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故乡是敖汉
2018-05-24
“粟之源在敖汉,天撒珍珠八千年。日月星辰播岁月,刀耕火种煮炊烟。谷之源在敖汉,地育珍珠八千年。春夏秋冬耕原野,晓风暮雨洗关山。”这是由著名音乐人卞留念作曲并演唱的《敖汉小米香天下》的歌词。此曲2014年播出至今,网上点击率超过122万人次。如此受到追捧,除了词曲俱佳和名人效应的缘故,与人们对敖汉小米的关注和喜爱是分不开的。
敖汉是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旗县,位于赤峰市东南部,地处燕山山脉努鲁尔虎山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总土地面积8300平方公里,是以农为主、农牧林结合的经济类型区。盛产小米、玉米和荞麦等绿色杂粮,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和自治区产粮十强旗县之一,也是全国谷子主产区之一。谷子种植在敖汉旗历史悠久,距今已有8000年。近年来,敖汉旗谷子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在全国县级种植面积最大,产量3亿斤,成为“全国最大优质谷子生产基地”。敖汉旗八千年悠久的种植历史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栽培模式和耕作方式,至今仍然基本保留着原始的种植方法,农民很少施用化肥农药,是优质绿色产品,素有“优质杂粮出赤峰,绿色杂粮在敖汉”的美誉。好环境生产出好谷子,好谷子生产出优质米,敖汉小米独具特色,品质最优,素有“满园米相似,为我香不同”的盛誉。敖汉小米适口性好,黏稠度高,营养丰富。金黄馨香的小米粥是女人哺乳、老人患病、婴儿断奶的首选食物。2013年,敖汉小米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4年,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国际会议形成共识,确定内蒙古敖汉旗是“世界小米之乡”。同年,基于敖汉小米历史、数量、品质、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敖汉旗“中国小米之乡”称号。
悠久的历史文化元素
在敖汉8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各个不同时期的古代遗址点4000余处,居全国县级之首。其中,兴隆洼、兴隆沟、赵宝沟、草帽山、大甸子、城子山、燕长城、武安州、降圣州9处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发现有近万年前延续到3000年前的七种考古学文化: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夏家店下层、夏家店上层文化。其中,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小河沿文化是以敖汉地名命名。尤其是兴隆洼遗址的发现,添补了我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编年的空白,将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编年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这里的考古学文化谱系齐全、脉络清晰、没有缺环,被学术界誉为是“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史前文化研究的中心”,是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龙祖玉源、华夏第一村、中华祖神,一个个耀眼的光环,让敖汉旗蜚声中外。
与厚重的史前文明交相辉映的是灿烂的农耕文明。谷子原来是一种野生草木植物,经过碾磨加工去皮成为小米。 2002~200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在敖汉旗兴隆沟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考古工作者从三个地点采集植物标本进行浮选,从中发现了1500多粒碳化粟和黍。其中,黍占90%,粟占10%。黍,即糜子,粟,即谷子,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哈佛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以C14手段检测论证,认为这些碳化的粟和黍是人工栽培的标本,是中国北方最早的农作物种子,距今7700~8000年之间,比欧洲地区发现的谷子早2700年,奠定了敖汉旗在全球范围内作为旱作农业起源地的重要历史地位。由此,兴隆沟遗址被学术界定为横跨整个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敖汉被证明是世界小米起源地,是“世界小米的故乡”。 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先民们积累了一整套农业生产经验。以敖汉谷子种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系统,始终保持了连续的传承,时至今日还保存着有古老的耕作方式和耕作机制,呈现了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千百年来支撑着敖汉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百姓的生存需要。
借助于粟黍之源的重大考古发现,敖汉旗经过两年时间不遗余力的“申遗”,2012年9月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授牌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生态环境“全球500佳”之后,敖汉旗获得的又一项世界级殊荣。
