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挑战:设计企业华南建筑学人笔谈
2018-05-25苏平,阮益权
引言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历史悠久,数十年来不断为社会输送出一批批优秀而实干的建筑设计毕业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是学院设计教学的一大特色和传统。目前,在华南地区的众多设计企业中,有很多是由华南建筑的校友所创办或担任高管的,涵盖了大型综合设计企业到独立设计事务所等各种类型。他们不仅创作了许多高品质的建筑设计作品,也在国内形成了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本文选择了三所具有不同成长经历和专业特色的建筑设计企业,通过访谈了解华南建筑教育对他们职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在当前剧烈转变的发展环境中,执掌建筑企业的华南学人对于建筑事业的坚守和应对挑战的探索。
1 求学与传承
苏平:各位设计师已经从业多年,在设计思想和实践经验上都日趋成熟,而华南的建筑教育对于大家的专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想请大家分享一下在华工的学习,对日后的职业生涯影响最为深刻的人和事?
许迪(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30多年前在华工求学的片段大都已模糊不清,但大四的一段经历至今仍记忆犹新。记得当年从清华到华工任教的赵红红老师,在教学上敢于开风气之先,他在大三开设的建筑设计理论课,采用每人在假期独立完成社会实践论文的方式来考察和评价,以替代僵化的期末考试。我非常认同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经过努力在大四开学时交出的一篇论文恰巧入了赵老师的慧眼。为了让学生可以展示思想和锻炼能力,他推荐我与何其林研究生一起,在红楼举办的周六学术讲堂上宣读论文。这是我头一遭在大庭广众下交流学习心得,缺乏经验的自己多次在讲到激动处下意识地扔出了板书的粉笔头。主持讲堂的赵老师早已把这一小小的粗鲁动作看在眼里,却一直不露声色。在演讲结束后,他才把我拉到一旁,悄悄告诉我要如何控制情绪和从容应对,这既让我意识到刚才神态失控的不妥,又留足了让我认识和更正错误的空间。赵老师和颜悦色的提点和用心良苦的呵护,不啻于一剂良药,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在人生中每每遇到得意忘形的时刻,我脑海里一定会浮想起当年的这一幕,赵老师给予我最有益的人生指导,至今仍然明灯高悬,教益长远……
孙明(奥意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1989年到1994年在华南建筑学习的5年,是自己建筑师生涯的起点,当时的师生以及经历是一生中最难忘的部分。当年已满头银发的刘管平教授温文儒雅,学识渊博,极富大家风范;高大帅气、明星气质的姜文艺老师,观点新颖鲜明,话语铿锵有力,课堂感染力极强;还有刚从国外回来任教的赵红红老师,举止不紧不慢,幽默优雅,让我如沐春风。建筑学系的同学是华工最具文艺气质的一群,很幸运的我又是建筑学系学生会文艺部的一员,在紧张的设计课程之外,我参与了建筑学系所有大大小小的文艺活动,如每年的迎新晚会、清明诗会、一二九合唱比赛等等。特别是1992年的清明诗会,建筑学各年级的才子佳人,群英荟萃,短时间内创作出一场宏大史诗般的舞台诗剧,一举获得学校一等奖,成为自己华工大学生涯中印象最为深刻的片段。
Atelier Y (东意建筑):我们属于1990年代在华南求学的那一代,毕业后都走上了中国建筑师培养体系中最标准的模式——国营大型设计院的生产线。在华南校园里学习到的严谨、务实为后来的设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们争取了很多实践的机会。而当我们遭遇职业瓶颈需要考虑未来方向的时候,本科时候作为客座教授辅导了我们设计课程的慕尼黑工大托马斯·施密特(Thomas Schmid)教授的教导指引了我们来到现代建筑的起源地德国,汲取养分回炉再造。后来了解到华南建筑也源于德日教育体系,开创者林克明、夏昌世、陈伯齐、龙庆忠等先生都是留德、留日归国。我们设计基因里这种华南延续下来的科学理性已成为了印记。
陈晓然(奥意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我们入学的时候,晚上还有11点关灯拉电闸的规定。可是建筑学的学生都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晚上熬夜赶图的习惯,而且是一个宿舍、一个楼层、同一个年级的人一起熬夜画图。没有电,热点还能忍;没有灯看不到图板,就无法画图,所以每人都必备一个应急灯。楼下的宿管大伯虽说有要求晚上宿舍不能亮灯,但也了解我们建筑系学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在1990年代初期,每晚11点后,东二宿舍楼基本是层层有灯,和其他宿舍基本关灯睡觉的情况形成对比。后来逐步放开供电,开始用上了电脑,应急灯才不再是我们必备的学习工具了。回想起20多年前的学生生活,虽然条件很一般,但是大家都很投入到学习和设计中,也练就了华工建筑学人认真、进取的精神。
