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8-05-25李祥兴王先俊
李祥兴 王先俊
摘 要:中共十九大从历史方位、理论成果、宏伟蓝图和主体要求等几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了新的总结、概括和阐释,阐明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18)02000606
关键词:中共十九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Abstract: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not only has made a new summ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o a series of major issues o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in terms of historical position,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grand blueprint and subject requirements together with other aspects, but also has further clarified the developing law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which has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xism in the new era.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中共十九大,无论是在中共党史,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都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来审视中共十九大,深入阐释其之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贡献,不仅有益于推进十九大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更可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方位作出了新判断
认识国情和时代特征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和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方位,是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依据。这是十九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突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不断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比较而言,中国的具体实际是不断变动的。正因为如此,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能否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具体实际则更为重要,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否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而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具体实际,最重要的是弄清基本国情,即现实社会的性质、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及其变化等。对此,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633后来,邓小平指出:“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2]252。这就是说,必须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将其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江泽民、胡锦涛也坚持这一观点和做法,强调:“实现我们的使命,必须正确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 [3]163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4]798。习近平也多次强调:“干一切事情,都不能从本本出发,从小道道出发,从迷信出发,从想当然出发,而是要从实际出发” [5],“不能以教条主义的观点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6]。由此可见,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也是如此。
中共十九大对当下中国具体实际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特点、新趋势的阐述和分析之中。
首先,对当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作出了准确判断。关于世情,大会报告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7]58在这种环境下,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应对人类共同的挑战和问题。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她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因此,中国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7]25,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这就是说,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重视中国能量,中国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更加伟大。所以,中国应该“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7]60。
其次,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了科学定位。关于国情,十九大作出了“一个变”和“两个没有变”的判断。“一个变”,即是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大会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7]11这表明,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双方发生了历史性地变化,一方面人民群众需求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不能简单用物质文化需要来概括;另一方面也说明供给方亦不再是简单的社会生产落后,而是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关于主要矛盾变化的新判断“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7]11,必须着力解决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不平衡问题,必须着力解决影响不充分的质量、效益问题。尽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地变化,但是报告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强调“两个没有变”,大会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7]12这变与不变之间,折射出的是党对基本国情的清晰认知和科学判断。所以,报告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7]12,并以此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
再次,对党情作出了精准分析。关于党情,十九大再次重申了“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四大危险”的尖锐性、严峻性。大会报告指出:“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 [7]61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国强首先要党强。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并取得巨大成就,赢得党内党外一致拥护,为办好中国的事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为此,大会提醒全党:“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7]61这些论述充分表明,党对自身建设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对广大党员的要求从来没有放松,警示全党必须将全面从严治党推向深入。
十九大在综合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精准分析的基础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大会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7]10这一科学论断成为十九大确立新时代历史使命、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基本方略、工作部署的基本依据,也是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基本依据。
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
十九大对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自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进行了全面地梳理和总结,将其命名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位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这是中共十九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突出贡献。
首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命名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民主革命时期,其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其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还没有结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7]18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飞跃进程中的又一次新飞跃。十九大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第一次将十八大以来党的全部理论成果进行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并赋予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称谓。实际上,在十九大召开前夕,国内外对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的命名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十九大一锤定音,将其命名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既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也展现了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更加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新概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思想的最新概括。
其次,深刻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路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逻辑清晰、互相关联、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十九大报告用 “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概括了其基本内容。“八个明确”从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诸多方面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理论精髓,揭示了其蕴含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要,而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会强调必须遵循“十四个坚持”。“十四个坚持”整合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全党在新时代的行动纲领,成为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路径。如果说“八个明确”侧重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十四个坚持”则侧重回答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共同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框架。
