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阈下的全球治理研究

2018-05-26张红莉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全球治理共同体

张红莉

[摘要]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以利益为基点,揭示了共同体就是以利益为基础的利益共同体的发展。当今世界各国致力于共同治理与合作,形成了以共同体为组织形式的全球治理,而作为运行基础的共同体不合理性制约着全球治理的进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清共同体运行的本质,把握全球治理形势下共同体组织的发展现状,进行全球治理的思考。

[关键词]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全球治理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04- 0104- 03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内容

(一)自然形成的共同體

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形态下,是人对人的依赖,形成了自然发生的“人的依赖关系”。这种历史形态下,由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的落后,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个人或者自然地或历史地扩大为家庭和氏族(以后还是公社)的个人,直接从自然界中再生产自己,或者他的牛产活动和他对牛产的参与依赖劳动和产品一定形式,而他和别人的关系也是这样决定的。”由此可见,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属于共同体的,这是一个以血缘和地缘为主要特征和基础的自然共同体形式。这也就是马克思所描述的前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紧密联系,人们的一切活动从属于共同体,个体依赖于共同体之中。人们由于自身生存条件的限制,为了抵御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得不将自己的全部交给自然界,此时处于部落公社阶段,人们对于个人利益并无明确的判断。关乎自身生存的条件既定为个人利益,依附于共同体,形成共同利益,届时形成了白发的有一定组织性的原始群共同体。

(二)虚幻抽象的共同体

随着商品交换和工业化的进行,人们逐渐进入到了对商品依赖性基础之上的独立交换阶段。在原有的自然共同体基础之上,人们由于对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协调、追求,开始以契约的方式结成了各种阶级共同体,而作为统治阶级的“虚幻共同体”开始普遍存在。此时人们将自身的生存发展依附于代表“共同利益”的共同体国家之中,但“虚幻共同体”并不能从本质上代表和处理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出现了异化。于是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扩大,人们逐渐成为独立交换的个体,不再依附于统治阶级这个代表统治利益的共同体,转变为向资本和货币这种抽象物上靠拢。在工业化时代便形成了资本家主导下的以资本、货币、劳动力为基础的“抽象的代表经济的共同体”形式,相对于国家为代表的虚幻共同体而存在,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特性,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尚未分离,便有了国家和社会共同主导下的只是形式上的利益代表而非本质上的“虚幻抽象共同体”。

(三)真正的共同体

马克思认为真正共同体的构建是资本主义制度消亡,共产主义社会来临之时,实质上是属于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预测及期望。马克思既然是以人的本质为视角的,到了这一阶段人的主体性便极大增强,进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阶段。人类社会历经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到虚幻抽象的共同体,直至人类历史的最高阶段自由人的联合体,始终都没有脱离共同体而存在。“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构想了美好的真正的共同体,便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得以实现。在这个共产主义社会共同体中,物质生产能力极大丰富,基于个人生存发展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之间具有一致性,矛盾消除。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在这里,正是作为主体的人有了充分真正的自由和发展,代表其自身的个人利益才能实质性地融入到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实现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结合。

二、马克思共同体的内在特性

(一)共同体的“利益性”体现

共同体在不同历史形态中都脱离不了活动主体的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协调,共同体的发展与维持必然要实现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一致。这种利益关系从根本上反映出马克思在研究共同体发展时所认为的共同体的内在发展特性,即共同体在利益性的驱使下得以生存。共同体的利益性主要体现在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相互关系中。

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是对立统一的,缺一不可。没有个人利益就无所谓共同利益,没有共同利益也谈不上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是参与者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得以继续的两个方面,它们不过是人们的同一种个人发展的表现。人作为现实存在的个体,是独立的生命的存在。人们为了寻求自身的满足感和生存发展条件,便在不断地维护个人利益。人虽然是独立性的存在,但却异于动物,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不断交往中进行生存和发展的。人们进行的劳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这个整体而只汲取个人利益,便在此时形成了适合共同生存发展的共同利益。社会分工是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进行分裂与转换的关键性因素,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进行着分工与生产力进步,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随之存在与斗争。

