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县面塑:指尖上的魔术
2018-05-24
历史久远 底蕴深厚
面塑,即用面粉制作的各色物品造像,诸如动物、植物、人物等。面塑由事先已经染色的面团巧妙组合而成,捏制中采用了揉、捏、压、搓、滚等多种技法。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面塑艺术发展到现代,已经遍布大江南北。北方的面塑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和山东等地区,南方则集中于江苏、浙江等地。由于所处区域不同,面塑的花样和制作手法呈现出很强的区域性特征。
山西面塑文化由来已久,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各地叫法不一,形态各有特点,它们大都出自山西农村乡镇家庭妇女之手,以上等面粉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大都造型夸张、简练、质朴,地方特色鲜明。在山西按地域主要分为霍州面塑、忻州面塑、绛州面塑和吕梁地区的岚县面塑。
岚县面塑历史久远。岚城从公元六世纪的隋朝建城到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历代均为州或县治所,人文底蕴深厚。岚县面塑即生发于这片土地并流传至今。岚县面塑从何时何地起源,文献中并没有明确提及。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这块区域自古以来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并且居住的人口也不在少数。据1991年《岚县县志》记载“自春秋战国,岚县始建邑城,直至南北朝时期,这里都是治所之地。从公元410年开始,岚县就被扩建成一座王城,辉煌了近一个多世纪”。既然岚县一直就有人类居住,那么就不会缺少与人类相关的民俗活动。2005年,岚县东河村发现了一座元代古墓。在进行抢救性挖掘时,发现了古墓中的很多壁画,壁画的内容反映的是元代人饮食起居的大致情况。壁画中女主人身后的奴仆手中端着一盆面点,这可能就是岚县面塑早期的造型之一。另有乾隆版《岚县县志》“岚县冬长,人喜蒸花”的记载。
岚县面塑主要分布在岚城镇及其周边地区。岚县地处吕梁山西麓北端晋西北腹地,是吕梁地区的一个小县城,面积1 500 多平方千米,人口约19万,平均海拔1 400多米,周围多山,在汉语中“岚”的意思是“山间的雾气”,形象地说明了岚县的地理特征。岚县的地貌类似于山间盆地,四面环山,西有大万山,北有野鸡山,南有黄脑山,中有岚河贯穿而过。因境内在岢岚山,所以以“岚”为名。由于天寒地冻,多产土豆、莜面、玉米、高粱等耐寒的杂粮作物。岚县面塑集中的岚城镇是岚县旧县政府所在地。
兴于传说 根植民间
岚县面塑出名主要缘于一则民间故事:相传很久以前,当地有一位善良贤惠的年轻媳妇叫慧莲。她嫁过来不久,丈夫去世,婆婆也因此双目失明。她用一颗善良的心侍奉婆婆,持家种地,四处求医买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婆媳二人四处乞讨。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夜,婆媳俩宿住一座破庙,饥寒交迫,二人昏倒在地。朦胧中,慧莲看见一位白衣的老太太手拿拂尘翩然而至,用拂尘在婆婆双目上轻轻一拂,盲婆婆的双目便立刻放出光芒。慧莲很感动,跪地拜谢。而后白发婆婆将她扶起,还教她秘方为穷苦人治病。后来,她行医乡里,为百姓治病,成了一位神医。老百姓称她为神医仙姑。慧莲一直活到90岁而坐化。乡亲们为纪念她,在她坐化的地方修了寺庙,并把她坐化成仙之日——农历二月十九日,作为一年一度的纪念日。
岚县民众为了缅怀“白衣大士”的恩德,弘扬真善美,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九的前一天推磨碾面,通宵蒸馍塑花,巧媳妇们也为了祈求五谷丰登、一年好运,施展聪明才智和面塑绝活,天不亮就争先抬桌摆供于“白衣大士”庙前,摆供长达2 000多米,数百个品种竞相争艳,规模壮观,从明朝至今延续不断。故事流传久远,虽然无据可考,但却蕴含了岚县人民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
在岚县,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老人祝寿、婴儿满月等所有民俗节庆里,都会有面塑的出现,这些面塑,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城市家庭妇女之手。按照当地岚县人的说法那就是:“在岚县,面塑会陪伴一个人从生到死。”走进农户家中,常常会看到几个妇女围在一起忙碌着,手中操持着刀、剪、筷、梳等工具,将已发酵揉匀的面团,经过搓、捏、切、压、剪等工序之后,只只神态各异的“燕子”便出现在面前。待上笼蒸熟后,再经过点睛、画羽、着色,但见“飞燕儿”有的轻盈灵巧,有的娇憨稚拙,仿佛真的活了一般。插在由村童从野外采来的沙棘枝条尖刺上的只只“飞燕儿”,千姿百态,活灵活现,恰似一幅“春燕闹枝头”的画卷。
