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托尼·莫里森《爱》中的叙述视角
2018-05-25曹晓彤
曹晓彤
摘要:托尼·莫里森的《爱》讲述了黑人群体内部的爱恨情仇。作者通过对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视角的运用,实现了叙述视角的多样化以及视角间的转换和视角内部的变异,使得《爱》的叙事更具张力。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爱;叙述视角
视角,即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叙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划分。法国学者热奈特用“聚焦”这个概念来分析不同的叙述视角,从而将其分为三种类型:“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
在托妮莫里森这部2003年的作品《爱》中,存在着多样化的叙述视角以及不同视角之间的转换甚至变异。这使得人物和故事更加丰满,作品的层次感、深度以及吸引力大大增强。
一、多样化的叙述视角
在《爱》中,内聚焦相对而言略多于外聚焦和零聚焦且以第三人称为主,不同视角也呈现出不同形态。零聚焦和内聚焦视角中,以人称划分,第三人称视角要多于第一人称视角,而外聚焦视角夹杂在以上视角之中。三者共同承担了丰富作品视角的任务,且相互“扶持”、取长补短,使得《爱》的叙事更加全面客观。
(一)零聚焦视角
零聚焦是一种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通常以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在《爱》中,该视角呈现出两种形态:第三人称零聚焦和第一人称零聚焦。第三人称零聚焦多于第一人称零聚焦,因为第三人称作为旁观者更具权威性,叙事更加客观,说服力更强。但这种视角也存在缺陷:全知全能的叙述缩小了接受者的想象空间。
1.第三人称零聚焦
第三人称是零聚焦视角常用的人称,第三人称的零聚焦在《爱》中出现也较多。
在第一章《画像》中,开头便用第三人称零聚焦描写了朱妮尔的出场:“太阳也没有办法让室外的温度计往冰点之上升高一点”,房子熙熙攘攘的莫纳克街,寒风中艰难行走的朱妮尔,不带情感,没有态度,像是一个与故事无关的陌生人的旁观,观察点可以随意移动。
除观察点可随意移动以外,观察者可随意进入人物内心世界或揭示人物自己意识不到的隐秘也是零聚焦的一大特点。第三章中,在朱妮尔做梦时,一个舅舅用靴子踢了他好几下屁股直至她醒来,“朱妮尔试着弄明白他们想干什么”,“观察者”出现,为朱妮尔解答“根本用不着想他们做任何事的原因”。
2.第一人称零聚焦
在《愛》中,莫里森将这一视角赋予了L这一近乎“魔幻”的人物。
在小说开篇《爱》这一部分中,L对柯西度假酒店的历史做了逆时序的回顾,为柯西先生工作之前的、在柯西酒店工作时的离开柯西酒店之后的,她都了解。
《陌生人》、《恩人》、《丈夫》、《幽灵》的后半部分,L也都有出现。L的每次出现,都在补充其他视角所观察不到的事情,虽是有节制的补充,但也包含了观察点的移动和对故事的回顾,而且我们不难看出,L似乎比柯西家的每个人自身都更了解他们。
(二)内聚焦视角
内聚焦固定在人物的视野之内,不能介绍自身外貌,无法深入剖析他人思想,却充分展示了人物内心的世界,弥补了零聚焦的不足。《爱》中的内聚焦视角是多层次不固定的,大部分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也有少量第一人称存在。
1.第三人称内聚焦
《情人》分别以桑德勒、罗门、朱妮尔为内聚焦视角的承担者进行第三人称叙述。第一部分一开始便是桑德勒对于罗门的一系列猜想,第二部分则是罗门在下课几分钟之前想朱妮尔时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第三部分则有大量朱妮尔的心理活动描写。
2.第一人称内聚焦
《监护人》中,是朱妮尔以“我”为主语的面对着柯西先生的画像的独白。倾诉了辛酸往事,表达了对柯西先生的爱慕。
