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现状与展望
2018-05-24
全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必须加强水资源监控设施建设,实时掌握来水、取水、用水和排水动态,保证第一手信息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精细化,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提供手段和依据。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目前的关键是解决水资源管理基础薄弱的问题。取用水户未实现实时监控,难以考核用水效率;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测能力不足,不能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和入河污染物总量,无法实现水功能区监督管理,难以考核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行政边界断面水量水质在线监测设施缺乏,无法监管区域用水总量,也难以落实区域节能减排责任。因此,必须加强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对重点取用水户、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和行政边界主要河流关键断面进行监控,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有效和及时评价,落实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及水权分配,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一、安徽省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安徽省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第一阶段项目(以下简称一期项目)已于2015年全面建设完成,重点开展了规模以上非农业取用水户水量在线监测建设,开展了安徽省境内9个大型灌区的渠首控制断面在线监测,开展了安徽省境内省级及国家级水功能区、国家级和省级重要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在线监测建设,开展了安徽省水资源信息平台建设。安徽省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成效,见图1。
1.取用水监测体系建设情况
全面完成377处非农业取用水监测点建设,监控率达到非农业取水许可总量的87.7%(不含水力发电),377处监测点数据已上传至国家平台,实现了三级贯通,数据传输准确稳定,根据国家项目办《安徽省贯通情况报告》,取用水监测点站群正常运行率、数据到报率、数据及时率均达到100%。完成9个大型灌区13个渠首断面、2个水位站、5个明渠流量站、40个管道型流量监测点建设,实现农业灌溉总水量的25%以上。其中,在安徽省水科院建立了非农业取水监测平台节点,实现非农业取用水监测数据的汇集、校核和储存;在安徽省水文局建立了灌区取水监测平台节点,实现非农业取用水监测数据的汇集、校核和储存;在省水利厅信息中心建设省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并实现省非农业和灌区取水监测节点与省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的对接、水资源信息平台与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的数据对接。
2.水源地及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建设情况
完成了省中心实验室以及阜阳、蚌埠、芜湖、安庆分中心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更新改造,对安徽省境内192个国家重要水功能区实现了全面监测,其中省界缓冲区33个,排污控制区3个,监测覆盖率达到100%,监测频次为每月1次。实验室仪器设备经省技术监督局计量检定所检定、校核结论合格,仪器设备使用正常,满足检测工作要求。建成9个饮用水水源地10座自动在线监测站,其中河道型5座,湖库型5座,监测数据已上传至国家平台。水质在线监测站运行正点率大于92%,有效数据准确率大于90%,质控样品相对偏差小于5%,运行结果符合《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3-2013)相关技术规定要求。
3.省级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情况
图1 安徽省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一期项目实施成效示意图
完成了省信息平台硬件和软件的采购及部署,购置硬件设备75台,采购基础软件22套、核减操作系统5套(使用服务器自带Linux操作系统)、消息中间件1套。新增设备主要是在建设过程中考虑现有运行环境和信息安全的需要,进行了调整。对水利厅视频会商室进行了改造,建立了更加完备的会商环境,满足水资源调度会商的需要。开发部署了三级通用软件,完成了三级贯通任务;部署了水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了实时监测数据的分析与整理;业务管理应用定制了取水许可管理、区域年度用水计划管理等5个模块,二次开发了10个模块,主要包括水资源规划、应急备用水源地管理、入河排污口污染物量、地下水管理技术方案等,基本满足省水资源业务管理需求,各功能均运行正常。省水资源监控信息平台采用安徽省水利厅建立的“一张图”GIS系统,实现了水资源GIS服务,对国家项目办提供的“一张图”采用了前置机方式进行共享使用。对统一门户框架进行了定制改造,并实现了统一用户管理和认证。
4.存在不足