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
敖汉小米的品质,被赋予农耕文化内涵的同时,还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定的地域条件上。敖汉的每一粒小米都是文化遗产,都是地理坐标。
绿色,佑护着粟黍的安全。敖汉旗经过半个多世纪环境治理,人工造林57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3.5%,是全国再造秀美山川先进旗、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县、全国人工造林第一县、全国人工种草第一县。因敖汉旗的生态建设对于世界人类生存具有极端重要的典型意义,200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敖汉旗生态环境“全球500佳”。
敖汉旗地处努鲁尔虎山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地理坐标为北纬41°42′~43°01′,东经119°32′~120°54′,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这个纬度,是世界公认的最适宜优质粟黍生长的黄金纬度。
这里四季分明,较高的积温有效性、适中的年降水量、丰富的日光照射、较大的昼夜温差使这里成为粟黍种植比较理想的区域。全旗土地资源丰富,有褐土、壤土等多种类型,土壤中含有丰富而均衡的有机质、铁磷等矿物质,为谷子的生长提供了充分的营养。敖汉谷子绝大部分种植在山地或沙地,无污染的土质和空气、施用自制的农家肥,使谷子保持了天然特性,因此,以敖汉谷子为主的敖汉杂粮赢得了“中国杂粮出赤峰,绿色杂粮在敖汉”的美誉。
绿色的生态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优良的地质土壤,丰富的小米营养,赋予了敖汉小米悉出天然的特征。经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对近年来全国县级谷子生产规模和优质品种面积统计,敖汉旗稳居首位,因此授予敖汉旗“全国最大优质谷子生产基地”称号。敖汉旗每年向全国输出2亿斤优质谷子,成为全国谷子市场价格信息的“晴雨表”。
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者
全球旱作之源,世界黍粟之乡,历经八千年的风雨和时代变迁,黍和粟这一古老物种不但没有在敖汉大地上消失,而且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为了将农耕文化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敖汉旗在具有杂粮种植传统的兴隆洼镇、玛尼罕乡等5个乡镇开展了挨村挨户的传统谷子农家品种搜集、整理工作。已将搜集到的99个当地谷种与从全国各地引进的212个谷种共同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试种,传本推优,选育出了敖汉金苗、敖汉红谷等优质谷种进行推广种植。筹备建立全国首家旗县级旱作农业种质资源基因库,依靠科技手段,传续千年谷香。
文化是最好的传承。在长期的农业耕作实践中,原始的民间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沉淀,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旱作农业文化,并世代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一方面指导了农业生产,同时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稳定、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敖汉旗是农、林、牧三大产业系统耦合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是旱作农业种植栽培的基础。旱作农业系统中,谷子与豆类、高粱、玉米等间作套种或者换茬种植,既提高了粮食的安全性,同时也增加了景观的色彩。在敖汉旗,坡坡岭岭、沟沟坎坎,到处都是以谷子为代表的杂粮作物,形成了敖汉旱作农业系统独特的景观。
美食美味,令人闻而生津。几千年来,敖汉人延续着特色的饮食习惯,小米食谱大体可分粥类:小米红薯粥、小米羊肉粥、小米蔬菜粥、小米山药粥;米饭类:小米饭、二米饭、风干肉小米饭、豆角饭;蒸笼类:散状、豆包、年糕;水煮类:饹豆、饸饹;煎制类:煎饼、小米面饼、煎黄米豆包、粘饼子。饮品类:米醋、米酒。
为了唤醒留存在老百姓头脑中所有这些农耕文化的记忆,敖汉旗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展了“农耕记忆口述史”发掘整理活动。在兴隆洼、牛古吐等乡镇,采访了70岁以上的老农30多人,从耕作方式、民谚民俗、传统烹饪等方面以文字、音像的形式进行了抢救性的记录。
小米粒撬动了大世界
历史,注定要在某个紧要处迈出实质性的跨越。2013年8月,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世界小米起源报告会在敖汉举行。2014年5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敖汉史前考古研究基地揭牌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纪录片《敖汉旱作农业探源》首播式、敖汉史前农业考古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在敖汉同期召开。为“世界小米之乡”的落成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金谷飘香锦绣地,秋风送爽传佳音。2014年9月3日至5日,敖汉小米终于迎来了它辉煌的时刻: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敖汉旗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国际会议在敖汉旗热水温泉城召开,来自英国、美国、印度、韩国及国内的众多顶级专家学者通过从农业考古、谷子起源与发展、农耕文化传承与保护、谷子体系及产业发展等多方面进行研讨。
