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教师心理资本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研究
2018-05-24宋薇徐洪灿赵悦
宋薇 徐洪灿 赵悦
民办高校是市场化运作的产物,民办高校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資源。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需要将教师的积极心理力量纳入管理优化系统之中。民办高校教师角色的表征具有其特殊的属性,其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正向相关。探讨了提升民办高校教师心理资本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民办高校多数是在市场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经济实体,高校人力资源主体的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他们的工作绩效对学校整体绩效的提升发挥关键作用。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需要将教师的积极心理力量纳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系统之中,可以通过心理资本的投资和管理来获得。人力资源管理有必要研究这种影响教师工作绩效的潜在心理驱动机制。
心理资本的概念
心理资本是一个从积极心理方向研究如何发掘和利用人力资源潜力的新概念。心理资本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如何开发和发挥人的潜能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概念的界定
著名组织行为学家、美国前管理学会主席Fred Luthans鲁桑斯等将心理资本定义成, “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发展状态,具体表现为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感)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2)对现在和未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乐观);(3)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4)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韧性),以取得成功。”
在对心理资本的研究当中,对其定义的界定有很多,学者们对心理资本内涵的理解有趋同与综合的趋势。不难看出,心理资本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强调入的积极方面和优点,与传统心理学不同,心理资本理论更加关注的不是恶性事件本身,而是之前的预防和引导工作。在个人层面上,心理资本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在组织层面上,心理资本是通过改善员工工作绩效最终实现组织的投资回报和竞争优势。
心理资本的结构要素 Luthans2007年系统地提出了心理资本,它包涵四个要素:自我效能/信心、乐观、希望和韧性。
(1)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包含个体效能与集体或组织效能两层含义,个体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的情景里能够激发动机、调动资源以及采取必要的行动完成某项特定工作的信念或信心。但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并不会孤立地生活在社会中,也不能单独完成没有他人或社会资源支持的工作任务,人们经常需要调动团队的力量来解决一些问题。
自我效能推动的是个人工作绩效的提升,自我效能高的员工在工作中勇于自我挑战,选择难度较大的工作任务,全身心投入并且坚持不懈,希望在工作成就方面脱颖而出创造差距,体现自我价值。
(2)乐观:乐观是人们谈论最多,却理解最少的心理优势。乐观取决于个体对事件的解释与归因,即对当前和将来的成功所做的客观归因,归因倾向是人们对已经产生的事件结果的原因追溯的一种习惯性思维。乐观的解释风格能够让人们积极地看待与吸收过去、现在、未来生活中好的一面。
(3)希望:著名的临床心理学教授里克斯奈德( Rick Snyder),他把希望定义为“在成功的动因(指向目标的能量水平)与路径(实现目标的计划)交叉所产生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即希望是一种认知或“思考”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个体能够设定现实而又有挑战性的目标和自我期望,然后通过自我引导的决心、能量和内控的直觉来达到这些目的。希望和工作绩效之间有着正向的关系。研究表明,组织领导者的希望水平与他所在部门的绩效、员工的满意度、工作幸福感、留职率和组织承诺乏间有着正向的关系。
C4)韧性:韧性,其定义为“一种可开发的能力,它能使人从逆境、冲突和失败中,甚至是从积极事件、进步以及与日俱增的责任中快速回弹或恢复过来。”可以将个体的韧性理解为,是一种在遭遇来自生活、工作、社会等各方面打击和挫折之后,能够快速调整主体恢复到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工作状态的意志力,或者是一种自制或自控力。
民办高校教师心理资本的特征
民办高校教师是拥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知识型员工,是民办高校发展依靠的核心力量,他们不仅拥有与其角色群体相对应的的身份特征,成为知识型员工群体化辨识的外部共性,其主体的心理资本还具有一系列的特殊属性。
知识型员工的角色表征
知识型员工是指那些拥有知识并且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工作的人。这个群体主要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知识型员工一般包括教师、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等。知识型员工表现出的角色特征有:
(1)接受教育时间长,学历高:知识型员工所从事的专业性工作,通常需要接受系统的教育和自主学习,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以及前沿学科信息和知识,因此,他们都有较长时间的接受正规教育的经历,具有相应的学历证书。
(2)需求层次高:知识型员工由于自身较优秀的知识和能力条件,通常又有更多的精神需求,比较在意所从事的工作对自我价值体现程度的高低,强烈希望被组织和社会承认与尊重,追求事业成就感。
(3)期望目标高:知识型员工事业发展的平台较高,往往无论在薪酬,还是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方面都为自己设定了较高的目标,期望组织能够给于提供更多的持续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使得不断获得进步和发展。
(4)自主意识强:知识型员工由于工作的特点具有一定主观支配性,例如教师经过对知识、信息加工通过课堂授课,具有一定的主观支配性。其工作付出和成就往往用课时数难以具体衡量。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的工作不是依照计划程序就能完成好的,他们更希望能获得一定自主权,在宽松自主的环境中,通过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提高工作绩效。
(5)竞争压力大:知识型员工面对知识不断更新和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矛盾和挫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被要求更快地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才能得以保持既有的学术地位,这些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民办高校教师角色的表征
(1)民办高校具有公益性与营利性双重属性:民办高校是市场对人才多元化、多层次需求,市场化运作的产物。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一样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具有鲜明的公益性。
