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产业期待美丽转型
——专访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启翔
2018-05-25王雯慧
本刊记者|王雯慧
花卉是所有观赏植物的统称,是美丽的象征。我国花卉种质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早在文字出现以前,花卉就随着农业发展而被人们利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花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花卉种质资源、育种技术、栽培技术、繁殖技术,花期调控、容器苗生产、花卉设施生产、采后技术等关键技术方面获得了大量成果。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的花卉产业已经进入到调整转型与创新发展阶段。
在花卉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科技的力量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未来几年,我国花卉产业发展趋势如何?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林业大学张启翔教授。
记者:有人说,花卉在我国是朝阳产业。我国的花卉产业从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步到现在,取得了哪些进步和发展?科技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张启翔:花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化人居环境,优化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美好家园,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此外,在品种创新方面,我国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自1999年正式加入UPOV(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以来,我国培育花卉新品种2300多个,其中获得观赏植物新品种权1300多个,在学术期刊发表和专家鉴定品种1000多个。我国建立了上百个花卉育种创新团队、省市级花卉研究机构等专业科研队伍,建立了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观赏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花卉改良中心,国家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省部级花卉科技创新与产业推进平台,有效地促进了花卉产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方面,“十五”以来,花卉研究被列入国家主体科技计划,花卉种质资源、育种技术、栽培技术、繁殖技术,花期调控、容器苗生产、花卉设施生产、采后技术等关键技术方面获得了大量成果。基因组学研究方面,中国已经完成了梅花、中国莲、小兰屿蝴蝶兰、铁皮石斛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另有玫瑰、牡丹、紫薇、香荚兰等多种花卉基因组学研究正在进行中;观赏植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育种技术研发在梅花,牡丹,月季、菊花等植物上取得了较大进展。花卉基础研究工作非常重要,如单瓣菊花从野生状态进化到重瓣,自然生长需要很长时间,但现在让一个基因超表达,马上就能从单瓣变成六轮到七轮的重瓣花;转进一个周期蛋白基因就能使某些树木枝条变成龙游型。开发相关基因挖掘、表达模式及功能分析等基础性研究的突破,为将来花卉定向育种提供了保障,这都是科技创新对花卉产业的作用。
国家战略布局也对花卉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将花卉列入生物种业和林业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两个重点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年)》将花卉苗木产业作为着力发展的一项绿色富民产业,《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将花卉作为重点发展的15种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花卉中种植用种子自给率达到30%的目标,《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把花卉苗木作为重点发展内容,同时我国在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特色小镇”以及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对花卉有较大的需求。
记者: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进步,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张启翔: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和进步,我国花卉产业已经进入调整转型与创新发展阶段,表现为整个产业发展的增速放缓,整体比较平稳。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提质增效和整合重组是我国花卉产业目前的特点。
我国花卉种植面积中主要包括鲜切花类、盆栽植物类、观赏苗木类、食用与药用花卉、种子种苗和种球用花卉、工业及其他用途花卉等。
鲜切花类产品中,云南、湖北、广东、四川和江苏,是种植面积大省。其中,云南的鲜切花生产面积、销量、销售额和出口额均排在全国鲜切花的首位。鲜切花类产品出口额排名前5位省份出口总额几乎包揽整个鲜切花类产品出口总额。
两组患者随访资料见表2。所有患者随访13~40个月,平均(24.55±6.56)个月,均在3个月内均达到骨性愈合,两组骨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除钩板组1例、复合组4例不愿取钉外,其余患者均取出内固定;除肌力评分外,复合组患肩Constant功能评价,术后肩痛、日常功能、关节活动度评分以及总分方面均优于钩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钩板组临床结果评定为优6例,良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66.7%;复合组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0.5%。
盆栽植物类产品中,主要包括盆栽植物、盆景植物和花坛植物,其中盆栽植物占70%以上。广东是盆栽植物类大省,在种植面积和生产面积上都处于全国领先位置。
观赏苗木类种植面积超过全国花卉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江苏和浙江是观赏苗木的生产、种植和销售大省,处于全国前列。
花卉种子生产集中在甘肃、内蒙古等西北地区,种苗用花卉生产面积最大的是广东,种球生产面积2016年比2015年大幅减少50%以上,整体来看,我国种球生产呈萎缩状态。
出口额方面,2016年全国花卉出口总额约为6.17亿美元,出口额4000万美元以上的依次是云南、福建、江苏、浙江、黑龙江、广东,6省的花卉出口总额占全国花卉出口总额的90.22%。其中,鲜切花类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花卉总出口额一半以上,我国花卉出口仍集中在传统花卉生产和出口地区。
