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书嘉传播面塑文化是一生梦想

2016-09-10王海珍

中华儿女 2016年20期
关键词:凤林面人面塑

王海珍

面塑的第三代传人开始在这一领域展露头角,这位“80后”女孩,正在努力让面塑这一传统技艺变得时尚

中国面塑又叫江米人,俗称捏面人。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宋代《梦粱录》中曾记载着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面塑艺术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1843年开始,上海正式开埠,海派面塑就开始植根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不同于北派的古朴、粗犷、豪放和深厚;显露的是细致、优美、婉约和精巧。

上海面塑已有百余年历史。最富盛名的当推被人称为“面人赵”的上海著名面塑艺术家赵阔明(1901—1980)。由于赵阔明在中国面塑艺术上的重要贡献,人们往往将他与北派面塑大师“面人汤”(汤子博)相提并论,称为“北汤南赵”。更广泛的说法是:北有泥人张,南有面人赵。他的精华作品,將属于市井文化的艺术趣味上升到艺术美的典型,创造了东方型的面塑艺术的典范,代表着当代中国面塑艺术的最高成就。

赵阔明也被称为海派面塑集大成者,他的女儿们(赵艳林、赵凤林)和徒弟们(谢雅芬、吴宝琪、容淑芝、陈瑜)继承了他的精湛技艺。赴海外表演宣传时,被广泛赞誉为“东方的明珠”、“中华之国萃”。上世纪60年代起,赵艳林的面塑作品《荷花舞》、《白蛇传》、《梁祝》等频频亮相各大工艺美术展览,作为礼品送往60多个国家。她曾为70多个国家的贵宾以及陈毅等众多老一辈革命家表演绝活。1996年,赵艳林还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证书。

近50年来,赵艳林和赵凤林两位面塑传承人一直在少年宫和一些学校担任教师和辅导员,到底教过多少孩子学面塑,她们数不清。一些孩子从幼儿园一直跟着她学到大学毕业,从面塑开始走上艺术创作道路。更多孩子浅尝辄止,因为父母总觉得面塑没用,不如去学学奥数、钢琴或者绘画。她们尽力地做着力所能及的普及工作。她们也知道,有那么多孩子十分喜欢面塑艺术,他们中有一部分已有很好的基础。“总有人会因为喜欢而最终选择这门手艺的。”这是她们的美好期望。

如今,期望已经成真。面塑的第三代传人张书嘉开始在这一领域展露头角,这位“80后”女孩,正在努力让面塑这一传统技艺变得时尚,让更多人接触到它,喜爱它。

童年的爱好成为一生梦想

张书嘉性情温婉平和,脸上总是挂着笑容,阳光中透着沉稳,说起与面塑结缘,她总是忍不住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那天是我10岁生日,我在上海城隍庙的豫园遇见赵凤林老师正在表演面塑,太神奇了,我这一看就像脚上长了根一样,足足站了3个小时。”她的生日礼物就是一份面塑作品,赵凤林老师对这个沉醉于面塑的小女孩也很喜欢,于是,破格录取张书嘉到虹口区少年宫面塑班。

从此张书嘉就有了一个爱好,慢慢地,这项爱好发展成为一项特长。“也因着自己的喜欢和不断的练习,我的面塑作品开始参加各类展览和比赛,中学时代就拿下了不少上海乃至全国的工艺比赛大奖。”赵凤林老师也在她身上慢慢发现了一个作为面塑人的特质:专注、耐心、执着。“放学回到家里,做完作业,我可以坐在那里捏几个小时的面人,那种沉醉其中的感觉很美好。”父母亲很尊重她的爱好,也没有逼迫她去学习流行的钢琴、绘画,给予她自由选择的空间。她学的很认真,也很快乐,然而,少年宫面塑班同学慢慢地越来越少,从最初的十多个人,到最后就剩下了我一个,因为太喜欢面塑了,舍不得放弃,于是“我也不得不从少年宫的面塑班转到老师家里继续学习”。

也因这个与众不同的特长,张书嘉开始代表中国出访很多国家进行交流访问。第一次去美国演出的一个经历让她至今印象深刻,“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我仅仅花了2分钟的时间现场表演了一个对我来说并不是很难的面塑大熊猫,完成之后全场都情不自禁为我鼓掌。这个意外的超热情反馈让我一下子惊呆了,才发现原来中国的民间手工艺是有如此的魅力。”而“每一次出国演出更是让我发现,我总是团队里年龄最小甚至是唯一一个孩子,其它成员几乎都是年龄和我爷爷相仿的老艺人。”很多问题从她的小脑瓜里冒出来,“为什么我的同学都会一个个放弃了曾经那么喜欢的面塑?为什么年轻人都不来传承这些好手艺?”就这样,她在面塑带来的快乐中长大,1999年如愿考入了她心仪的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然而喜欢面塑的那颗心,一直不曾改变,毕业后,张书嘉在一家企业上班,工作三年,业绩不错,但似乎总没有找到触及她内心深处的东西,闲暇时,她还是喜欢用面塑打发时间。

