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妇女独身之现象

2018-05-26杨雯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女性

杨雯

[摘要]《妇女杂志》创刊于1915年,是研究民国时期有关妇女问题重要价值的报刊之一。将该杂志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一时期女子独身现象原因进行研究,挖掘这一时期女子不婚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及女子自身有着密切关系。通过梳理、分析,阐述那个年代女子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心理状态,感悟女子挣脱封建旧制的渴望,为获得自由、权力所做出的努力。

[关键词]《妇女杂志》;女性;独身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04- 0088- 03

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西方新思潮的传人,促进女性日渐觉醒,社会地位有显著提高。然而,一种社会现象也随之出现:持独身的女性愈来愈多。关于“独身”有广义狭义两种界说,广义是指:“和一切家族、朋友、亲戚,都断绝关系,不相往来。”狭义是指:“不结婚,终身过单独生活。”本文所说的独身指的是后者。社会逐渐进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以《妇女杂志》为研究对象,就民国时期妇女独身现象作一尝试性探讨。

一、恐惧旧式婚姻,女性趋于独身

(一)恐惧旧式婚姻的暴虐

民国时期女性选择独身的真正原因,是她们内心对旧式婚娴的恐惧。在传统旧中国,婚娴制度往往与“包办”、“买卖”这样的词相关,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娴主权不属于结婚之男女本身,属于男女之父母。正是这种传统婚娴观的束缚,使许多女性遭受不幸。撰稿者王玉华笔中的翠兰就是这样一个不幸的女子。翠兰的父亲得疾病死后,由于生活的贫困,母亲将她许给了徐家做童养媳。她不愿意,常常暗中啼哭。经常受婆婆暴虐,全身红一处紫一处,惨不忍睹。后来,当王玉华看到她时,很是吃驚:“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奄奄一息地躺卧在阶沿上,蓬头垢面,形容枯槁,好像数十日没有进饮食的样子。在这种旧习俗背景下,女子看不到婚娴的美好,婚娴逐渐成为悲剧的开始。像翠兰这类的例子,在旧中国举不胜举。这样实演悲剧的主角及凄惨的场面,使旁观者容易引起一种悲哀,个个都说是她真不幸与这种人结婚!这是“媳妇的悲哀”,“结婚免不掉的痛苦…何如独身的来得幸福……”多以为不婚,倒可避去些祸害的叹声。诚然,女子独身多是因旧习俗的根性太深,恶制度的迫力又太大,不得已用这种方法来解救自己,这实质上是对中国传统婚娴的一种软弱抵抗。

(二)恐惧旧式婚姻的无休止生育

传统中国女性,在自己及笄之年,父母便开始为其挑选如意郎君。在父母做主的条件下促成婚娴,即刻负起身为母亲的责任:第一胎还未离乳,便又怀有了第二胎,就这样一直孕育下去,以至生理作用衰退才止,其间妇女不仅要经受多次分娩之痛苦、孩子夭折之哀伤,甚至还要承受难产危及性命之险。饱受来自身体和心理上的痛楚。妇女成了繁衍后代的机器,可谓妇女的悲哀。近代中国女性认清这一点,她们强调到:“我们做人,最终的目的并不为生殖而为事业,之所以不断生产归因于婚娴……非拒绝婚娴而营独身生活不可。”她们很清楚养育孩子不仅是件极苦的职使,还有可能妨碍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她们怕生育,最终走向了独身的道路。

此外,旧中国医疗条件有限,助产多信于毫无科学依据的接生婆,女性妊娠生育又频繁。在此情况下,失去性命的孕妇也不少。生育成了女性人生路上的一道“鬼门关”。据资料显示,1920 - 1930年代,预计分布在全国的有20万无知识的旧式“接生工作者”,造成高达15‰的孕产妇死亡率(英法3‰-5‰),250‰ - 300‰的婴幼儿死亡率(英、法、美80‰ - 90‰),高于英美国家4到5倍。预计在我国孕产妇的死亡人数每天高于500人。所以,在大多数女性心理会产生对生育的恐惧。正如《妇女杂志》中《社说:独身主义之研究》一文中所言:“生产之事,危险之事也,性命寄于呼吸之间,固不待言矣。即产前之妊娠,产后之鞠育,亦为生人最困苦之事。世有因避生产而抱独身主义者,此其一也。”显而易见,这一时期的独身现象与妇女恐生育之苦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女性接受教育和经济独立,促进女性独身

