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执行校长制度:把“乘客”放到“驾驶员”位置上

2018-05-24施晓红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8年4期
关键词:执行治理共同体

施晓红

[摘 要] 执行校长制度,普通老师轮流以校长的身份治理学校,将学校管理的主体多元化,即“权力分散”。激发教师站在学校的全局进行换位思考理解性思考,并且调动自身的学术积累和专业影响进行活动设计。

[关键词] 执行;治理;民间;共同体

每个校长的工作思维方式不同,每所学校的权力构成、组织架构、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都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笔者认为,在当今越来越强调团队合作的今天,将一所学校的兴衰维系于校长一人一身的观念必须被打破。我们必须得思考:社会在飞速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学校管理已经进入了“校本管理”时代,如何发挥作为现代学校管理核心——每一个教师的力量,是每一个校长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模式下,一个决策的执行,校级高层的管理到中层再到各教研组、年级组,最后到达班级、个体。信息传递缓慢,上级决策,下一级执行,是学校运作的基本原则。在传统观念的强力影响下,大多数老师成了学校里“沉睡的巨人”,停留在职业发展的“舒适地带”。为了唤醒“沉睡的巨人”,让每一位老师成为提升学生学习、推动学校改革的催化因子,我校于2016年9月开始实施执行校长制度。

执行校长,顾名思义,有别于校长又等同于校长。让全校普通教师轮流以校长的身份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全面主持学校工作,一周一人,他们拥有倾听、观察、建议、执行等权利和义务,每周要做的具体事务如下:

荧屏寄语。在学校门口的大屏幕上,出示一句激励性的话语,作为送给全校师生的周一精神礼物。

阳光清晨。带领值周领导、值日教师在校门口迎接师生到校。观察、问候、交谈,送上真诚的笑容,开启一天暖暖的开始。晨迎结束后,邀请校长一起巡查教学楼、办公室,了解心声,记下需要。

校园巡视。自行选取某个时间点,走遍整个校园,检查校容校貌,了解教师执行课程情况,处理偶发事件,解决矛盾,协调关系。

课堂在线。邀请任何一位校级领导进入某位教师的课堂,课间重点观察一两名学生,课后交流意见,写出课堂诊断报告。

“小鬼”有约。周四中午,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反馈能及时解决的,记下需要研究和改进的。

列席会议。每周四下午,参与校务会议。倾听校务会成员回顾本周工作,谋划下周工作。陈述一周以来的工作状况,发表意见,提出建设性意见。

休闲时光。约上三五个教师,聊聊天、谈谈心,在宽松的氛围中了解心声、增进友谊,解决问题。

网络荐读。向教师推荐书籍、发表观点;或者提供案例,提出建议。

会议呈现。下周一的例会上,写好一周工作汇报稿,做好PPT,主持会议流程:艺术鉴赏、教育视窗、师说论坛、校园风景、工作在线。

快乐传递。与下一周的执行校长进行交接,交流心得、沟通方法、互为激励。

好学校的成功举步维艰,差学校的出现可在一夜之间。这一切背后的因素都在于人。成就一切、毁灭一切的都是人。但是,人是最复杂的,也是最难改变的,但也是最不可限量的。有学者研究,一个团队内的成员,有10%达成优秀,这个团队可以维持;若有30%的优秀率达成,这个团队将会非常优秀。经过一年半时间的操作,学校的“执行校长”已近60人,在全校70人的教师队伍中占了近86%,这意味着大多数的教师都有过管理全校的体验。最令人欣喜的是,学校的精神气质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可以说,执行校长制度,创造了一个薄弱学校在短时间内转型提升的管理奇迹。

一、从管理走向治理——权力的重新分配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世界潮流,从而引起了治理模式的变革,有关城市政府的治理变革与制度创新成为核心内容之一。随着城市治理理念兴起,市民的基本权利包括民主权利日益受到关注,表现为城市管理主体多元化,多元主体间的协助、互动及管理方式柔性、多样化,通过行政改革实现从传统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走上官民互信、政民合作、共同治理的新路径,可谓改革创新成果显著、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广大市民切实受益。