虽然通过安徽省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一期项目大幅提高了安徽省水资源监控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受项目投资规模、建设重点等制约,其覆盖范围、监控对象等与安徽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目标和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迫切需要进一步扩建和完善。(1)取用水监控能力不足,在线监测覆盖率待扩大。一期监控对象主要集中在江淮片的地表水取用水大户,规模以上重点地下水取用水户实施在线监测力度不足。仍有不少取用水户尚未实现计量监测,监测范围亟需扩大。灌区一期项目监测站点大多布设在大型灌区总干渠渠首,如淠史杭灌区、驷马山灌区、青弋江灌区等,而对灌区内部的分干渠渠首、塘坝和市界节点等基本未设置监测站点,中型灌区监测点基本空白,监测覆盖率不高。(2)省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灌区取水监测与水环境监测信息收发模块还不完备,影响系统数据的自动上传。目前系统数据集成、业务集成仍有待完善和补充。
三、后续建设探讨
为进一步提升水资源监控能力,安徽省在一期项目建设成果基础上,拟利用3年左右时间,开展为二期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三大监控体系尤其是大中型灌区取用水、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等在线监测能力,进一步完善三级信息平台建设,深化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应用开发,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水资源监控系统,形成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适应的水资源监控能力。
1.建设目标
利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省级水资源监控系统。(1)取用水监测。对全省河道外许可水量的80%以上和全省总用水量的50%以上实现取用水量在线监测。其中非农业取用水新增监控取水许可水量5.9亿m3以上,建成后非农业取水许可量监控率达到90%以上。灌区完善监控面积1986.6万亩,新增监控灌溉面积464.93万亩,建成后农业灌溉面积监控比例可达50%以上。(2)饮用水水源地监测实现对供水人口20万以上的8座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在线监测,对列入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的地表水水源地实现水质在线监测全覆盖。(3)继续开展水资源应用系统和系统集成建设,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完善系统平台。实现水资源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主要水资源管理业务在线处理。
2.建设思路
充分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实用的信息化技术,重点完善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业务应用系统,加强移动监测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提升全省水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在实施中注重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一期项目建设成果,加强系统集成,将水资源监控系统与防汛抗旱信息系统、水利普查成果信息系统、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相对接,进一步提升全省水利信息化水平。项目建设在安徽省水利厅的统一领导和安徽省项目办的组织协调下,根据建设内容和技术特点,明确由安徽省水利信息中心负责完善省级信息平台,安徽省水文局负责建设和完善灌区取用水及水源地水质在线监测,安徽省水科院负责建设和完善非农业取用水在线监测。
3.建设范围与任务
二期项目建设范围为:(1)地表水实际年取水量100万m3以上及地下水实际年取水量20万m3以上的非农业取用水户。(2)5万亩以上灌区渠首。(3)供水人口20万以上的地表水饮用水源。(4)省平台的储存扩容、信息共享完善、软硬件系统集成。
二期项目建设任务包括建设和完善灌区取用水监测、非农业取用水监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完善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及业务应用系统开发等四个方面,具体任务包括:(1)灌区取用水监测。对共计58个大中型灌区渠首和关键节点取水量进行监测,建设明渠监测站点120个、管道型监测站点260个。(2)非农业取水监测。对共计186个取用水户482处取水点水量进行监测。(3)水源地水质在线监测。新建阜阳、滁州、池州、铜陵、宣城、繁昌共6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在线监测站,其中5座河道型、1座湖库型,接入马鞍山、黄山率水2座河道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在线监测数据。(4)信息平台和业务应用系统。完善省信息管理平台,开发灌区取水监测节点数据共享模块、水环境监测节点数据共享模块,完善水功能区监测信息节点功能,开发移动监测应用模块,升级节点硬件环境设备,开展系统集成。
四、结语
加强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能够增强资源、环境综合监控能力,全面提高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为强化水资源定量管理和“三条红线”监督考核提供技术支撑。在保障安徽省粮食安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保护、节约水资源的意识,有利于节水型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