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遗产保护传承的困与忧
——以漳纸工坊为例

2018-05-24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漳河文化遗产工艺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 100029)

耳闻漳河源和漳纸工坊已有多年,前不久,终于有幸与拾穗者一起走进漳河源,走进漳纸工坊。关于漳河源的美艳、漳纸工坊的朴拙,笔者曾不止一次地展开自己的想象,但置身其中,还是难掩兴奋之情,那空灵幽静的高山峡谷,清澈碧翠的山泉溪流,沁人心脾的爽朗空气,色彩传奇的人文故事,无不令人心感惊艳和震撼。

漳纸工坊(图1)位于湖北省南漳县漳河源自然景区,从襄阳市区出发经过3个多小时车程,到薛坪镇龙王冲的山垭下车,之后沿着陡峻的崖壁小心翼翼地往下走,约40 min可到达谷底,即漳河源的腹地。这里山高林密,沟深谷幽,雨量充沛。川流不息的漳河水,漫山遍野的毛竹,给古法造纸提供了天然良港。据纸民陈三爷讲,漳纸工坊始于清代,江西陈氏家族为了躲避战乱,沿着湖北大冶、咸宁,一路辗转迁徙至漳河源,在这里开山取料,筑木为屋,建起了南漳最早的造纸作坊。200多年来,陈家后裔手手相传以此为家,斩竹漂塘、荡料入帘,世世代代以造纸为生。陈氏家业鼎盛时期,工坊遍及漳河源上场、中场、下场,多达六七十家(图2、图3),漳河两岸的山林几乎被陈氏家族垄断。及至清代中后期,漳河造纸名噪一时,陈家可谓富甲一方[1-2]。

图1 漳纸工坊(来源:作者自摄)

图2 位于漳河源下场建于民国元年的陈家老屋(来源:作者自摄)

图3 位于漳河源下场的建于清代中期的徽派建筑(来源:作者自摄)

早期的造纸作坊既生产用于书画和线装书的宣纸,也生产民间常用的裱纸、火纸。清末民国时期,由于战乱和匪患,漳河纸业受到很大冲击,工艺复杂的宣纸制造被迫停止。1949年初期,漳纸生产几近停产。改革开放后,造纸作坊重归纸民,漳纸生产逐步恢复,传统工艺得以延续、传承,但主要生产祭祀用的黄表纸和火纸。由于漳纸生产在原料和工艺上几乎与明末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记录的蔡伦造纸过程别无二致,因而很快引起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漳纸工坊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工艺价值,被专家们誉为“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3]。岁月如歌,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手工作坊式的造纸方式显然难敌现代机械化技术的冲击,高强度的劳动、低效率的产出,使得漳纸销售渐渐失去市场优势,久居山里的陈家后裔们不愿再以造纸为生,他们纷纷走出漳河源,奔向城市,或打工,或经商,曾经火热的漳纸工坊再次陷入后继乏人的危机。

1 拾穗者的偶然发现与屡屡造访

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漳纸工坊被背包客李秀桦发现,岌岌可危的陈氏作坊因此而迎来了命运的转机。2005年,李秀桦发起成立了“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在他的影响下,一群一群拾穗者纷至沓来,漳河源里开始多起了笑声,多起了男男女女的行人。为了保护这一濒临失传的造纸工艺,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持这一古老工坊,拾穗者记录工艺,撰写文章,呼吁政府加以关注和保护。2007年,他们自筹款项制作了记录陈家造纸的DV纪录片——《漳源纸事》,美奂的自然风景、真实的镜头写生,迅速赢得了公众的目光,在东京第29届JVC录影节上,《漳源纸事》一炮走红,荣得大奖,寂寞的漳河源、漳纸工坊也由此声名鹊起[4-5]。