政府能做,学校也能做。鉴于思维模式,从“管”到“治”,一字之差,彰显了学校管理的崭新理念。让普通教师主体性地参与学校治理,从此前意义上的“被管理者”变为直接参与学校治理决策。

透过表象看实质。从“管理”走向“治理”的核心是“權力流散”,即打破某一权力主体对权力的垄断,将权力分解给不同的主体,强调权力结构的多元化。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但更应该说,好校长是学校教师领导力的培育者,要依靠全体教师,为他们搭建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激励教师,让他们在集体的合作中找到自己、发现自己,并最终建立一个相互促进、兼容并包的团队。

【案例】站在校门口,胸前挂着“执行校长”的工作证,听着孩子们一声声的“陈校长好!”心中不由得升腾起一种使命感。我得在我的任职期间,为孩子们做点什么。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嘛!哈哈,开个小玩笑。“阅读”与“运动”是人生的两大基石,校长经常这样说。在图书馆即将被拆除重建的情况下,如何让孩子们有个读书的公共去处呢?利用楼梯下的空间吧!我把这个想法在校务会议上提出的时候,大家一致赞成。哈哈,在那一刻,我找到了一种主人翁的感觉,我有权力也有责任让学校变得更好。经历了当“执行校长”以后,才深切体会到:管理需要激情,要以激情创造感动,以感动促成行动,以行动实现梦想。管理需要思想,要以思想引领思路,以思路转变行为,以行为铸造实力。今后,我会不断积聚能量,去圆我心中更多更美的梦想。圆梦的每一步都应该是务实的。

——摘自陈志昂老师的执行校长周记《变》

当前,“教育治理”已成为学校重要的决策话语。从“管理”走向“治理”,这种强调教师主体作用的制度突出特征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管理、共同管理、共同治理,充分唤醒教师的主体作用,让教师去推动和维持学校变革,承担变革的责任,发挥自己对专业和同事的影响力,促进教学实践的改善。

二、从行政走向民间——思维的重新定义

在传统的观念中,学校的校长是学校里发号施令的,在有些教师眼里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那种。在执行校长制度里,所有的核心部门,都从行政部门变身为服务部门,转变为咨询、参谋、协调和服务机构,将行政资源“分发”给执行校长群体。

学校的中层部门往往仅起传达和执行作用。在执行校长制度中,我们力图超越这种局限,对学校内部组织进行更新,从组织的整体形态上探索在适度扁平化的基础上形成“一所学校,两级校长,六个级部,纵横交错,互为织网”的网络状联结。

在此过程中,我们基本构建成由四大板块组成的学校执行校长制度系统:建立了执行校长工作流程的制度;落实了执行校长责权利的制度;改革了执行校长评价制度,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层面的软建设上改变了教师的思维方式。

【案例】如何热爱自己的学校,完善自己的学校,欣赏自己的学校,发展自己的学校,我觉得每位教师都要具备一种思维,那就是“假如我是校长”的全局性思维。全面思考学校中的事情,不仅仅是自己教的一门学科一个班。一旦具备这种思维,就会更加清晰地看到事情背后的意义,看到自己的坐标所在。本周正值期末检测,有教师反映某个班级为了提高班级平均分,有故意不让学困生参加考试的嫌疑。如果是作为一位普通教师的思维,可能就是下次我也这样做。如果是校长思维就是出现这样的情况,折射的学校的质量观是否让学校教师正确理解?学校在检测学生学业成绩的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又该怎么改进?千头万绪的学校工作培养了我统筹全局的意识,增强了考虑问题的多角度和多元化,加快提高了我的综合素养。换位思考,我开始真正站在校长的角度去看学校,感受到了做校长的不容易。