A+E奥意建筑:我们会以“务实、能做事、自信、竞争韧性更强”来概括华南的建筑学子。特点之一就是很务实,不花哨。从设计开始老师们就教导要去研究各种相关因素,分析项目背景,把握好大方向,踏踏实实去做设计。特点之二就是能做事,能落地。一直以来,华工的实习生和毕业生在各大设计公司都深受欢迎,因为他们在设计院动手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完成设计的效率和质量高,这些也是大家在华工多年求学中逐步形成的学风特质。第三个特点就是自信,开放、有底气、有气场。华工建筑学人灵活,市场意识、竞争韧性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开放之地,得最早改革之先机,也具有了国际化的视野;基于民国1931年老中山大学的深厚历史文化渊源,极具人文气质的红楼校区,也赋予了华工建筑学子优雅的传统中华文化修养。
1 广州越秀财富天地
2 广州中泰天境销售中心
3 中山星光礼寓一期(1-3 设计: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2 坚守与挑战
苏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当前设计企业也面临着各种新的市场挑战。请各位谈一下现阶段建筑设计行业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在积极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设计企业针对性的思考和探索?A+E奥意建筑:当前建筑设计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有:(1)建筑设计行业告别了10年前高发展期,进入充分竞争的常态发展期,这种落差使行业弥漫消极情绪;(2)房地产领域市场主导,建筑设计地位低下,设计单位向甲方设计管理方向的人才流失严重;(3)市场无序竞争,设计费低廉,与高涨的房价、越发繁重的工作量形成极大的反差。设计费低、设计师收入低,人力不足、时间不足,造成设计质量不良、服务跟不上,使得行业进入恶性循环。应对以上挑战,建筑师要有良好积极的心态。记得我们刚读书的时候,安藤忠雄的作品深受同学欢迎,后来读了安藤的一些书和传记,其中有一句话印象深刻,“就算规模很小,我也想要做出可以在全世界引以为傲的建筑,这就是我成为建筑师的起点。”
建筑设计,一方面需要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来适应新的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但另一方面还是要坚守本心,如果你还喜欢设计,你还想坚持做设计,那请不要轻易放弃。其次,建筑设计行业从教育阶段就要重视建筑师职业能力的达标,重视培养职业建筑师项目管理、综合建筑技术、材料、经济等全面能力,而不仅仅为培养建筑创意大师,为建筑师负责制的设计市场打好坚实专业基础,在建筑设计市场上获得更大的主动话语权。归纳起来就是“坚守内心,全面培养建筑师的职业能力,在市场挑战中获得更大的主动话语权”。
Atelier Y(东意建筑):当代建筑作为现代人类生存的空间载体,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环境”。这里我们想说的“环境”并不只是单纯的物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它同样包含着诸如历史、文化、社会等诸多的人文条件。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当代建筑,特别是在中国的当代建筑,在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环境”的作用下,它的发展一方面呈现了表征上数量上的蓬勃,另一方面也呈现出它在本质上内核上的萎颓和无力。作为建筑师,我们正在通过我们的双手“制造”着繁荣,但同时更应该直面诸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城市问题、城乡对立、人文缺位、传统难继、文化迷失……等等这些现实的问题,努力以专业为基础去寻求建筑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团队自成立开始,就明确地提出了我们的立场和方向。遵循“简洁、实用、美观”的现代主义设计原则,结合德国体系“有机、绿色、节能”的新型建筑设计理念,利用对本土气候及文化适应性研究的成果努力探寻应对“环境”挑战的以低技生态为基础的建筑绿色发展之路。作为小规模的研究型设计团队,虽然不能在体量和规模上对现存问题作出太大的影响,但通过经年的努力和实践,仍然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成果。例如我们自2009年起在中国贫困农村地区参与了一系列乡村幼儿园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建成和在建超过20所乡村幼儿园。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乡村公共性配套设施及服务严重不足,乡村幼儿教育设施贫乏、乡村幼儿教育理念缺位、建设规范与管理的对位性不足等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同时另外一面又是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要求我们摆脱城市建筑师固有的对行业定式的依赖,面对具体问题寻求解决措施。通过对乡村幼儿园发展与建设进行针对性的思考和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设计管理与问题导向的设计策略成为工作的重点,结合对幼儿园教养方式、儿童活动方式的研究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把设计与最终的使用者行为联系起来。同时通过对乡村场地和建造的回应、游戏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性空间的营造,不但为乡村幼儿园赋予更丰富的内涵,也为乡村创造一个全新的场所。这种全方位的创作工作仍然在持续,我们也有信心未来会更好。
