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水源地全国大督查
2018-05-24刘佳发自江苏南通
各地按照原环保部的部署开展水源地保护专项排查,共发现6426个环境问题,其中2018年年底必须完成整治的有3991个问题。
“以前督气,大多时候还是检查企业的思路。而水源地虽然也有企业违法,但问题更多集中在划定水源地保护区之前就有居民,搬迁和污水处理设施都需要政府投资进行,水污染防治法也突出了政府主体责任。”
南方周末记者 刘佳 发自江苏南通
杨勋至今仍然记得,6年前一艘韩国货轮在镇江一个码头泄漏了苯酚,生活在附近城市的父母去抢购矿泉水,“真的很害怕”。
如今,在南通环保监察大队工作的杨勋,专门买了个网盘存储工作文件。最近他经常从手机里翻出来给旁人看的,也是饮用水的话题。
长期以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不清、边界不明、违法问题多见,环境风险隐患突出。2018年5月19日起,中央第一次对全国水源地“大摸底”。
继前两年的长江水源地督查后,此次“大摸底”范围更大,全国从各地抽调环境监察队伍1426人,派出273个组同时奔赴212个地级市和1069个县。除对已督查的长江水源地“回头看”,还需要对长江经济带11省的县级、其他省份的市级地表型饮用水水源地展开督查。
“后面还会有第二、第三轮,按照时间节点,还要派出相应督查组。有些问题存在十几年,虽然不是朝夕能解决掉的,但是要动起来。”5月22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在全国环境执法工作会议暨环境执法大练兵总结部署会上说。
水源地督政,先看“案头功夫”
“我们这次来,要看2018年生态环境部、水利部的专项行动方案下发后地方政府的落实情况,说白了,就是追着政府走。”2018年5月20日,来自北京的水源地督查组在驻地与南通市政府召开座谈会,沟通督查情况,组长甄玉军直奔主题。
两个多月前,原环境保护部、水利部联合向各省级人民政府印发了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了这次督查需要审核的6项资料审核和3项现场核查内容。
与督查组面对而坐的是来自南通市建设局、水利局、环保局、港口局等涉及水源地管理的各个分管部门干部,坐在正中间的是市政府副秘书长王智。
会议中,南通市为督查组准备了一份水源地说明材料,但是甄玉军对材料似乎并不满意,“专项行动方案和落实的文件我没看到,不知道哪个水源地归谁管。”
“你放心,这个到现场看了就知道,我们有问必答。”王智回应。
“这个必须要看文件的。”督查组坚持。
几乎同一时间,全国其他272个地级市也正在上演同样的场景。
为推动社会监督,这次督查期间,公众通过12369举报的情况,督查组将进行核实。
从事环境监察十多年来,无论是北京的日常环境执法检查,还是京津冀2+26大气专项大督查,作为北京市丰台环保局环境监察队副主任科员,甄玉军经历了环境执法的大小战场。
这一次的水源地督查,他观察到与以往大部分大气督查有明显不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督政。”
“以前督气,大多时候还是检查企业的思路。”这一点也被生态环境部环境监察局一位工作人员认同,“而水源地虽然也有企业违法,但问题更多集中在划定水源地保护区之前就有居民,搬迁和污水处理设施都需要政府投资进行,水污染防治法也突出了政府主体责任。”
由此,审核能证明政府履行职责的资料,是这次水源地督政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政府领导是否批示,批给了哪个部门,有没有制定专项行动方案,自查问题后有没有制定专项整治方案,是否落实,开没开专题会议,领导有无调研,有没有在政府网站上设置信息公开专栏……在甄玉军看来,这些文字和影像资料收集全了,就是政府推进水源地整治工作的一套完整的证据链。
督查组边审核材料,负责对接督查组的杨勋边打电话给各部门找材料。早前涉及港口的水源地,管理分散在各个部门,找起来难度大,“起初市里拉的群以环保局的人为主,后来政府办把各部门都拉进来,直接下命令找资料。”仅是南通的10个水源地,需要核对的资料就有十几个文件盒,多达上千页。
查清家底,“丑话说在前面”
南方周末记者根据各地水源地基本信息表统计,这次全国大督查涉及的1586个水源地中,四川和云南的水源地数量最多,分别是200个和195个。
从2017年12月开始,各地按照原环保部的部署开展水源地保护专项排查,共发现6426个环境问题,其中2018年年底必须完成整治的有3991个问题。广东发现的问题最多,为742个,占全国18.6%。
但底数不清仍然是个问题。
“说实话,之前是地方报成什么样,我们就看到什么样,第一轮督查下去之前,我们也掌握不了实际情况。”前述环境监察局的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地方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生态环境部根据各地审核材料情况总结通报称,部分地方整治方案不认真,云南省曲靖市、江苏省南京市、吉林省白山市、河北省唐山市等地部分饮用水水源地虽然制定了整治工作方案,但没有明确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具体措施和任务分工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
2017年底要求完成的长江经济带水源地问题整改也出现了反复。