消费状况方面,我国花卉消费市场已逐渐从集团消费转变到个人消费。近几年,家庭园艺市场消费份额增势迅猛,市场对花卉种类的需求不断增加,除了月季、百合、香石竹、蝴蝶兰、凤梨等传统切花和盆花,多肉植物、空气凤梨、食虫植物、迷你月季、迷你蝴蝶兰等新型花卉以及观赏兼食用花卉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花卉消费,连同花卉相关消费如花卉肥料、花卉容器等都朝着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记者:我国的花卉产业较从前相比,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花卉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目前,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张启翔:首先,是商品花卉良种缺乏,生产效率低的问题。我国花卉新品种和新花卉总量比较少,且缺乏突破性品种。主要商品花卉品种特别是切花、球根花卉品种主要从国外进口。虽然较从前相比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与花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培育新品种的数量、质量、效率尚有很大差距。此外,商品花卉生产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实现良种化、标准化、现代化的花卉企业更是为数不多,花卉产品多样性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第二,是园林绿化苗木总量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目前,我国园林绿化苗木同质化严重,低水平重复问题突出。缺少地方特色品种,苗木质量多数水平不高。园林苗木企业仍然缺乏苗木标准生产的规范,绿化苗木的质量总体上不能满足城乡绿化及环境美化的需求。
第三,是科研对花卉产业的支撑仍然需要加强。我国花卉产业虽然在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在花卉科研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但由于我国花卉科研积累不足,花卉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花卉基础研究对推动生产技术进步的支撑仍然不够。难繁种类花卉的关键技术依然没有重大突破,技术研发人员仍不能满足花卉产业发展的需求。
记者: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消费的升级,在新的发展机遇下,花卉苗木产业应当如何应对挑战?
张启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消费的升级给花卉苗木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国家战略如“一带一路”倡议和跨境电子商务也为我国花卉苗木企业全球营销创造了平台,已经开通的中欧班列,给花卉出口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这些机遇的到来也同样为花卉苗木产业带来了挑战。
如今,网络在线拍卖等新兴销售经营模式正在迅速兴起,现在有很多企业开始进行网上销售,在线拍卖。这些新的销售模式今后可能会完全改变现在的拍卖模式,避免全球花卉从世界各地都集中到几大拍卖市场,再从这几大拍卖市场销售到世界各地。这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趋势,现在世界上的几大拍卖市场面积都在缩小,都在进行改革。这就需要我国花卉苗木产业对新的形势作出快速反应,“互联网+”时代,信息更加透明,消费选择更加多元化,势必会催生花卉苗木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转型。花卉苗木产业首先应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实施“互联网+”助力农业科技创新行动。同时,应充分结合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集中打造基于“互联网+”的花卉苗木产业链,积极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互联网化;助力花卉特色小镇、乡村振兴计划等项目快速发展,提升花卉苗木产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
记者:未来几年,花卉产业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张老师对花卉苗木企业有什么样的建议?
张启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新常态,花卉生产和消费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花卉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多、散、小”向“规模化、专业化、集团化”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花卉消费方式上则表现为:从社会集团消费到个人消费转变;个性化消费发展快速,大众消费能力提高;从豪华建设、过度设计到节约型园林营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花卉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生态环境受到极大重视,对乡土植物、高适应性、抗旱节水耐盐碱植物的需求迫切。花卉种类高品质、多样化、特色化;生产技术标准化、基质化、现代化;良种化的品种、品种化良种应用成为转型期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园林绿化苗木培育方面,市场对容器大苗、全冠型苗、标准化大苗、基质栽培苗需求量将会持续增加。
花卉企业应深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形势,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经营应变速度,提升自身竞争力。在新形势下,把握国家重大战略机遇,走质量发展、创新发展和多元发展之路,是花卉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我国特色花卉的研制和开发,走特色发展之路,重点加强我国特色花卉和新花卉产品开发与推广,建立“中国花卉”品牌。
二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走创新发展之路。重点加强自主知识产权花卉新品种培育,加强企业自主产品的开发,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加强产业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走绿色发展之路。重点改进和发展新型、低碳、环保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生态友好型花卉产业。
四是加强花卉产业链条拓展研究,走立体发展之路,重点推进花卉产业、旅游、生态建设、花卉特色小镇、新型的花卉功能衍生产品加工“多位一体”的产业模式。
五是加强产业保障体系研究与建设,走标准化发展之路。重点是产业标准建设,结合物联网、互联网技术,构建现代花卉产业技术体系、物流体系和电商平台体系,加强新品种保护与推广制度体系建设。
六是加强政产学研用联合,走协同创新之路。充分借助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平台,整合政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资源,围绕全产业链进行创新链布局,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同时加强花卉专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