(一)女子教育开拓女性思想世界

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女子一直受“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宗法制观念的压制。她们一生,几乎完全受男子支配,彻底服从在男子权威之下。她们似“笼中之雀”,深闭闺阁,没有自由外出的权利,更谈不上受教育的权利。民国以来,随着女子自由解放思潮的冲击,女子教育问题开始备受重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特别是到了五四时期,经五四启蒙运动的影响,女子教育得到社会认可。女子开始走出闺门,迈向学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接受新式教育的女性逐步增多,思想趋向开明,她们从人权观念的缺失转向追求独立人格,提倡恋爱与婚娴自由,倡导独身的女子也越来越多。据《妇女杂志》中《学生婚娴问题》一文对1928年金陵女大毕业生婚娴状况的调查显示,1919—1927年此校毕业生共有105人,已有家室者只有17人,所占比例仅有16%。此外,署名为梅子的女性在《事实如是》一文还指出“中国的老处女三分之一是妇女解放运动初期渡过外洋或读过大学堂、女师范的‘天之骄子。”可见,“独身者也大都在知识阶级”。显然,女子教育的日益进步,开阔了女子的思想世界,对人生有了新的追求,获得了生存的能力,独身现象随女子解放运动也就发展而来。

(二)女子经济独立,摆脱束缚

女子教育的提倡,特别是职业教育,女性走出家门奔向职场,获得了谋生的技能。她们认为:“我们生存在世界上,决不能没有相当的职业。倘使没有职业,那么就无从谋生活了……多设些职业学校,授女子工作的能力,然后出校后,方才能谋生,不致受男子的限制。”她们争取经济独立的意识已深入内心,这也成为了摆脱男子控制的一种方式。

正是这种意识,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经济生活上不再依赖于男性,与男子享有同等的工作机会。有事业的女子也越发的担心事业受婚娴的影响,这也就为女子独身创造了可能。尤其是知识女性,她们渐感受到:只有在自己经济独立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真正的独立和自由的人格。此类女子大多报有大志,像男子一样投身于大事业或大企业,无精力将身心投入于婚娴。最终造成了终身未婚的结果。例如,堪称清末民初奇女子的吕碧城(曾任袁世凯秘书,《大公报》的第一个女编辑,创造过“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成推吕碧城”的景观,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坛的佼佼者),其为文学事业终身未嫁。曾公开宣称:“我之目的不在资产及门第,而在于文学上之地位。因此难得相当伴侣,东不成西不合,有失机缘。幸而手边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学白娱耳。”此外,教育家曾宝荪也是如此,一生未婚,将自己满腔热血献给了每一个学生和教育事业;)考古学家曾昭燏,为祖国的考古、博物馆事业奋斗终生,最终未嫁。像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都无疑说明了女子因有事业而经济独立,无需爱情的慰藉,最后走向了独身的行列。多数女性以有职业而经济独立因以为荣,即使因事业耽误了婚娴也不曾感到懊悔。张丐尊即是一个典范,她在《一个未婚女子的独身生活》一文中陈述了观点:“我过着独身的日子,经济是独立的,不像那些已婚的女子,须向丈夫要几个钱,才有钱花用,有时也因钱吵起来。……我自己虽没有亲生的孩子,但是自从我充任教师之后,可以享受孩子给我的快乐,每天给我的快乐,恐怕比她们父母所享受的还要多。”这正体现了女子经济独立,打破女子依赖男子的传统,她们享受着独身为自己带来的快乐。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女子走向独身热潮与女子从事工作,经济独立,追求事业而耽误婚娴大事是分不开的。

