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适墓志铭中女性形象研究综述
2018-05-25朱鹏飞
朱鹏飞
摘要:在传统的墓志铭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文章学领域,而对其中所包含的特定人群,如士人、隐士以及女性生活、形象等的研究实属凤毛麟角。不可否认,墓志铭作为一种纪实文体,对当时社会条件下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广泛记述,对研究当时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而特定人群中的女性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她们与男性同是人类历史前进的推动者,所以注重女性研究也是人文学科各领域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叶适;墓志铭;女性;形象
叶适(1150-1223)是南宋时期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无论是在文学、哲学、史学,还是在政治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他所提倡的事功、经济思想,是永嘉学派核心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当时朱熹的道学派、陆九渊的心学派,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就文学领域来说,叶适是当时的文坛巨匠,诗文俱佳。然而叶适并非以诗成名,真正为人所推崇的是他的文,尤其是墓志。如真德秀说:“永嘉叶公之文,于近世为最,铭墓之作,于他文又为最。”(1)孙诒让亦云:“(叶适)碑版之文,照耀一世,几与韩、欧诸家埒。”(2)在《叶适集》中,共有墓志铭13卷,几乎占据《叶适集》一半的篇幅。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文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叶适的生平以及经济思想、军事思想、吏治思想、法制思想等逐渐被学者发掘,有关论文及专著也在不断增加,对其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也逐渐走向成熟。其中,对墓志铭的研究异军突起,尤其是从文章学角度所做的分析,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例如沈松勤在《论叶适的墓志创作》中就从叶适的墓志文体观(“文章家大典册”)以及叶适的墓志创作(“随其资质与之形貌”)两个方面对叶适的墓志进行了研究和阐述。指出自东汉以后,墓志是一种常见的文体,也是出于“四方之邀乞”的一种“世俗应酬文字”。叶适却从其经验论德性之学出发,推尊墓志,首次将它提升到“文章家大典册”的高度,改变了以往世俗化的墓志文体观,并“大肆力于碑铭”创作。在具体的创作中,叶适注重墓主的个性,“随其资质与之形貌”,甚至突破墓志的体制,运用了“并志二公”的双重墓主叙事方式,别具一格。体现了其“有补世教”的价值取向,拓展了墓志功能,在宋代文章学和散文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小觑的地位与意义。(3)
刘春霞在《叶适碑志文探析》一文中主要对叶适碑志文的特色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叶适借志人之机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文化以及文学观点,体现了学者之文的特点;第二,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刻画人物,人物形象真实传神;第三,注重碑志文的写作艺术,结构、句式灵活多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碑志文风格。通过对这三方面的分析,从而指出叶适的碑志文富于变化,是对碑志文的进一步发展创新。(4)
张平在《叶适碑志文拓新之功榷论》中不仅谈到了叶适碑志文对韩碑、欧碑有明显的继承,还着重探讨了叶适在碑志文创作上的拓新。一方面,在撰述对象上使女性碑主步出阃闱,度越妇人的常德,从而赋予其别样异彩;另一方面,在抒写手法上援景入文,对六朝碑志文的写景元素予以散文式转化,从而丰富了对碑主形象的塑造手段,实现了碑志文的诗意化。通过对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指出了叶适直面现实的批判性学术风格和他的学术会通精神。(5)
此外,朱迎平在其所著《宋文论稿》中也对叶适的墓志创作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南宋散文中的碑志之体,历来被认为最为“冗弱”,各家文集中的碑志也都显得冗长呆板,毫无创意。而叶适却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主要特色有二:一是能写出各种不同身份墓主的形神风貌,“可以见文章之妙”(6);二是叶适打破了碑志体式上的程式,一改碑志以记述为主的惯例,在文中插入大段的议论和抒情。至于碑志后面的铭文,除了运用传统的四言和七言外,还大量运用散体和骚体,或长或短,变化无端。最后指明:“叶适所撰碑志,已不是虚应故事的产物,而完全是精心刻意的创作,从而形成为一种新型的人物传记。”(7)
二、研究意义
从以上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对叶适墓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章学领域,对其中所包含的特定人群,如士人、隐士以及女性等的研究实属凤毛麟角。有關女性的研究,除了张平在《叶适碑志文拓新之功榷论》中所提到的“女性步出闺阃”外,目前还未有人涉及。不可否认,女性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她们与男性同是人类历史前进的推动者,所以注重女性研究也是人文学科各领域的应有之义。
随着文体的发展,到唐朝,墓志铭已经完成了向成熟阶段的转变。在宋代,墓志铭产生了新变,无论是在叙事、议论、抒情,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都精彩纷呈。如果说欧阳修将史家笔法援入墓志铭是一大特色,那叶适一反常态塑造了诸多有别于传统儒家思想观照下的女性形象,诸如打破“妇人无外事”的限制而以“内”的身份参预到“外事”之中、度越传统妇德所要求的“三从四德”的束缚而表现出“非妇人之常者”,则是对墓志铭内容和墓志铭中女性形象塑造的一次突破和创新。
就女性墓志铭来说,以被后世所公认的碑志文大家庾信、韩愈和欧阳修为例,他们所撰写的女性墓志铭分别有12篇、10篇、18篇。他们可以说是代表了南宋之前墓志铭创作的最高成就。与叶适同时期的朱熹和陆九渊,在他们的文集中女性墓志铭也分别有14篇和2篇。如果将它们与叶适所作的女性墓志铭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叶适笔下所塑造的女性墓主形象堪称独放异彩。
