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为依托的高校汉字教学探析

2018-05-26李伟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汉字教学策略

李伟

[摘要]汉字与汉文化之间具有密切关系,不但汉字的字义系统记录了文化系统,而且汉字的字形构造也反映了文化现象。所以,在高校的汉字教学中我们根据不同于中小学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设定了汉字与文化结合的教学策略,通过实践得出高校的汉字文化教学具有必要性与可实施性。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采取内容上纵深挖掘,自成系统,形式上横向辐射,激发趣味的双向结合,试图提升汉字文化教学的有效性。此外,高校的汉字文化教学对大学生具有切实意义,不仅促进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了阅读能力,还增强了职业核心素养。

[关键词]汉字;汉文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04- 0136- 03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汉字作为记录汉语言的书面文字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她是世界上最卉.老的文字之一。当其它占文字已消失殆尽的时候,汉字却因其独特的文字符号特点和文化意蕴而在新时期焕发出勃勃生机。不仅汉字的历史十分悠久,汉字教育的历史也源远流长。早在许慎《说文解字·叙》就有记载日:“周礼,八岁人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班固《汉书艺文志》也记载日:“古者八岁人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渭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事实上,世界各国的民族都很重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教育,因为“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由此可知,语言与文化二者紧密依存,互为促进。本文将着重探讨以文化为依托的高校汉字教学这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一词,我国古已有之。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文化”是与“武功”相对的,强调文化对人的教化功能。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理解和运用文化的概念。“广义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制度、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是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及其产物的同义语;“狭义文化”主要指人类社会活动的精神产物。归根结底,文化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社会和人自身能力的重要标志,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具体体现,也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在人类的生产实践中,人类创造了文化,也创造了记录文化系统的语言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汉字也是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王贵元在《汉字与历史文化》一书中提出,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汉字的字义系统记录了文化系统,二是汉字的字形构造反映了文化现象。”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胡文仲提出了“文化教学”的概念,虽然这主要是针对外语教学而言,但我们也可以借鉴此概念灵活运用于高校的汉语言教学中。

二、高校实施汉字文化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汉字教学是重中之重。然而,纵观高校学生的汉字书写与应用能力却不容乐观。大学生提笔忘字,望文生义,发音不准已经成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几点:首先,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大学生的汉字书写主要以电脑输入为主,手写机会大大降低,输出的同音字与错别字的概率非常之高,学生也无暇顾及,无暇分析,久而久之就错成了习惯。其次,大量网络语言的出现,诱使大学生们求新求异,汉字的使用变得越来越不规范化。比如,“喜欢”写成“稀饭”,“过奖”写成“果酱”,“同学”写出“童鞋”等等。再次,汉字基本功不扎实。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汉字主要是作为一种听说读写的T具被讲授,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汉字表面音形义的讲解,而忽略了汉字深层内蕴的挖掘与阐释,造成了汉字学习的机械性与枯燥性,影响了汉字学习的效率,同生率也相当高。因此,汉字认知实际上是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大家对汉字存在误解,认为汉字只是中小学生的学习对象,在大学课堂没有必要再开设汉字课程。然而,严峻的事实摆在眼前,大学生的汉字能力亟待提高。应该说,在大学开设汉字课程是有其优越性的。首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明显高于中小学生。汉字不仅只是一种书写符号,更是“一种‘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主观与客观‘猝然相遇,默然成契的意音文字,具有广博的包容性,对于社会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说,一个简单的汉字里面包含着深广的文化意蕴,这些文化内涵对于小学生而言还存在着一种认知上的理解困难,对大学生却不然。比如,“王”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解之一是:“君主;最高统治者”。可是为什么会是这个字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呢?从文化的释义上,我们可以窥其源头。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王”字就像一把锋刃向下的斧形。而斧是远古时代最重要的工具和武器之一,是最体重力大的工具,象征着力量和权威,所以它最终成为了最高统治者的代稱。只有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会体悟汉字的神奇美妙,才会从根本上把握汉字的实质,以至于能够举一反三。其次,高校汉字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具有灵活性,更侧重深广度。根据2001年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内容可以看出,小学阶段汉字学习的主要目标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有会写,强调学生的识字能力与书写能力。而在高校汉字课堂中,一方面仍要夯实学生的汉字基础,另一个方面更侧重挖掘汉字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与文化特质,教师有更广阔的空间可以引导学生去感悟、探究汉字本源之美。在中小学的汉字学习中,由于学生普遍面临着应试教育的考核,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既有的教学大纲来展开,教学设计与教学时间都有一定的限制。然而,在高校课堂中,汉字学习少了应试考核的束缚,学生的天性得到更充分的舒展,他们有时间,有能力去对汉字文化展开研习。