之后的十几年,拾穗者始终不遗余力地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给予漳纸工坊各种帮助,虽然山路坎坷,但拾穗者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李秀桦、邓粮等20多次走进漳河源,源源不断地给工坊带来生活补贴和日用品,带来传承改进造纸工艺的新理念和新技术,带来对传统造纸工艺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大中小学生、背包客。在关注古法造纸工艺传承发展和纸民生产生活的同时,拾穗者还把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他们立足乡村文化系统建设,着眼自然生态与文化遗产保护,给漳纸工坊制定了“活化传承,生活美学,环境保育”的12字发展方针。拾穗者的不懈坚持和努力,坚定了陈家人继续手工造纸的信心和决心,使漳纸工坊得以保存至今,传统民间工艺得以持续传承。拾穗者对漳纸工坊的长期关注和支持,彰显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传统造纸工艺的珍视,也表达他们对甘于清贫、甘于寂寞,一直坚守祖先基业、传承漳纸工艺纸民的敬佩。多年来,拾穗者与纸民结下了深厚友谊,亲如一家,风雨同行,他们的故事也感染了一批批有情怀、有爱心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前来探访,在扩大漳纸工坊影响的同时,书写了当代文化遗产志愿者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华彩篇章。

2 保护者的介入与文化大家的助推

2011年,为使漳河源古法造纸工艺得以传承和延续,拾穗者再掀波澜,一些热衷于传统工艺保护的志愿者开始自觉聚集,主动介入到陈家的生活生产当中,他们发动各方力量,募集资金,启动了“漳纸工坊——漳河源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漳纸工坊建立纸文化陈列室,通过帮助纸民外出参加培训、寻求社会赞助、组织漳纸工坊手工纸研习营、举办展览等活动,为造纸工艺的改良和纸民的生存出谋划策。南开大学校友伸出热情之手,捐款3万余元,支持项目建设,索桥建设是项目的重头戏。2012年,索桥建成,被定名为“漳河源南开桥”,这是漳河源上第一座桥,索桥的建成联通了通往工坊的道路,极大地方便了纸民和游客的出行。这座桥由纸民秦明炎主持修建,凭着多年的乡村生活经验,他优化了设计方案,选址也略有调整,最终建起的桥不仅美观、牢固,且降低了成本。项目组和南开校友对这座桥高度重视,特意请著名历史学家、南开大学教授来新夏先生为小桥题名(图4),赋予小桥特殊的文化气息。同年,改良的手工纸“漳纸一号”试制成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试用后欣然命笔,“天然漳纸好,下笔有精神。古事今不去,拾穗乃功臣。”这对纸民和拾穗者都是莫大的鼓舞。为改善进出漳河源中场的山路难行和安全隐患问题,武汉一家民间社区——拉图尔自然生活俱乐部,在会员中募集资金,在拾穗者的配合下,整治登山步道,加装防护栏杆,消除路途隐患。拾穗者的介入和文化人的助推,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公益团体,如草草义工、绿色汉江、襄阳义工、启明学堂、南阳文保团队等主动加入到漳纸工坊的保护之中,多次和拾穗者就漳纸工坊的前景交换意见,共谋出路。

图4 来新夏先生题写的桥名(来源:作者自摄)

3 背包客的源源涌入与“最美手工私游地”殊荣

随着拾穗者的深度介入和网络媒体的宣传报道,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旅游背包客开始走进漳河源,走进漳纸工坊,古老的陈家纸坊渐渐人气攀升、熙熙攘攘。2011年以来,拾穗者先后组织了8次漳纸工坊手工研习营(图5),超过200余人参加。在他们的带动和宣传下,有更多背包客慕名走进漳河源,探访漳纸工坊。2016年,前往漳河源的游客达4 000多人,创历史最高纪录。每遇小长假或黄金周,前往漳纸工坊的游客激增,2017年“五一”小长假,竟有200多游客走进漳河源,对于平时冷清的漳河源来说堪称爆棚。背包客的源源涌入不仅给漳河源的旅游注入活力,而且给传统的漳纸工艺、漳纸工坊的保护传承带来了生机。在公众的热情推介下,在政府的重视下,南漳“古法造纸”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2009年,南漳县政府给陈中明颁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法造纸”代表性传承人证书。2010年,陈中明和陈廷彬一起被列为“古法造纸工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秦明炎被评为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

优美的自然环境,清新醉人的空气流水,完整的造纸工艺(图6、图7),古朴的水利系统(图8)和独特的徽派民居,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古老遗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很快引起了私游者的关注。在大众的推介下,2012年,漳纸工坊以其独特的峡谷自然风光和原生态古法造纸工艺,被《中华手工》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手工私游地”。这里优美的环境、宁静的氛围,深得都市人喜欢,在这里,人的身心能得到彻底放松,感悟到诗意的栖居;这里的造纸作坊、水利系统、朴实纸民,能带给游客独特的文化体验,亲切而自然;这里的悬崖绝壁、小桥流水、古树老屋,既有险峻之美,又有品玩之乐,能带给游客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对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手工艺的游客来说,漳河源不容错过!