共同利益建立在个人利益基础之上,由此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利益的形成是不同共同体中的人们将个人利益进行协调,在达到满足大多数个人利益的平衡中寻求的利益综合。自然共同体中,人们将个人利益交给了集体氏族,以寻求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利益;虚幻共同体中,人们将自身的利益达成协议和契约,在众多个人利益的基础上缔结了国家,形成了国家共同体;真正共同体中,人们全面自由的发展,此时的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已经融合为一体,并无实质性的差异,构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共同利益是在个人利益的实现中产生的,从个人利益发展而来。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前提是共同利益的产生,既然是利益的共同体,必然是以共同利益为主导下的利益整合体。

(二)共同体的“虚假性”体现

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资本家与资本主义政权为了利益的获取而采用各种手段迷惑人民群众,让民众“心甘情愿”地将个人生存与发展的特殊利益交付由契约缔结的共同体组织,即国家。民众的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成为共同利益的一部分,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共同利益代表的并非是全部阶层和国民的利益,而仅仅是大资本家自身及与资本主义政权结成的剥削同盟的利益,此时的利益关系是畸形的。究其原因,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日益突出,这就必然导致异己的同人的对立的力量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异化”的现象。民众的个人利益反而成为资本家和阶级压迫的反作用力,压迫阶级的组成就是特殊的利益共同体,实质上也是资本共同体。正是国民与阶级统治之间出现的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这才为建立国家这种形式的共同体提供了前提条件。国家是保护利益共同体而存在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资产阶级为了政权的夺取和巩固,同样需要进行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它们需要用骗术取得国民的信任,将自己的利益伪装成普遍的、共同的利益,以便获得国民的拥护与支持。但是这种利益从本质上说是“异己”的,这种利益是一种“虚幻的共同利益”,而倡导支持这种利益的共同体形式国家,自然地就成为一种虚幻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是虚幻抽象的,本质上是虚假性的。

三、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下的全球治理分析

(一)全球治理共同体存在特定利益与共同利益协调的诉求

全球治理的现今运行所依托的就是各国和行为主体将部分特殊利益让渡后组成的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共同体组织。这里所说的共同体就是指利益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就是全球治理得以进行的基础。共同体构成了全球治理的运行基础,全球治理的实践同时推动着共同体的发展。马克思研究的共同体思想是以利益性为视角的,在现今的全球治理共同体形式中,同样不可忽视的是特殊利益形成共同利益,共同利益的凝聚形成了不同性质、功能的共同体,共同体是包含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整体。

存在即合理,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在共同体组织中都有着各自的发展。全球治理的参与主体代表的是自身的特殊利益,他们参与共同体并成为其中一员,交付部分的特定利益以形成共同利益,这样才能稳固共同体。共同利益是属于共同体的,是一个映射共同体特性和发展趋势的“大数据”,并非随时随地代表着各个参与体的意愿与发展,因而在对共同利益与特定利益的协调上,存在着参与主体与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分歧及矛盾。2016年度的国际热点事件中,英国脱欧运动当属首位。英国在欧盟组织中作为成员国,在依附于欧盟共同利益的同时,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样有着自己特殊利益的需求。正是英国自身的利益性受到了损害,特殊利益无法受到维护,与欧盟的共同利益出现了失衡,英国无法在欧盟共同体中实现特定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协调,因而双方的利益分歧成为了英国脱欧的必然因素。由此可见,共同体的存在与发展是特殊利益、共同利益相互依存和斗争的结果,全球治理的共同体形式白建立直至发展到如今,始终都无法超越这道“鸿沟”,共同体存在特定利益与共同利益协调的诉求与需要,这是当今全球治理运行基础的本质。