叶适的墓志创作是在适应南宋社会特点的基础上产生的,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在《叶适集》13卷147篇为各色人物所写的墓志铭中,专门为女性所写的墓志铭有28篇,夫妻合铭一篇,占到墓志总数的五分之一。在他为女性所撰写的墓志铭中,不仅反映了在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下女性的一般特点,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突破了传统儒家思想对女性的定位,使得女性墓主的形象突破传统束缚,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这些都为我们研究南宋时期的女性生活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基于以上论述,对叶适墓志铭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具有一定的弥补女性研究空白的意义。这不仅反映在对叶适墓志铭本身研究所存在的空白方面,即缺少对具体特定人群的研究上,同时通过对叶适墓志铭中女性(主要集中在温州地区)形象的研究,还可以为南宋温州地区的女性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对南宋妇女史的研究也起到一个完善和补充的作用。
(二)对探索传统社会女性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妇女权益与地位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婚姻和财产问题上。但是在南宋时期,女性往往展现出了诸多有别于传统观念的异质,例如她们参加许多社会公共活动,甚至参与夫子的事业,这些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特殊性。刘文明认为:“妇女史可以有,事实上也存在着两种解释:一种是妇女群体生活与活动的历史;一种则是从女性性别立场与视角去观察和编纂的历史。”(8)实际上,对妇女史的研究至少还存在第三种解释,那就是将女性置身于社会历史之中,考察她们与社会历史的互动,从而更为深入、客观地认识女性生活的实然,把握当时社会的时代特色。那么从具有高度纪实意义的墓志出发,去探索当时南宋社会中女性生活的概貌就具有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将古代女性研究向纵深推进。随着各种新兴学科的兴起以及各学科间分工的日益细化,多学科交叉的思路,成为各领域研究的必然趋势。但在实际研究中,对女性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添加式或从纯文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的模式。所以,在文学文本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对叶适墓志中的女性进行分析,以期对温州地区乃至整个南宋的女性生活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四)将目光聚焦于叶适墓志铭中的女性群体,通过分析叶适笔下女性所展现的异于传统女性的特质,对叶适墓志铭中的女性形象以及造成这一变化的因素加以探讨,以期小中见大,对南宋女性的生活状况和特点有更多了解。
三、研究方法及其他
在研究中,我们可以采取个案分析与比较归纳的方法,将叶适笔下女性墓主的特质与其他铭墓名家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以突出叶适墓志铭中女性形象的独特之处。同时少不了多学科交叉方法的运用,在文章学领域对其进行文本的分析外,需要借助历史、文化、性别研究等社会学知识对墓志铭进行分析。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代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可以在去世后拥有墓志铭,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取得封秩的士人阶层女性才可以获得这一资格。所以,留存下来的女性墓志铭基本上都属于士人阶层。这有助于我们对古代女性墓志铭中的言辞以及叶适墓志铭中女性形象所表现出的新颖之处有一更加客观、清晰、全面的把握。
注释:
(1)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三十五,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461页。
(2)孙诒让:《温州经籍志》,卷二十一,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57页。
(3)参见沈松勤:《论叶适的墓志创作》,《第二届中国古代文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复旦大学,2012年,第343-356页。
(4)参见刘春霞:《叶适碑志文探析》,《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五期,第67-70页。
(5)参见张平:《叶适碑志文拓新之功榷论》,《求索》,2010年,第九期,第191-193页。
(6)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水心文章之妙》,卷三,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7)朱迎平:《论叶适的散文创作》,《宋文论稿》,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8)刘文明:《“新妇女史”在中国大陆的兴起》,《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第80页。
参考文献:
[1]沈松勤.论叶适的墓志创作,第二届中国古代文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D].復旦大学,2012:343-356.
[2]刘春霞.叶适碑志文探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67-70.
[3]张平.叶适碑志文拓新之功榷论[J].求索,2010:9:191-193.
[4]朱迎平.论叶适的散文创作,宋文论稿[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14.
[5]刘文明.“新妇女史”在中国大陆的兴起[J].史学理论研究,2003,1:80.
(作者单位:合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