2007年,很多人在电视上认识了张书嘉,认识了面塑这门传统手艺。这一年,张书嘉参加了一档创业类的真人秀《创智赢家》,经过4个多月的层层筛选,张书嘉凭着民俗手艺学校的创业项目拿到了百万奖金的全国总冠军。

这对于张书嘉而言,是一次命运转折,也是一次开始,但往往梦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她创办了书嘉手艺,致力于推广面塑这门传统技艺。“创业初期我满怀信心地找了几家幼儿园聊合作,希望能把面塑课程推广到幼儿园里,可是沟通后几乎在所有园长都对我们的课程有兴趣的前提下,谈到市场化收费都一一亮了红灯,原来上海教育系统里是不允许对于学生有额外的课程收费,除非课程是公益的。可是在创业初期我清醒地意识到我是没有资格将100万的创业基金去做公益的。”张书嘉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讲述着追逐梦想的艰辛,“我必须要让书嘉手艺中心先存活下来,不然所有的梦想愿景都是有时限并缺乏生命力的。于是我不得不将所有的计划全部推翻重新来过。在当时一切都是不明确的,唯一确定的是我不会也不可以放弃,这条路我必须坚定走下去,因为这不仅是我的创业项目,更是我的人生梦想!”

书嘉手艺的第一个面塑班,规模用张书嘉自己的话是:“小到惊人。”一个班大人小孩儿全凑一起不到10个人,几乎所有的收入还不够交个房租。

然而这小小的面塑班还是带给她很多感动,“有个家长主动找到我,问我,张老师你的学费需要再贵一点吗?我一听傻了,怎么会有这样的家长,不要求打折还想着涨价?!后来这个妈妈告诉我说,其实她从小就喜欢中国的传统艺术,苦于小时候没地方学,后来在节目中得知我会开这样的面塑课程,就赶紧带着6岁的女儿来报名了,可是看我现在的经营状况,很担心如果我维持不下去就放弃了,这样她的女儿也就没地方学捏面人。”

那一刻除了感动,张书嘉更是清晰的意识到:面塑对于她而言已经不止是一个个人梦想,更是她身上的一份责任!

爱面塑 传承面塑文化

一晃9年过去了,书嘉手艺的面塑班陪伴着一个又一个孩子成长,还开设了微信公众号shujiaart面塑班的学员80%都是通过口碑相传,学生从最小的四岁儿童到最大的93岁耄耋老人,涵盖各个年龄段。张书嘉与面塑爱好者们共度的美好时光也成为她生活中一笔美好的财富。

创业的过程中苦吗?当然,很多压力对于一个年轻女孩子而言不可谓不大,但张书嘉是善于汲取善良和温暖的人,她更愿意和大家分享书嘉手艺的好事,“2009年我们不仅以工作室的形式入驻到了天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更是受邀到各中小学为学生们开设非遗兴趣班和拓展课。”

更让她开心的是,她学生中的佼佼者已经是面塑文化的传播者了。“2007年的第一批学员中,那个6岁开始学捏面人的的小女孩儿徐依云,现在已经是包玉刚实验小学的一名初中生,她的面塑作品不仅获得了不少奖项,更是在自己学校成立了面塑兴趣班,自己当起了小老师教起了学生。”她很高兴,有人爱着面塑,传播着面塑文化。徐依云是通过《创智赢家》这个节目知道张书嘉和面塑的,当时她就喜欢上了这个做面塑的漂亮姐姐,如今,她已经与张书嘉成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亦师亦友。“在传播面塑文化这条路上,有孤单有压力吗?我想想,也有,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面塑,爱上了面塑,从而加入了传播面塑文化的队伍。”

从小时候参加少年宫学习面塑,班里同学越来越少,到只有她一个人,到如今,张书嘉的书嘉手艺越来越被更多的人知道并前来学习,她也在这样的变化中感受到的非遗传承大环境的改变。“面塑其实门类很多,学问很深,我目前所做的最主要的是是要让更多人知道面塑接触面塑,让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

这几年,张书嘉除了开设面塑学习班,她还自编了面塑教材,先后被评为上海和全国优秀社区教材。她的面塑作品也往往洋溢着时尚气息。

2014年,书嘉手艺中心的面塑成功申请到了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张书嘉又正式被评为面塑非遗传承人。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张书嘉的勤恳付出。在面塑这条路上,她很专注。多年来,那个城隍庙十岁小姑娘专注地看着面塑人儿在指尖翻飞,舍不得离开,她当时自己也没想到,自己会一辈子离不开面塑。

責任编辑 华南

猜你喜欢

凤林面人面塑
面塑浓缩“百态人生”
捏个萌猪迎新春
“铁裁缝”高凤林,为火箭焊“心”
高凤林:为工匠代言
孙空空 捏面人
方晔:浙江面塑文化“守艺人”
师徒恩怨
面人王
面人王
人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