最后,科学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十九大报告用“五个是”对其进行了分析,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7]20这“五个是”从三个层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进行了科学界定:第一个层面指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的地位;第二个层面指出了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第三个层面指出了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价值。“三个层面”构成一个整体,重点回答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无论从那个层面看,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在今后和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指导思想。正是基于这种考量,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并写入新的党章。
三、描绘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新蓝图
十九大还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目标航向、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进行了论述,清晰地勾划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新蓝图,这是十九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突出贡献。
首先,明确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目标航向是“两谋”。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7]10。将党的初心和使命放在一起并概括为“两谋”,这在党的历史还是第一次,从而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指向。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实现这一目标,无数的仁人志士,一代代中国人,进行了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但最终都未找到实现自己梦想的现实路径。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种境况才得以根本改变。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7]13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中国共产党人就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找到了正确的目标航向。对此,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7]13此后九十多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不断前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新胜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强调“两谋”就是要求党始终不忘本心,做到矢志不渝,防止迷失前进的方向,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正确航向。
其次,规划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宏伟蓝图。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提出分两步在20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设想,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这个设想最终未能实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具体的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里最早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长远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上,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7]28。在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将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此,十九大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7]28这一战略安排实现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社会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成为新时代党和人民新的行动纲领。同样,也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新的行动纲领。
最后, 确立了实践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四个伟大”路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宏伟蓝图,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7]15。尽管如此,我们还应当把困难估计足些,把准备做充分些。正如大会报告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7]15为脚踏实地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四个伟大”的新路径,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7]15-16。“四个伟大”的新路径第一次将伟大梦想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严密的实践逻辑体系,从顶层设计上勾划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线路图,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实践的新路径。
以上分析表明,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的目标航向、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的论述不仅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宏伟蓝图,而且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美好愿景。
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提出了新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是党的事业,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十九大报告对党建设的新要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新的要求,这是十九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另一突出贡献。
首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建设新目标。“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核心问题。十九大报告对此作了更为全面系统地回答,集中体现在对新时代党建目标和总要求的论述上。报告指出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7]62。这是报告对党建总目标的论述,与十八大相比更加突出打铁必须自身硬,着眼于长期执政。为实现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这一全新概念。十九大在党建的要求上还更加突出“全面”二字,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更加强调党的建设的全方位、多层次,做到始终如一。相应地,在思路设计上,将政治建设、纪律建设独立出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更具全面性。
其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精神状态新要求。党的精神状态关乎党建的目标和要求能否实现,是全党理想信念、思想意识、思维活动和情感意志整体面貌的反映,决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成败。所以,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7]61这是对党的精神面貌的总体要求。通览报告全文,总书记对如何保持“新气象新作为”的精神状态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报告中强调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7]1;二是要做到“四个自信”,就是报告中强调的“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7]17;三是要做到“永不懈怠”,就是报告强调的“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7]1;四要做到“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就是报告强调的“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7]29;五要做到“居安思危,勇于创新”,就是报告强调的“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7]2。这五个方面是对党迎接新时代,建设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状态的新要求。
第三,规划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建设总布局。党建总布局是对党建总目标、总要求的具体展开。十九大对党建总布局进行了再次调整,强调“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7]62,与十八大确立的“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8]50相比,不仅增加了政治建设、纪律建设,拓展了党建的布局,而且首次将政治建设放到党建总布局的首位,强调政治建设在党建中的统领作用,凸显了政治建设在新时代党建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性。十九大报告强调:“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7]62十九大在总结以往党建布局的历史经验,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建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党建总布局及顺序作出相应地调整,深刻体现了新时代党建的新要求。
最后,部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建设新举措。为使党建总布局落到实处,十九大还对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作出了具体部署,明确了加强党建的八个重点。报告指出:“一是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二是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三是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四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五是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六是要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七是要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八是要增强学习本领。” [7]62-68这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是针对新时代党建面临的突出问题而提出来的,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对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加强党的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也表明我们党对自身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总之,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野看,中共十九大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选取了历史方位、理论成果、宏伟蓝图和主体要求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不一定全面。但是,仅就这个方面就足以表明中共十九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报告文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载体,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纲领性文件,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诸多问题的阐释,必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习近平.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1-21(2).
[6]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2).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陆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