三、择偶标准与自我提升,激发女性独身

(一)不弃“高标准”,“剩余”了自己

还有一部分这样的女性,由于配偶选择的标准过高,最终走进了独身的行列。近代的女子,受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逐渐自我觉醒,特别是知识女性有了自己选择配偶的意识,对自己的配偶有了一定的标准。1923年,通过《妇女杂志》所发起的以《我之理想的配偶》为题征文活动,受到了广大青年男女的关注,最终共得应征者155人,男性人数显超女性,分别为129人和26人,各占83.23%和16. 77%。从女性参征者地位来看,学生和教职员为占据多数,分别占17. 05%和26. 92%。这也就说明了随着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推进,女子渐有了受教育和拥有职业的权力,无疑是女子地位的提高及社会的进步。另外,从女子在关注的配偶职业上更偏重于教育家,占29. 23%,研究趣味倾向于文学艺术或教育,占23. 08%。这显然是女子思想解放,女学运动的影响。在配偶教育方面选择上,女子对配偶受过教育的希望高于男子,女子选择高等学历的占19.23%,男子占6.08%;男子对于其配偶的教育大多数都要求中学程度,女子选择中等学历的人数占15. 38%,男子占35.66%。由此来看,女子对于配偶的选择上标准过高,然而,对于选择过高的女性来说,将会出现尴尬:“她们的理想愈高。实现便愈难,因此便不得不造成独身的境遇。”譬如一个女中学生,就想对方是一个大学生,一个女大学生,就想对方是由外国毕业回来,挟有博士或学士头衔的了。这种高姿态必然不会使自己那么容易找到如意郎君,以致最后在筛筛选选中,自己成了“剩女”。

(二)生活充实,转移自己

近代中国,人们文化生活不断进步,女性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她们不再将目光全部集聚在家庭和丈夫身上,她们有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对于男女之间恋爱的追求较少,产生了走向独身的倾向。换言之,就是女子持独身,是把男女间的恋爱转移到了别方,即用别种对象来代替恋爱真正的对象。作者小江在《女子独身生活的研究》一文中作了回答:第一种对于宗教的信仰。凡宗教热烈的信仰家,都把男女间的恋爱,放到“上帝”“教主”身上,变做热烈的信仰心了。第二种是对科学或事业的热心。现代的女性,都努力于探求知识,与趋于社会的活动。所以决心要成一科学家、教育家、事业家、或时代革命家的女性们,白不得不专爱各人愿望之事,排斥男女的爱了。第三种是对宠物的热爱。老处女既對男性不起爱的作用为宗旨,乃以可玩的动物来代作爱。第四种好行巡礼与各处旅行。这种自由变化多种的快感与慰藉,老处女以为什么都不及它,今日东边,明日西边,朝在南方,夜已北国,她以为一切都可放弃,依此不负责任的快活消遣。

可见,精神文化的进步,使女子对自己喜好的事物日益增多。关注点从男女之爱渐转移到其他事物寻找生活的快乐,自然对于婚娴也就淡薄了,使她们迈进了独身的大潮。

四、余论

民国时期女性独身现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女子持独身现象的背后,实质是对传统家庭黑暗与男子专制主义压迫的一种反抗。是女子追求自由、平等的一种行为表现。这种现象对社会发展,虽是一种不良的现象,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是思想、社会的进步和一切奋斗能力的进步,实在是女子有点觉悟,在社会上已经有一部分地位的表现,未尝不是社会的进化。

参考文献:

[1]吕碧城,李保民.吕碧城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史通(近代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3]王玉华.老妇的心:可怜的翠兰[J].妇女杂志,1927,13(2).

[4]瑟庐.现代青年男女配偶选择的倾向[J].妇女杂志,1923,9(11).

[5]张丐尊.一个未婚女子的独身生活[J].妇女杂志,1940,1(3).

[6]小江.女子独身生活的研究[J].妇女杂志,1926,12(10).

[7]波罗奢馆.社说:独身主义之研究[J].妇女杂志,1919,5(2).

猜你喜欢

女性
女性尊严的艰难追寻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
浅谈《红楼梦》的女性崇拜意识
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女性——斯嘉丽
由称谓语看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