许迪:国内建筑行业的发展,受制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经济规模与增长水平。以房地产开发为例,建筑设计作为房地产开发产业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受上下游的影响非常大,很难高高在上、独善其身。孤立谈论设计创作的意义已经不大,所有正确的设计理念,都必须有节制地运行在经济可行的框架中、服务投资利益的基础上。面对现实,个人需要在保持人性良知与社会伦理底线的前提下,尽可能为社会提供科学合理、人性化的设计产品,俗话说就是带着镣铐舞蹈;尽管不尽人意,也还是可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挑战,用更加成熟的设计成果来化解危机。将市场动态的变化视作常态,摆好设计师在整个服务行业中的位置,才有可能通过简约的设计方法去完成最初的创作理想,从而获得商业与专业有机结合的成功作品。成功的建筑是基于对现代生活方式深刻改变的细微洞察,设计的初衷就是要正确解读这些改变,并用设计引领新的生活方式,使口号变成可能,因为当下的建筑设计更加需要源于生活并引领生活。我相信,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设计也会逐步增加对生活空间的多样性理解和追求,而不是局限于满足僵化的功能和造型。
4 中航紫金广场
5 蛇口网谷
Atelier Y(东意建筑):应对挑战中我们更加关注建筑文化传统与新技术的命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它的普及运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建筑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两者在历史进程中也在不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当前对于新技术和建筑文化传统这两个命题,我们会把它们作为建筑设计实践的条件和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来对待,通过严谨科学理性的研究论证去梳理出其中的根源脉络和相互关系,进而希望能做出超越固定思维、超越审美定式、链接生活和文化、继承历史传统而又适应未来的创新设计。
关于新技术对于建筑学科的影响可能最容易联系到的是设计辅助技术、材料技术、建造技术等等直接作用于设计和建造过程的技术,这个无疑是建筑师最切身体会同时又无法回避的。对于我们做地域性研究和本土绿色建筑实践的团队,新的模拟和测量分析技术的进步为研究传统建筑文化智慧打开了更广阔更科学的空间。同时我们也希望讨论的是新技术带来新的社会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改变,而这样的改变无疑会给空间设计带来新的要求,这种新要求对于建筑文化传统的介入进而产生新的可能性,也是我们作为建筑师的兴趣点所在。
由于城市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新城建设开始向存量更新转移,大量的“三旧改造”项目也为这种结合提供了实验实践机会。新媒体、新传播、体验、交互等新的技术和新的模式越来越成为新一代的行为模式基础,而在改造项目中,原来的建筑文化传统会因为这种新元素的加入进而产生新的生命力,原来的功能被替换,新的设备和技术被置入,原来的建造逻辑和空间逻辑成为新空间的基础,进而产生出新的生活,这是新技术和建筑文化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新生代的未来。
3 结语
在上述3位企业学人的访谈中,无不充满着对自己的求学经历幸福而自豪的回忆,而他们对于建筑设计这一职业保持着坚守的心态和努力的奋斗也源自于母校教育的影响。这里以“A+E奥意建筑”的一段发言作为本文的结语:能在华工建筑学院学习,是一种缘分。在这里几年的学习中,你会不知不觉地烙上华南建筑学人的印记。假如让我重回少年,我依然会选择华南,选择华南的建筑学!母校深厚的历史文化气质,开放创新进取的治学精神,为华南人植入了终身奋进的华南魂。无论未来的路如何,无论经历成功还是失败,希望作为华南人的你,能永存一颗进取的心。坚持我们对设计和人生的理想,坚持我们追求的设计本源,坚持建筑师是一个与人沟通交流、需要分享想法取得多赢的职业。奋力成就自己的梦想,成为母校的骄傲!□
7 河西幼儿园
8 集贤幼儿园
9 南沙消防站(7-10设计:东意建筑工作室)
10 南沙消防站(7-10设计:东意建筑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