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字化在云南彝族刺绣中的设计与运用
2018-05-25李娜
李娜
摘要:现今社会,在工业文明发展迅速的大环境下,不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云南彝族刺绣本身的特有价值,不仅是现代服饰中的创作元素,更是对历史文化的记载,所以对于彝族刺绣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各方面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打开了新的大门。数字化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互动性、无限性等特性,给人们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和感官享受,让人们感受到彝族刺绣背后文化的精神力量。由此可见,数字化将在未来彝族刺绣的保护与传承中有着不凡的影响力,有着更加深远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数字化;彝族刺绣;设计;运用
一、保护云南彝族刺绣的新方式
(一)云南彝族的语言沟通
云南彝族刺绣无法让大众都学习并传承的最大问题就是语言沟通问题。现今,对彝族刺绣手法熟练的大多是一些年长者或一直呆在彝族中不与外界交流的本族人。想要解决这个语言的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翻译,现场翻译的话局限性太大,而翻译成文本,又会因为文字繁多太枯燥而只有少量读者,不能达到传承的效果。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手段重新“诠释”云南彝族刺绣,避免以上的问题,并吸引更多的观众。
(二)彝族刺绣的针法演示
彝族刺绣的针法学习现在可分为几种,现场学习,书本学习,以及较少的视频录制。也就是说对云南彝族刺绣针法的学习也只是通过书的媒介或者参观来实现。而对于现今社会,网络发展迅速,之前的旧方法在现今改善与传承的效果并不明显。当下,云南彝族刺绣传承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来解决。这是一种新的技术领域,声光电的运用、3D建模塑形,微信平台、手机APP、VR虚拟现实等新的数字化技术手段的推广,都可以使得云南彝族刺绣得以较好的传承。
二、云南彝族刺绣与声光电等环境的结合运用
(一)声像技术在云南彝族刺绣中的运用
声像技术之所以能这么大放异彩,主要是因为它在展示过程中,形式和内容都不受限,并且能够根据云南彝族刺绣的历史背景,配合3D建模的造像,展现出云南彝族刺绣在以往环境中无法呈现的展示面。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彝族刺绣上图案元素因繁琐复杂而没有办法让观众了解背后故事的缺陷。声像技术的运用,为停留在表面图案的彝族刺绣增添了许多生动性,并更多样性的将其展示给人们,配合恰当地展示时间与有选择性的声像应用内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光电技术在云南彝族刺绣中的运用
声光电等效果的布置,在展示的过程中为人们增添了许多趣味性,整个体验的过程中,人们已由最初的被动接收信息转变为主动地去参与。在当今的数字时代下,人们在参与中已掌握主动权,不是简单的停留在五官反映到的直观感受了,而是带动自身去全身心的体验和参与,从而加深了对展示的印象。因此,运用声光电的技术手段来展示可以增添云南彝族刺绣的多样性,并直观生动地将彝族刺绣所想要展示的内容表达出来,达到与观众互动的效果。
三、数字化为云南彝族刺绣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现今社会,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已是人人都有的必备品,导致网络信息大量且快速的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近几年,微信在众多社交软件中脱颖而出,这并不单单是其简单的社交功能,更重要的还有一点是,它有自己的网络交流平臺——微信公众号。
(一)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传达与互动
微信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其可以快捷的发布信息、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庞大的信息量、较广的覆盖面,并以免费的社交体验以及便捷的信息传输赢得了大众的青睐。微信公众平台虽只是微信的一个附加模块,但其以自身独特的互动功能,成为了除微信自身外的一支独立的“公众力量”。
微信可以让云南彝族刺绣借助这个平台开通一个属于自己的公众号,通过特定的传播方式向感兴趣的人推送与云南彝族刺绣相关的信息。定期发送订阅者所需的内容,形成一种隐形互动,从而达到对云南彝族刺绣的推广。
(二)云南彝族刺绣与APP的结合运用
随着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科技的发展、功能的增多,手机软件下载的需求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大趋势。手机APP已越来越被众多用户所依赖,移动设备的普及促使APP的市场需求增大,其发展前景逐渐蓬勃。APP的便捷使其以最快速度融入人们的生活,开启了全新的时代。手机APP的壮大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人们的新宠儿。
对于云南彝族刺绣来说,手机APP无疑不是一种好的推广方式。它将会为云南彝族刺绣的保护与传承带来无限可能。我们可以通过APP手机客户端来发布一些关于云南彝族刺绣的图片以及刺绣的针法等诸多信息,同时通过消息、评论、分享等功能增强我们与云南彝族刺绣间的互动,拉近与它的距离,做到对它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实现对云南彝族刺绣的传承。
云南彝族刺绣,在过去的人类文明阶段有自己的发展过程,而在新的科技社会,会有新的技术方法将其弘扬发展,继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陶丹,张浩达.新媒体与网络传播[M].科学出版社,2001.
[2]宋娴,胡芳,刘哲,庄智一.新媒体与博物馆发展[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4,06.
[3]曹戍.论身临其境的艺术设计——虚拟现实艺术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12,6.
[4]刘宇驰.数字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示中的合理应用[D].复旦大学,2012,4.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