“我现在发现,有些省份,特别是长江经济带的省份,至少有两个省的地级市没有按照当时说的把问题全解决掉,而且是为数不少的问题,说的哪家你们应该清楚。”翟青在视频会议上毫不留情,“赶快在内部把问题解决。如果没有采取相应措施,丑话说在前面,到时你也难看,我也不好受。”
这也正是督查要对长江水源地整治情况“回头看”的原因。
“查问题是一种手段,我们要看地方做得是不是很细,告诉地方政府哪些做得不够,督促他们解决问题。”前述环监局工作人员说。
2018年5月23日上午,南方周末记者跟随驻南通的督查组来到了狼山港码头,这里也是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江苏发现的信访问题所在地。狼山饮用水水源地日供水量达到100万立方米,近一半南通人喝的就是来自这里的水。
在杨勋的手机里,有一组对比图:左侧的图片是在长江狼山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装有硫磺和危化品的货船停靠在码头卸货,黄色烟雾漫天,在这里卸货的除了硫磺还有危化品。右侧则是整治后的狼山港码头,混沌不再。
长江水源地督查启动后,几年来,南通投资了六十多亿进行市区沿江集装箱、散货码头整治。
在现场,南方周末记者看到,二级保护区内的码头仍在作业,但已经没有生态环境部反馈问题中提到的“硫磺装卸”。据现场南通市港口集团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计划于2018年底前将二级保护区内的港口全部搬出。
“神器”加身, 提高执法效率
水源地大多地处偏远且范围大,拿着地图,判断问题是否出现在水源地保护区内,仅靠肉眼和跑腿较难。
好在督查人员都有“神器”加身。打开一款水滴形状的App,登录账号,通过城市定位、水源地搜索,水源地信息和问题清单一目了然。
定位功能可以看到自己是不是身处于水源地保护区内,红绿蓝色框分别代表一级、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各类建筑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此外还有测距功能,测量饮用水源地取水口和保护区边界的距离,看保护区划设是否达到要求。
这是生态环境部为水源地督查专门研发的“水源巡查系统”,更强大的功能在于和卫星遥感技术的结合。
生态环境部通过卫星遥感监测锁定疑似违法问题,“可以精确到一两米,有的水源地地处山区,督查人员难以发现的角落里的散乱污,卫星底图都可以标注进去。”前述环监局工作人员介绍。
如果督查人员发现了此前问题清单中没有涉及的违法问题,点击App底部菜单中的新增问题,可以随时补充,并传送现场照片。这款App并非刚刚研发,此前的小范围水源地督查就已经试用过,但当时只是单机版不联网。
不过,App投入使用前两天,一些督查组反馈,App的数据并不准确,各地数据翔实程度不一。
这依然是底数不清的老问题。
“现在最难是基础信息不全。”前述环监局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从2018年年初开始,各地陆续报上水源地情况的地图,根据地方提供信息统一生成电子数据。一方面是一些地方仍未上报,另一方面是有些地方委托的测绘机构并不规范,“甚至地图上显示的和实际水源地相差很远,这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还需要重新反馈给地方进行调整”。
生态环境部计划把这款App作为长期的环境监察执法工具,平时通过定期遥感监测,发现问题就推送给基层监察人员,节省人力,提高水源地的执法效率。
交叉督查,避免打“人情牌”
南方周末记者观察到,在涉水专项行动中,这是第一次实行交叉独立督查。此前,独立督查还在京津冀2+26大气专项督查和近期的“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简称“清废”行动)中运用过。
根据南方周末记者统计,参与这一轮水源地督查的273个督查组中,有56组直接来自京津冀三省市,还有139组来自河南、陕西、山西这三个京津冀周边省份。
作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的主战场,这些省份通过多轮次的专项督查执法,督查经验更加丰富。此外,督查组由环保部门执法机构业务骨干组成,组长由环境监察执法支队副支队长以上职务人员担任。
不仅如此,这次督查中,各省和地市的督查人员交叉打散,比如河南焦作的环境监察队员可能被派到四川阿坝州,而河南安阳的监察队员则被派往湖南张家界,省份和地市都不一一对应,也不是简单互换。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从各地抽调人员,由生态环境部统一派出开展独立督查将成趋势,这可能会解决长期以来环境执法人员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相互熟悉,地方打“人情牌”难办案的问题。
一位督查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次水源地督查力度前所未见。“可见保障饮用水安全的决心”。
中央的目标则是在几年内查清全国水源地问题,“无死角”保障公众的饮用水安全。
“水源地整治任务很重。”翟青在前述视频会议上透露,除了目前已有布置的全国市级以上水源地、长江经济带11省市县级以上水源地,其他县级以下水源地的排查和整治工作也将在不久后列入规划中。“环监局在起草一个文件,计划在几年实现全覆盖,彻底把这件事‘办透了。”
(杨勋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