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国电影海外传播
2018-05-25全颖华杨爽
全颖华 杨爽
自从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大国以来,截至去年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达到13万亿美元左右(美国为18万亿美元)。这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央,一举一动都会对五大洲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目光聚焦到文化问题时,不难发现,短板现象却十分突出。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又小又弱,文化领域的话语权长期被西方所主导,国内的电影人对待电影的各种奖项的态度,基本上是以能否在西方电影节上获奖为最高评价标准。那么,如何才能把短板补齐与经济发展相匹配呢?笔者认为,路径虽然很多,但树立文化自信显然是关键。
一、 何谓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这一概念,是在2016年7月1日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的。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与发展的希望。[1]进入新时代后,文化自信的内涵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进一步对文化自信进行了强调,指出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是指要对中国文化保持自信心,即相信中国文化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怕和西方文化之间的竞争,它会在世界文化的长廊中独树一帜,熠熠生辉。究其原因,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说:中国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当然,必须指出,这并不是说中国文化光辉灿烂就排斥外国文化,恰恰相反,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开放包容,始终不断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如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便吸收了西方的“德先生”与“赛先生”。因此,文化自信便意味着,在对待西方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上,我们既不能采取仰视的态度,也不能采取俯视的态度,而应采取平视的态度,客观理性地去吸收消化,去批评继承。
(二)文化自信是指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持自信心。这要求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2]在学习、研究和应用传统文化时,人们应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
在具体实践当中,确立文化自信,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相信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在全球化背景下,还应想方设法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如中国文化偏重和谐,偏重美美与共等。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讲: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那么,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最好形式是什么呢?当然是电影,因为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即它是视听的艺术,是光影的艺术,是世界通用的语言。电影能够通过画面,让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人物和故事的关系,直观的了解中国。甚至可以说,一部90分钟的优秀中国电影最能打动各种肤色的人,起到书籍或其他艺术形式所起不到的特殊作用。因此,当代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便成为了一个能够反映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一个窗口。
二、 海外传播状况不佳暴露文化短板
基于拉斯维尔的“5W”模型,笔者进一步考察了中国电影在海外传播过程中的传播途径、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效果三个维度。[3]
从传播途径来看,目前中国电影走向海外的推广方式主要有宣传片投放、入围国际电影节、人际传播三种,国外受众观看中国影片的渠道主要是免费网站、免费电视频道、DVD出版物三种,而付费渠道、电影院以及移动端的观众比例则较低。
从传播内容来看,真正能够“走出去”的国产电影主要还是在国内具有票房竞争力的新片,具有普世价值观较为迎合国外对中国印象的优秀作品,以及具有多国背景的合拍电影。
从传播效果上看,口碑方面近年来在国际电影节展入围与获奖的国产影片数量呈阶梯式下滑,市场方面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变现能力较弱,电影文化贸易形成长期逆差,国外市场状况与国内形成巨大反差。
纵观2017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战狼2》《芳华》《乘风破浪》等佳作的不断涌现,将国产电影的总票房推至559亿元的新高度,打破了有史以来国产电影的年度票房记录。但与之相反的是,中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收入仍不太理想,其全球总票房近九成是由国内贡献的。以2017年的国内票房冠军《战狼2》为例,本片的国内票房近56.83亿元,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电影影史票房冠军。但其海外票房却仅为1600万美元,占其全球总票房的1%(如图1)。而在国际电影节展入围与获奖方面,2017年中国电影的表现更加不尽人意。仅有《不成问题的问题》《暴雪将至》两部影片获得了较高的荣誉以及国内外知名度。由此可见,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仍道阻且长。
海外票房的持续低迷加上国际艺术影坛的否定,使得中国电影从业者陷入了死循环。一方面,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这些迷茫的电影工作者对本国文化产生了怀疑与不自信。另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电影人的文化不自信由来已久。20世纪90年代左右,《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红高粱》等民俗电影以及《颐和园》《小武》《苏州河》等独立电影,纷纷在各大国际电影节崭露头角,形成了当时以书写“民俗奇观”与描绘边缘题材的作品独占鳌头的局面。曾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批判,认为它们都是为了迎合国外观众的口味而存在。对本国文化的不自信,使得中国电影艺术工作者们习惯于站在“他者”的角度讲述中国故事,从而无法做到以人民为本,拍摄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優秀作品。
其实,回顾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史,以武侠片、历史片等类型片为代表的中国电影曾在海外频创票房奇迹,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世界。根据1983年至1989年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数据统计显示,1982年的中国动作电影《少林寺》在新加坡收入170万坡币(约合人民币510万元),在当年创造了新加坡影史上的最高票房纪录。而在此期间诞生的成龙、李连杰等一众功夫明星,也一跃成为世界级的偶像,至今仍对国产电影在海外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电影网站IMDB上的一个全球动作巨星排行榜中,前十位几乎全部都是中国人。2008年,由吴宇森创作的三国题材巨制《赤壁(上)》席卷日本,成为当年日本票房榜排名第五的作品……种种迹象表明,国产电影在海外曾经获得过辉煌的成就。究其根本,就是因为这些影片虽然从叙事、视听语言等外部形式上与国际接轨,但是在内容、价值观、思想文化等内核上仍坚守文化自信,反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三、 从内核出发树立文化自信
中国的电影工作者们应该从影片的内核出发,树立文化自信,在一些外部形式上借鉴学习国际经验,创作出既能体现中国文化精髓,又不失国际气质的优秀作品。正如习近平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大会上所指出的,中国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电影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无一不体现着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魅力,中国的电影自然离不开这些基本技术。但必须明白,这些有形的东西终究是形式,形而上的东西才是内容,即电影的故事内容一定首先要是反映中国的才有未来,因为我们生活在这篇土地上,我们的价值、情怀、追求,理应得到最高程度的关注,这样中国电影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例如《战狼2》和《红海行动》等电影,它们都是反映了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和专家的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的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若电影人有文化自信,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满足本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根本点上,以中国人民是否喜欢为最高价值判断标准,而不是一门心思追求奥斯卡等奖项。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现在的丝路电影节就源于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也就是说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的,而且也是文化的。前者的发展有利于后者的跟进,后者又能够反作用于前者,加速推动前者的建设。
当然,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国电影工作者在创作电影作品时也不能固步自封,应该从影片翻译、配音、推广等方面着手,减少电影海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让国外观众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目前,中国已与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新加坡、比利时、英国等16个国家签署了电影合拍协议,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将不断加深。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让外国民众通过这些反映中国现实的电影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
结语
文化自信是中国电影创作的根本。面对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优势地位的西方文化,中国电影工作者更应该树立文化自信,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电影作品的内核上紧紧扣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为创作内容与服务对象,牢牢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利用国外先进的电影制作经验,努力创作出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电影佳作。
参考文献:
[1]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EB/OL].(2016-08-05)[2018-3-2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2016-08/05/c_1119330939.htm.
[2]努力實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黄会林,杨卓凡,高鸿鹏,张伟.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渠道及其对国家形象建构的作用——2014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系
列调研报告之一[J].现代传播,2015(2):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