图5 第八次手工研习营合影(来源:邓粮摄)

图6 传统造纸作坊的原料池(来源:作者自摄)

图7 抄纸(来源:邓粮摄)

图8 保存完整的水利系统(来源:于冰摄)

4 漳纸工坊,保护传承路在何方

如何在保持环境原生态、维持造纸工艺完整的前提下,把漳纸工坊建成自然保育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传播的重要场所,拾穗者一直在思考、在尝试,已摸索出一条较为可行的路径。他们通过组织研习营、举办陈列展览、在期刊报纸发表文章等形式,广泛传播漳纸工坊的价值,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漳河源,了解传统造纸工艺的精髓,体验漳河源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生态,以此增加纸民收入,维持现状。但这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漳纸工坊的保护和传承,为了美丽的漳河源能一直美丽,为了古老的造纸工艺能够一直存续,环境要整治,老屋要修缮,工艺要展示,产品要提升,这些都需要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政府部门应将陈氏古法造纸工艺列入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予以重点支持,同时制定相关措施,将遗产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鼓励纸民从事传统手工艺生产,提高纸民收入。与此同时,还需要投入资金,在最大限度地维护原生态的前提下,对进入漳河源的道路及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使参观漳河源更易达、更便捷;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应发挥其广泛性、独立性、灵活高效的优势,在调查研究和展示传播方面多下工夫,进一步深化造纸工艺传承发展研究,深化陈氏家风家史研究,讲好漳河源的故事,传播好漳纸工坊的价值,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漳纸工坊的保护和传承;专业人士应在老屋修缮、纸张改良、产品提升、展示利用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纸民开拓思路,提升品质,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逐步走出困境;游客应自觉爱护漳河源的生态环境,杜绝不文明行为,“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

目前,漳纸工坊仅剩3人:87岁的老奶奶、年近花甲的女儿和女婿,作为一个文化遗产工作者,我深深地为漳纸工坊的未来担忧。漳纸工坊的出路在哪里?漳河源的明天会如何?目前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这样一个古朴静谧的世外桃源,适合作为少量游客进行文化体验的场所,通过适当发展文化旅游反哺造纸工艺传承。漳纸工坊的接待能力目前还很有限,如果游客太多,势必会影响每一位游客的观感体验。每一位来这里的游客,应该怀着对自然的渴望、对遗产的敬畏和对纸民的关切,这样的旅游应该拒绝喧嚣,拒绝匆忙,在悠然自得的状态下慢慢感受、慢慢体验,不仅要了解造纸工艺的精髓和价值,而且要了解纸民得以世代维系的家训和家风,不仅要着眼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应给予纸民更多的人文关怀。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传统和现代、城市和乡村激荡碰撞的进程中,传统村落、传统工艺都在不断衰败,面临严峻的冲击和挑战,漳纸工坊并非个例。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一个时代命题,也是一个现实难题,需要政府部门的关注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每个人尽一点微薄之力,就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或许就能成就一段新的传奇,再铸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刘精科.生态美学视野下的鄂西漳河源古法造纸工艺[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94- 96.

[2]叶植.南漳的古造纸业[N].襄樊晚报,2009-03-17(21).

[3]黄健.南漳造纸技术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9(1):86-89.

[4]李秀桦.纸艺[N].光明日报,2013- 02- 24(10).

[5]李秀桦.那水那人那纸[EB/OL].201-03-30.http://www.xf.gov.cn/know/whxy/201803/t20180328_890179.shtml.

猜你喜欢

漳河文化遗产工艺
漳河轶事
漳河三棱镜
漳河有一水库群
寂静的漳河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方坯连铸无塞杆保护浇注工艺实践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