(二)全球治理的共同体形式在本质上带有虚假性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的批判中认为国家是“虚幻共同体”形式,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是国家这种“虚幻共同体”存在的深层原因。国家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它在任何时候都代表特定阶级的利益,用虚幻的手段使得国民的特殊利益转化为属于特定阶级的利益,无法真正实现特定利益与共同利益的一致,这种共同体形式有着本质上的虚假性。

全球治理是多个国家和组织共同参与的实践议题,同时全球治理发展运行所依托的共同体组织也是由主权国家、各行为体等构成的,国家形式的共同体上升为国际性组织共同体,因此共同体本质中的虚假性同样是国际共同体组织所不可避免的。全球治理始终主张以增加人类的共同利益为目标,构建和发展共同体就成为全球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共同体在全球治理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往往也存在着内部机制不完善、利益协调失衡、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无法保障等问题。共同体内部运行存在一定漏洞,各个参与者的地位与作用可能决定着其在共同体利益分配中的份额,当今世界性的共同体组织参与者良莠不齐,很难在利益的共享中实现均衡和相对公平。欧盟作为最大的共同体组织,在推动欧洲地区及世界经济方面都起到了引擎作用。但是随着欧盟发展,欧盟组织内部出现了民主性危机,各个成员之间难以形成民主合法化对话,尤其是英国与欧盟矛盾的激化,形成了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不均衡、不协调。欧盟作为共同体组织,它始终代表着一定程度的属于组织内部的特殊利益,这种利益是无法有效地给予英国的,英国对于本国发展所需要的特殊利益与欧盟共同体组织的共同利益产生了断裂,造成了利益鸿沟,这种前提下双方难以达成共同合作与发展的基础,英国不得不进行脱离欧盟的行动以另谋求新的出路。这表明了欧盟作为共同体组织本身的“虚假性”,无法有效协调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均衡实现,共同组织内部的隐疾凸显出来。

(三)共同体的利益性与虚假性都具有历史、现实性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任何时期任何形式的共同体组织,都无法离开利益单独存在,即共同体的形成是以利益为核心的,共同利益促使共同体建立。共同体自人类产生之时便以各种形式存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建立的共同体因为利益而形成,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尚未分离,在部落组织的共同体中还没有利益的对立。马克思对共同体的研究恰恰是建立在当时的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因为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突出,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共同体是一种畸形的不合理的存在,开始研究批判共同体的“虚假性”。同时他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物质极大丰富,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后会建立真正的共同体。

当今的国际社会发展中,民族国际、非政府组织、市民社会力量等为谋求共同发展而建立的共同体组织,虽说影响了世界发展的趋势,推动各国进步,促成内部成员之间的利益均衡、关系和谐。但我们却必须认清共同体形式的运行机制和内在本质,它依然是本质上带有虚假性,无法真正实现共同体组织内部各个参与者的特殊利益有效诉求,达不到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真正一致。马克思认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中,阶级与国家都消亡了,人类真正地实现了全面发展,人们不会再为利益而产生矛盾时,这时的共同体才可以成为真正的共同体。这就清楚地彰显了共同体组织在任何时期的发展都是带有局限性的,而这种限制是利益的表现,利益关系会随着当时所处的条件和环境而改变。共同体的利益性决定了共同体的虚假性,因而共同体的利益性和虚假性相互验证,两者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不同的发展,因此共同体的利益性和虚假性都是相对的,具有现实、历史性。

参考文献:

[1]蔡拓,杨雪冬,吴志成.全球治理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H{版社,2016.

[2]杨雪冬,王浩.全球治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3]姜涌.“真實共同体”与“虚假共同体”之诠释[J].广东社会科学,2016 (6).

[4]秦龙.马克思关于国家作为“虚幻共同体”思想的文本解读[J].求实,2008(2).

[5]金玲.英国脱欧:原因、影响及走向[J].国际问题研究,2016 (4).

猜你喜欢

全球治理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参与极地开发与治理的前景透视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角色担当
学习共同体的现象学阐释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