我国的民办高校除了少数是通过捐资办学形式设立的,大部分都是通过产权配置吸引社会投资性资金办学形式设立的。投资办学的基本特征就是投资者要求取得合理的回报和拥有剩余索取权。在民办高校的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对效率的追求,民办高校更关注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是将教育当作一个产业,一个特殊的企业在经营,经济功能的体现将贯穿学校整个管理体系。
民办高校兼具高校和企业双重性质的特点,在体制上有明显的不同,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民办高校所独有的特点。
(2)迫切需要归属感:民办高校管理模式与公办院校不同,类企业化精细的管理规定,过于规范化的管理造成教师生存过程的被动化,比如:严格的坐班制,指纹打卡考勤制度;教学课时与薪酬严格挂钩;教学进程的环节组织形式,教学的方法也作出了具体细致的规定,教师生存过程的被动化限制而局限约束了自我的生活,缺乏自主性。教师常常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在学校是个“打工者”,缺乏归属感。
(3)自我期望值高:民办高校教师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如何面对在工作中所遇到的挫折与失败等,这些认知因素直接决定着教师的心态,决定着其职业态度。过高的期望值自然就变成了压力和思想负担。自我期望值越高,与现实的冲突越激烈,则产生的压力也越大。
(4)付出与回报的对称性:民办高校教师的薪酬远远低于公办院校教师,报酬水平不理想。在现实不能吻合所期待的“付出一一一回报”逻辑时,将导致的一种心理疲劳和挫折状态。从教师个体来讲,教育教学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情感,但教育的长期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成果不同于有些职业,在较短时间内很快就能见效,导致投入产出不协调;从社会角度看,与其他一些职业相比,教师的社会地位虽有明显提高,但住房紧张、收入偏低、职务晋升等问题依然困扰着许多教师。
(5)教育成就感:民办高校招收的是_三本、高职类的学牛,牛源决定了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多少存在一些障碍,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上煞赞苦心,对学牛产生抵触和厌倦感。同时,教师工作中将面对来自校方、上级、学牛、家长的多角度评价与多重要求,尤其是当今许多学牛的“消费者心态”身份使传统的师道尊严受到挑战,缺乏教育成就感,产牛职业倦怠。
民办高校教师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
民办高校教师心理资本影响因素分析
民办高校外部环境特点
民办高校由于民营的特殊性质,不像公办大学那样有大量的国家资金的扶持,为了在有限的资源下获得更大更长久的发展,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类企业化精细的管理方式,像管理企业一样管理学学校。
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压力
民办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主要特点是人力资本较高的群体,人力资本是影响高校教帅就业、科研、收入和晋升等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的高低将问接影响到教师所承受的心理压力。
高校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当现实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矛盾和挫折,这一切打破了高校教师原有的心理平衡,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之间存在的较大反差,容易造成教师社会角色和自然角色之问的冲突,从而使他们产牛失落、压抑、紧张、焦虑、恐惧、忧郁、不满、愤怒甚至绝望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心理倾向,损害着教师的心理健康,成为阻碍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民办高校在现实中有太多的因素影响着教师积极心理状态的心理资本形成,这些需要高校管理者以及教师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提升民办高校教师心理资本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提升民办教师心理资本总的目标是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防止职业倦怠,增强教师积极心理要素,提升教师在工作、生活方面的幸福感、充分发挥教师积极心理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效方法和途径有:
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
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即培养教师的自信心。通过培养教师的自信,使其对所从事的工作以及未来充满信心,从而增强其组织归属感。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人类的最高需求,作为高学历的知识型人才,教师队伍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因此,引入心理资本的理念,注意适当增强教师队伍的自信心,使其转变为对丁作的态度和个体行为。
给予教师合理的希望
希望对于提高教师工作情绪以及增强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民办高校更应注意给予教师更多的希望。通过与教师深入探讨,形成自身教学理念和科研方向,形成组织与个体共同的愿景,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情怀,有利于促使其提高对现在及未来工作的美好希望,从而形成积极的心态,形成教师与校方相互促进、共同努力的良性循环。
帮助教师培养乐观心态
一股而言,高校教师属于高素质人才群体,具有相当的自律性和自觉性,更希望得到来自周边甚至全社会的尊重,因此,对于民办高校的管理而言,应更多的给予教师以鼓励而非直接的批评。要十分在意并积极培养教师队伍的乐观心态,在政策制定中要尽量多的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然而容易给教师带来负面情绪的政策则尽量避免,这实在是由于乐观心态对于提高教师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及提高其自身工作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培养教师坚韧品质
坚韧的品质对于教师而言是必要的,繁重的教学以及艰巨的科研任务需要教师具有相当的韧性和意志力才可以胜任,因此,培养教师坚韧品质应作为增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心理资本的重要内容。高校可以通過对教师开展一定的岗位教育和技能培训,还可以经常性的组织一些有益于磨练意志力的文体活动来增强教师的坚韧品质。
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个人持续发展
民办院校应积极指导教师对自己做全面分析,帮助教师构建个人职业目标,让教师心存高远的规划个人专业发展。增加教师知识存量,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开展基于知识层次的专业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分层次、按步骤地持续推进教师能力改善工作。加强教师在研究方法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促进教师与国内外高水平学者的交流、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浓厚学术氛围等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
建立和谐校园整体推进教师心理资本提升
校园环境不仅能给教师以强烈的归属感,让教师乐于教育,甘于奉献,而且同样具有育人的功能,可以使教师热爱本职工作,潜心修为,自觉提高业务素养。因此,关注环境和谐,营造环境优美、合理规划的校园布局,会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的向上力量,推动学校整体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