风格粗犷 工艺讲究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品,岚县面塑受地方风俗、礼仪及传统习惯的长期影响,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艺术特色。总体上讲,岚县面塑作品造型简洁浑厚中凸显粗犷,朴实典雅里透着精巧艳丽。外形上一般是整洁、概括、内涵饱满丰富,如爬孩孩、罗汉汉,既有几何直线形式,又有饱含秦汉遗风的纹样。所塑人物神采奕奕、栩栩如生,着重夸大头部比例,增强尾部动感,刻画四肢的灵活,使人感到神似形美;飞禽类,如鸡、孔雀、凤凰、喜鹊等各种鸟类,则夸张地表现其尾部动感,夸大嘴部、腿部,使其具有拟人的效果,与观赏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岚县面塑属于晋西北吕梁面塑的一个分支,其风格与晋西北面塑一脉相承。由于在历史上岚县曾隶属于保德州、太原府、興县专区、忻县专区,岚县面塑风格曾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既继承了保德面塑的浑圆饱满,又在造型和色彩的使用上借鉴了忻州面塑的丰富形式。
面塑作为一种民间艺术门类,造型大多简洁、概括,但内涵丰富,是对自然崇拜、生命信仰及人生追求的综合凝聚物。岚县面塑在制作中利用剪刀梳子的功能,抓住物象最突出,也是最关键的部位,制作出来的成品简洁而生动。譬如猴子突出嘴,牛突出角,马突出鬃,老鼠突出头和尾巴,兔子突出一双耳朵等。
在重要的场合,岚县面塑的制作工艺、花样、颜色等都十分有讲究。比如祭祀死者去世三周年或一些喜庆场合中,面塑通常以组合的形式出现,每组讲述一个故事,或者演一出戏,或是十二生肖,或花鸟鱼虫等。取材于神话故事的“八仙过海”“西游记”人物造型栩栩如生,而花馍、石榴、寿桃、莲花,再加上各色绚丽多彩的面塑摆在一起,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面塑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面的发酵,发酵关键在于搭碱。碱搭好了,做出来的面塑就有光泽。季节不同,发酵的方式也不同。比如夏天的时候,一斤面搭一钱酵母,冬天就得用两钱,因为冬天冷,发酵慢,需要多一些的酵母,酵母和碱面需按着比例来调和。
题材广泛 集体性强
岚县面塑作品中,有象征六畜兴旺的猪、牛、羊、马、兔、狗等,有象征喜庆吉祥的狮子、老虎、龙、凤、蛇盘兔等,有象征婚喜长寿的花馍、寿桃、鱼、爬孩孩、罗汉汉等,有再现历史故事、神话人物的“八仙过海”“西游记”“秦香莲”等。这些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面塑作品涵盖了岚县面塑常见的表现内容。随着人们思维视野的拓宽和现实需求的变化,岚县面塑作品除了保留传统的题材之外,现在的艺人们还在面塑作品中增加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内容,给面塑作品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實用性。
按照类型可分为传统类、综合类和主题类。传统类用发酵的面团制成形体大约10~25厘米左右的爬孩孩、罗汉汉、蛇燕燕、面人人等,风格写意、古朴,构思大胆。综合类大量取材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并将面塑成品设置在做好的面制底座上。如“观音像”“弥勒佛”“财神爷”“老寿星儿”“八仙过海”“游龙戏凤”“二龙戏珠”“神医仙姑”“唐僧取经”“孙悟空”等。主题类,岚城供会逢年以生肖为主题,制作巨型面塑作品,用结构式组成生肖形象,把面团制成各式小部件,然后进行组合,形成完美的生肖形象。艺人想法大胆,造型生动、粗犷,形体可达一米左右,如逢马年制作巨型面马作为主题面塑。这些精美的面塑作为供品,流露出当地群众的审美情趣,凝结着一方乡民的智慧和情感,传达着老百姓单纯的愿望和朴素的生活理想。
集体性是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岚县面塑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事象,为岚县民众集体创造、享用和传承,并把影响力扩步到其他地区,所以说岚县面塑是岚县民众群体智慧的结晶,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面塑艺术节上,面塑艺人各显其能,面塑作品不仅是为了供人欣赏品评,更重要的是与其他艺人比赛竞技,借助艺术节的平台达到宣传自己面塑技艺的目的。
彩素结合 生熟交替
岚县面塑兴起并传承于民间,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所以其在色彩上也极富民间装饰特色,一般分为素色和彩色两大类。
素色即面塑本身的颜色。岚城面塑中的素色面塑按照形制大小和用途分为吊供和摆供两类。素色吊供一般形制较小,以青蛙、燕子、十二生肖等内容为主,用绳子和短的高粱秆串起来吊挂在门窗上。因体形较小,易风干,吊挂起来很有氛围。素色摆供形制较大,有娃骑狮、鱼娃娃、罗汉汉等类型,造型简练,神态生动。素色面塑重在塑,对造型的要求较高。彩色面塑是岚城面塑的一大亮点,以红色为主,采用鲜亮的色彩搭配甚至互补色,种类丰富,色彩艳丽,造型美观。在岚县百姓的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中,岚县面塑是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彩色面塑的内容、形制与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主家的审美观念。
生面与熟面、发面与死面的交替使用是岚县面塑独有的技艺,其中生面花制作是岚县面塑技艺中难度最大的,也是最见功底的。面塑艺人会根据作品所要表现的色彩进行深、浅、浓、淡等不同程度的拌色,并通过控制蒸制时间制作软硬程度不同的生面花,其造型逼真、颜色艳丽、小巧玲珑且能灵活搭配于各种面塑中,所以深受人们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