三、高校实施汉字文化教学的具体途径

(一)内容上纵深挖掘,形成系统

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的意象构建过程中,深刻地贯穿着汉民族对世界与自身关系的人文主义哲学思考,真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汉字构形的过程与结果包含着古人对事理的认识与思考,是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外在呈现。“几乎每一个汉字都可以绘画出一幅中国历史文化图,或者演绎出一段中国历史文化‘典故,因而汉字本身就可被视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充满时代色彩、地域观念、人文心理特征等动态的文化符号。”在高校的汉字课堂中,我们可以从文化的视角来解读与认知汉字,以点带面,形成系统,在学习汉字音形义的同时,又梳理了中国文化,拓宽了学生视野。在汉字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汉字归为十大文化类别,即汉字与宗法制度、军事刑律、婚娴家庭、文学艺术、服饰、饮食、建筑、交通、起居生活以及自然状态。这种划分,既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又具有科学性、系统性,使学生对中华文化与中华汉字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有理有据的新高度,有益于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深层把握。

(二)形式上横向辐射,激发兴趣

1.趣味竞技。近年来,电视荧屏上出现了几档有关汉字文化的综艺节目,比如《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等等,这些节目或者充满竞技性,或者充满趣味性,或者充满人文关怀,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这也为汉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切人点和思路,再次说明汉字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工具和书写手段,它还是带有温度与活力的文字符号。通过观摩这些节目,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造性地开展汉字趣味竞技活动,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切实激活了汉字的魅力。

2.趣味素材。汉字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特的魅力与智慧。自古以来,人们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充分抓住了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这一特征,巧妙运用,创制了字谜、对联、谐音、歇后语等丰富的语言形式,妙趣横生。以对联为例: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是山海关孟姜女庙的一副对联,它巧妙地运用了汉字的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特点,既叠音又叠义,既令人深思,又不乏趣味。如果我们在课堂中适当地引入这些文字游戏,既可以营造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又增强了学生对汉字文化外延的理解与认识。

四、高校实施汉字文化教学的意义

(一)体现人文之美

大学生通过对汉字文化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祖国的语言文字,认同汉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大学生可以用心去发现汉字意象所构筑的大干世界,感受先民所经历的生命历程,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感受创造的快乐,从而丰富他们的人生情感,丰富他们的人生境界,真正达到汉字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提升阅读能力

大学生在阅读书籍尤其是中华民族传统典籍的时候,特别需要汉字文化知识作为补充。因为汉字在诞生之初有其本义,在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基本义、引申义等。如果不懂汉字的构形原理就会在阅读典籍过程中遇到一定障碍。李白《送友人》中的诗句:“挥手白兹去,萧萧班马呜。”通过注解,我们知道“班”是“分”、“离”之意。但是我们却并不理解“班”何以有此意。只有通過分析“班”字的构形,寻求其本义,我们才能解惑。《说文解字·班》:“班,分瑞玉,从珏,从刀。”“珏,二玉相合为一。”由此可知,“班”就是用刀把合在一起的两块玉分开,由此引申出“分”、“离”之意。此类例子遍布中国古代典籍,了解了汉字的形体结构,有利于分析汉字所携带的大量文化信息,帮助我们深入、直观地了解古代社会,进而有益于我们阅读中华典籍。

(三)增强职业素养

熟练掌握并运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每一个即将走人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根据心理学的观点,语言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是一个人职业生涯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语言能力影响一个职业者的就业竞争能力,影响一个人从业选择能力的广度,影响一个人职业生涯的长期持续发展。

总之,以文化为依托的汉字教学是一种高效教学方式,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更能够引领学生深入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参考文献:

[1]罗常培.中国人与中国文[M].北京:开明书店,1935:8.

[2]宋景堂.文化的力量[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5.

[3]王贵元.汉字与历史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叶J版社,2008: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5]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46.

[6]张德鑫,关于汉字文化研究与汉字教学的几点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1999(1):83.

猜你喜欢

汉字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