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茎瘤芥常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2018-05-25

农村百事通 2018年4期
关键词:病株苗期苗床

茎瘤芥又名青菜头,以瘤状膨大茎供食用,其腌制品为榨菜。茎瘤芥既是重要的鲜食蔬菜,也是较好的特色加工蔬菜。现将茎瘤芥栽培过程中常见的病害特点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一、立枯病

1.发病癥状

立枯病主要危害幼苗。病苗基部产生暗褐色凹陷病斑,严重时缢缩腐烂,发病初期幼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以后随病情加重而萎蔫枯死。幼苗初期发病倒伏,中后期发病不倒伏。

2.发病条件

病原菌寄主广泛,主要由土壤、种子、未腐熟有机肥等带菌传播。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病严重,发病适温24℃,在13~42℃条件下均可发病。

3.防治措施

(1)苗床要求深沟窄畦。选择疏松肥沃、保水、排水性较好的沙壤土,提前清洁田园,每亩施生石灰100~150公斤后深翻改土。晒土20~30天后,按照畦宽1.5米,沟宽、深各0.3米做畦。(2)做好苗床消毒。苗床施足底水底肥后(注意增施磷、钾肥),每平方米浇施95%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5公斤。(3)稀播匀播。每亩苗床播种500克,均匀撒播,适时间苗,避免幼苗拥挤。(4)适度控制肥水。苗期施足底水底肥后,只要不出现严重缺水缺肥,就不再追施肥水,以防止幼苗徒长;(5)苗期用58%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施1~2次。

二、病毒病

1.发病症状

病毒病俗称缩叶病、半边疯,表现为叶片皱缩、花叶,植株矮缩、黄化、坏死。发病初期心叶叶脉褪绿或半透明,随后叶色浓淡相嵌,叶脉背面生褐色坏死条斑,并出现裂口,叶面出现褐色坏死小点。根发黑腐烂,须根少。严重时瘤茎不能正常膨大,病株矮缩或半边歪缩,最后黄化枯死。

2.发病条件

由蚜虫传播毒源作物或杂草上的病毒致病,种子不传毒。苗期易感病,早播、蚜虫多、高温干旱时发病重。9-10月、苗期至瘤茎膨大前易流行。

3.防治措施

(1)适期播种,遇高温干旱天气,适当延迟播种;(2)严格防治蚜虫,清除苗床周边杂草,远离毒源作物,消除毒源;(3)发病初期用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宁南霉素水剂500倍液喷雾,每10天左右喷1次,连喷3~4次。

三、根肿病

1.发病症状

植株根部着生肿瘤,幼苗2片真叶时即可发生,苗期肿瘤只有米粒大小,不易被觉察,幼苗往往带病定植。随着植株长大,根瘤颜色变深、直径增大(可达2.5厘米以上),最后表面呈黑褐色、粗糙龟裂,几乎无侧根。植株地上部生长缓慢、矮小,叶色变暗、变黄,瘤茎个小筋多,严重时植株萎蔫枯死。

2.发病条件

病原菌主要通过带菌土壤、种苗以及灌溉水和农事操作传播。土壤酸性重(pH值5.4~6.5)、湿度大(70%~90%)、适温(17~23℃)条件下适宜发病。夏秋季,十字花科作物连作、有机肥用量少、土壤湿度大的地块发病严重。

3.防治措施

(1)加强苗期预防(参照立枯病防治措施),杜绝幼苗带病定植;(2)加强田间排水,降低田间湿度;(3)增施有机肥,施用生石灰降低土壤酸度,防止土壤板结;(4)实行水旱轮作和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减轻土壤病源传播;(5)发病初期用10%氰霜唑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15%石灰乳浇根,及时拔除病株,在病株穴撒施生石灰消毒。

四、霜霉病

1.发病症状

病斑初期呈黄绿色,近圆形,逐渐变为黄色多角形,着生于叶片正、背面。湿度大时,叶背病斑出现白色霉层;严重时,叶片皱缩褐变枯死。

2.发病条件

病菌卵孢子在土壤中或种子上越冬,孢子囊随风、雨等传播,经3~5天潜育期后,又产生孢子囊反复侵染。低温(15~25℃)高湿(70%以上)条件下易发病。植株衰老、营养不良、偏施氮肥也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良种,用种子重0.3%的25%甲霜灵悬浮种衣剂拌种;(2)采用深沟窄畦,加强田间排水,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3)平衡施肥,增施磷、钾肥,防止偏施氮肥;(4)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进行2年以上的轮作;(5)发病初期用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或60%丙森·霜脲氰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喷雾,连喷2~3次。

(重庆市万州区多种经营技术推广站王爱民邮编:404200)

猜你喜欢

病株苗期苗床
玉米苗期病害综合防治要点
上茬水稻田选做育秧苗床的问题与防止
甜瓜枯萎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技术研究
不同育苗密度对无患子苗期生长的影响
不同淹水时期与历时对夏玉米的影响
温室育苗自动覆膜控温移动苗床
水冷苗床缓解夏季高温对番茄幼苗的影响
山东省近期蔬菜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山东省小麦病虫草害发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