这样的视角运用,不仅使得人物本身更加丰满,也是对人物心理活动中出现的对象的形象的补充。像这样,就可以把不同人物对某一人物事件的看法结合在一起,颇具西方立体主义绘画的特点,使得读者可以有更多的思考,产生更多的想法,进而使作品更具层次感和吸引力。
(三)外聚焦视角
外聚焦视角中,叙述者可以审视人物的外部特征,记录他们的对话,但无权进入他们的内心,多运用于短篇小说。而这种视角散见于《爱》之中。
《画像》中留心与朱妮尔对话时的情态动作都有展现。其他章节中,桑德勒与柯西的会面,克里斯廷与律师的交谈,罗门与桑德勒的谈话等等,都是以外聚焦视角展现的。
这些外聚焦视角夹杂在零聚焦视角和内聚焦视角之中,并与它们一起丰富了《爱》的视角类型。
二、叙述视角的变换
多样化的叙述视角的存在必然会面临视角的变换。《爱》中不同视角的变换体现在两个方面:不同视角之间的转换和单一视角的变异。转换不仅存在于不同章节之间,也存在于单个章节的内部;变异也存在着信息的增加和减少。
(一)叙述视角间的转换
多样化的叙述视角自然会引出不同视角间的转换的问题。在《爱》中,叙述视角间的转换,不仅体现在不同章节之间,也体现在每一章节的内部。前者避免了小说整体视角的单一,后者避免了章节内部视角的单一。视角的转换让读者有更多思考空间,而每一章的主要视角的存在又避免了读者彻底陷入眼花缭乱的迷茫之中。
1.不同章节间视角的转换
每一章的视角都是不同的,不同章节间视角的转换避免了小说整体视角的单一。
《朋友》以内聚焦为主,维达、桑德勒、罗门为视角承担者;《陌生人》则以零聚焦为主,涉及第三人称零聚焦和L的第一人称零聚焦;《恩人》又转为内聚焦,分别存在留心、克里斯廷的第三人称内聚焦,也夹杂着其他的视角。
每种视角的承担者都是不同的,虽然这种视角间的转换可能会让读者不知所措,但更能够激起读者的探索欲望。
2.章节内部视角的转换
很多章节内部,存在着不同视角的转换,从而避免了章节内部视角的单一。
《画像》中,开始是零聚焦,随着桑德勒出现,转换为第三人称内聚焦,以桑德勒的眼光观察朱妮尔。紧接着朱妮尔到达柯西家后,视角在克里斯廷、朱妮尔、留心之间转换。
这些视角的转换,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也使得读者常常陷入迷茫,不得不跟着作者的文字继续往前走,跟着叙述视角不断地看,不断探索。
(二)叙述视角的变异
不同视角的转换中,难免会有视角的变异。转换与变异之间存在着范围上的差异:转换存在于不同视角之间,变异存在于一种独立的视角的内部。
每一个视角所观察到的信息量不同,因此,视角的变异存在两种形态:减少信息,增加信息。增加和减少都是有限的,变异过多难免使视角变质,造成视角混乱。
每种独立的视角都有其优势与不足,因此视角的变异弥补了某一视角的不足,使叙述更加精彩。
1.减少信息
减少信息主要体现在零聚焦视角中,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零聚焦视角的不足。
《陌生人》中,L以零聚焦视角的承担者出现,当她看到柯西和茱莉亚在海里亲密的时候,作者故意减少信息,让L以一个五岁孩子的眼光看此事,写的隐晦又唯美。L那句“我不知道她是满意了还是不再感兴趣了”也是对零聚焦视角中信息的减少。
减少信息,使作者的敘述自由受限,读者想象、探索的权利增多了。
2.增加信息
增加信息,主要体现在外聚焦和内聚焦视角中,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自身存在的不足。
《朋友》中,维达的第三人称内聚焦视角下,也出现了“画外音”:“酒店其实早已在走下坡路……”。这些显然已经超出了原有的视角所能观察到的,从而填补了有限视角留下的空白,使得读者在视角转换的迷茫中看到了光亮,为读者的探索增加了动力。
叙述视角的多样化以及视角间的转换与视角的变异,使得《爱》这部小说很具有吸引力。读者对不同视角的识别与在视角转换之间要耗费一定的精力,需慢慢地体味、研读,作品也因此更加回味悠长,要表达的主题和要宣扬的观念得到更大程度的深化。
参考文献:
[1]托妮·莫里森.爱[M].南海出版公司,2011.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