——摘自李宁宁老师执行校长周记的《心》

不仅如此,能站在学校的大局观角度看问题的教师多了,而且“假如我是校长”的理解性思维、角色互换性思维也多了。世界不尽完美,但是看的角度不同,看的方式不同,结果当然也不一样。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框,变换思维方式,实现对事物的更深刻理解,那么,人就会进入一种新境界,学校的文化积淀也在无形中建成。想起了李希贵校长说过的一个例子,说是他们的门卫,“校长不在的时候,我就是校长。”——门卫能有这样的思維方式,能有这样的人生境界,令人叹服。每一个人都是学校的形象大使,都是文化标识,的确如此。“每个人都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站在“我和学校同呼吸、共命运”的角度来关注学校的发展,是我们美好的愿景。

三、从个体走向群体——共享的重新构建

在如今价值观如此多元的社会中,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破解?激活教师的专业生活,才能根治职业倦怠。专业尊严是一个教师的立身之本,底气所在。因此,作为学校的领导者,要直击核心路径,千方百计打开教师的专业之门。执行校长制度中,就有执行校长的专业分享。

相同的舞台,共同的未来。“让儿童立于学校的正中央”,向着儿童出发的教育价值统摄,全校教师达成“给成长无限可能”的教育共识,使孩子在“长”的过程中达到“成”的目标,体验生命成长中的健康快乐。将一名名学生视为一粒粒种子,让教育为他们注入良好的成长基因,使他尽可能丰满,尽可能充满活力,从而拓展生命的无限可能。

这样基于个体又超越个体的共享价值观构建,是按照专业共同体的逻辑,强调共享的价值观与组织文化,将教师视为平等的个体,每一位教师都有可能在特定情境中,基于自己的专长而对他人发挥影响。正如Jackson(2009)指出,在专业共同体中,教师领导角色会变得更积极,且更投入于学校改革。我们倡导教师从个体走向群体走向“共同体”。

共享的价值观为教师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价值与文化基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教师进行一刀切的整齐划一的管理。教师间的差异是天然存在的,差异正是构成了教师团队共同成长的源泉。同质化共进,异质化成长,不忽略每一份力量,不断丰富着共同体的构成元素,促使教师教中思,思中行。

【案例】每位执行校长都使出了自己的绝活儿,有班级管理的,有课堂教学的,有课程开发的,既有高度,又有实践操作作支撑。对于这样的亮相,不得不重视呀!我该说什么呢?哦,说说我的班级银行吧!我们有自己的班级币,面额不等,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兑换。当然,这里面肯定规则,如,一次考试在前三名,可以获取一元的班级币。同理,因为没有遵守班规校纪,也要被扣。有奖也有惩。学期末,开设班级超市,学生可以拿着一学期获得的班级币去换取心仪的礼物。没想到说完后,很多班主任向我了解进一步的操作细节,校长更是高度肯定说,开启了学校学生评价改革的步子。哦,在这样人人分享,人人受益的氛围里,感觉太棒了!

——摘自陈秋琳老师的执行校长周记《我们班的“币”》

执行校长们展示了自身最大的专业影响力与学术领导力,使封闭的教师个体走向共同体建设。同时也赋予教师们专业发展的空间,为他们搭建了展示、成长的舞台。赋予了教师专业成长的自主权。不是每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日常都被大家所认识,教师有自主决定展示的内容、成果的权力。赋予了教师的专业决策权。对教师提出的自身发展、课程建设、评价改革等,都给予极大的支持。

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培育传统,传统积淀文化,文化润泽制度。高度参与的民主管理,顺应人性,满足需求,尊重常识,突破常规,让“人”人永远在学校的正中央,既立足于“人”,又指向于“人”、服务于“人”,让学校走得蹄疾而步稳;反转式的组织建立,执行校长全面负责和管理本周工作,校长室为其提供全程服务、指导和协助,实现一个学校改造梦想或个人发展梦想。走向治理的教师领导权力的重新分配,走向民间的教师校长思维的重新建立,走向教师共同体的团队共享建设,构建了可操作、可观照、可创造的执行校长治理制度。责任与权利,创造与协调,自治与共识,把“乘客”放在“驾驶员”的位置上,归根结底营造的学校的民主管理文化,校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形成“学校是大家的,每个人都很重要”的管理共识,从而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永康市高镇小学)

猜你喜欢

执行治理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如何走进高三孩子的复习阶段
财产刑执行的检察监督的现状及思考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