,作者是这样描写伊丽莎白的反映的:
她觉得太奇怪,太惊讶——韦翰怎么会跟这样一个无利可图的姑娘结婚?……像这样一类苟合,丽迪雅的风流妩媚可能也就足够了。
《傲慢与偏见》中相当数量的女性角色成为作者批判和嘲讽的对象,丽迪雅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十足浪荡”、“轻佻浪荡”、“下贱无耻”这样的词无疑是对女性刻薄至极的贬低,可见奥斯汀对丽迪雅是完完全全蔑视的。但造成她素质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十六岁的丽迪雅正是由于父母,姐姐等长辈疏于对其引导与帮助才形成了这样的价值观。从始至终丽迪雅一直被塑造成浪荡自私的形象,人物没有得到丝毫的成长和蜕变,父母和姐姐形同虚设,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正确的引导丽迪雅。从作者对人物丽迪雅塑造的单一性上,可以看出作者否定了人物成长的可能性,把女性的缺陷和命运的悲剧归因于自身的先天不足,忽视了积极的外界因素对女性成长的带动和影响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女性被与外部社会割裂开来,如同夹缝中的种子无法获得自然界的阳光一样,女性也无法获得外部世界的帮助。从这一点上讲,作者无疑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
而对男性韦翰的人物态度却是过度宽容的。作者认为这次的私奔事件,风流浪荡的丽迪雅负主要责任,而轻薄骗子韦翰却没有遭到以讽刺见长的奥斯汀的指责。作者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性格的人类,一旦对于书中的角色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之时,往往也是作家反映内心之时。这一点在韦翰身上得到了及其充分的体现。而这也正式小说的症候所在。同样的选择,女性这样做是要受尽嘲讽的,而男性却得到了作者的原谅甚至是辩解。这一矛盾点体现了在作者的潜意识认知中对待男女的不平等,对男性持有的是褒扬正态的认定,对女性则暗含了一种贬低的情愫,对男性的宽容,女性的苛责都体现了奥斯汀内心深处对男权社会的依附和服从,体现了其社会阶级局限性。
(二)“灰姑娘”式的模糊结局隐藏的症侯。在对小说中主线人物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后半程的感情历程描写转换的很唐突生涩,对达西的误会消除后,伊丽莎白对达西马上产生了一种深切的爱恋:
如果说,大凡一个人爱上一个人,都是因为先有了感激之心,器重之意,那么,伊丽莎白这次感情的变化当然既合情理,又叫人无可非议。
极其反对这门婚事的贵族阶级咖苔琳夫人,在最后一下就接纳了伊丽莎白:
后來伊丽莎白说服了达西,达西才不再计较这次无理的事,上门去求和;姨母稍许拒绝了一下便不计旧怨了……
作者奥斯汀似乎急于把故事引向幸福的结局,匆匆结尾,力有不足。纵观奥斯汀的6部作品,无一不是以种“灰姑娘”式的结局,而这种论述不足的网满结局恰是体现了奥斯汀对婚娴的一种模糊和不确定性。读者对《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结局的一向认知是:伊丽莎白放下偏见,达西也不再傲慢,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段婚娴是金钱和爱情的完美共存。但是事实上达西只是接纳了伊丽莎白一人而已,并非认可其家庭和地位。这段婚娴中,伊丽莎白确实是放下了对达西及他的姨母的偏见,主动妥协求和,但是达西却未真正的抛弃自己贵族阶级的傲慢,粗俗和卑贱仍是达西对伊丽莎白家庭的定位。这是深藏在美满娴缘背后的男女两性的不平等,不公平。作为书中最具反叛精神的女性伊丽莎白最终还是没有摆脱被选择的从属地位,为了附庸作为男性的达西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女性最终还是男性的附属物。
作者的这种构思局限在了一个个光鲜美满的婚娴外壳之中,这一点同样印证了作者的男权主义思想。联系奥斯汀的生平事迹,往往可以在其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生于牧师家庭的简·奥斯汀,父亲去世后,和同样大龄未婚的姐姐及新寡的母亲相依为命,生活上始终是要依靠兄长詹姆士的接济,微薄的稿费仍不足以让其摆脱拮据,更谈不上过独立的生活。经济的不独立和不得不依靠于父亲和兄长等男性维持生活的现状预示奥斯汀始终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而这种人生背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奥斯汀对女性个人能动性的预判,与此同时也在无形中将男权思想根植于奥斯汀的思想之中,于无形处影响着她的创作构思。
三、结语
简·奥斯汀用细腻的笔魑为读者铺就描绘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生活和心理的画卷,其中流淌着的是女性主义的萌芽。但是社会大背景和自身境遇的大环境又让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充满了模糊和不确定性,于文本的矛盾省略中旁生症候,透露了作者思想深处隐在的男权主义思想,这正是这部作品的总问题所在。这有助于读者更加辩证全面地看待这部作品。
参考文献:
[1]阿尔都塞,巴利巴尔.读《资本论》[M].北京:中央编译版,2001.
[2]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4]大卫·赛尔温.简·奥斯汀与孩子们[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
[5]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侯式分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