会议围绕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主题进行了研究。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植物学、农学和基因学的研究领域延伸到了关注自然和人文环境。研究发现,欧洲的小米应该是从东南亚通过欧亚草原通道传播过去的,考虑到敖汉兴隆沟遗址所处位置,其有可能是小米向欧洲传播的起始点。小米从野生到驯化的过程,N15等现代科技考古技术运用等,对今后的研究提供宝贵的理论依据,对敖汉小米文化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未来优质小米的产业化开发方向,利用谷子起源研究等粟文化发掘带来的动力,必将扩大敖汉小米的影响,促进敖汉小米产业链条的完善,提升敖汉小米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化水平,使敖汉真正成为优质小米产业强旗。
大会总结出敖汉小米的独特优势是:粟之源,世界小米之发端;历史久,上溯8000年已远;文化深,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环境好,全球500佳;品质优,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规模大,全国最大优质谷子生产基地。这六大无形资产、六大耀眼夺目的光环,六大至高精准的定位,为敖汉小米走向世界铺平了道路!
世界农耕文明的权威学者、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所长马丁·琼司说,敖汉兴隆沟是世界小米的故乡;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周力平说,敖汉旗从学术界可以认定为世界小米之乡;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主任程汝宏说,敖汉旗是世界小米之乡……论证达成共识,大家从心底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敖汉旗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小米之乡”!
中国各大新闻媒体迅速向全国、全世界发出一个敖汉宣言:中国敖汉是世界小米之乡!
做足敖汉小米产业大文章
传承是为了光大,保护是为了开发,定位是为了发展。
近年来,敖汉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及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引龙头、建基地、打品牌、抢市场,实施专项推进。已引进内蒙古金沟、远古农业等龙头企业,扶持蒙惠等本土企业,组建了惠隆杂粮、海祥杂粮种植等合作社,培育了村头树等网络销售公司,打造了八千粟、兴隆沟、孟克河、华夏第一村等品牌,建设优质谷子生产基地80万亩,认证有机小米产品3个,绿色小米产品2个,培育谷子新品种4个。目前,以小米为代表的敖汉杂粮现货和期货价格不断攀升,市场预期乐观,有力地证明这些历史与文化的附加值远远超过了敖汉小米的本身,为敖汉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第一个成功的范例。
如何促进敖汉小米产业真正散发出文化与经济巧妙结合的异彩?敖汉旗委、旗政府树立新的政绩观,让老百姓直接端上小米产业的金饭碗。敖汉旗委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制了《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全力实施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大力发展优质谷子产业,加快推进品牌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走出一条保护传承与经济发展和谐共赢的绿色崛起之路。
推进谷子规模生产,确保谷子生产质量。建设生态农业基地,计划到2020年,全旗谷子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责成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管理局,建立旱作农业品种研究所和旱作农业种质资源基因库,负责旱作农业品种的搜集、整理、保护、研究、繁育、推广,以科学的谷子生产管理标准,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进行种植。
延伸谷子产业链条,建立网络销售平台。依托龙头企业,高起点打造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谷子产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衔接谷子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
实现生产者、经营者与顾客由“面对面”到“键对键”的转变。推进“农超对接”,开辟优质农产品直供市场绿色通道,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新型流通方式。
打造谷子产品品牌。深入挖掘以敖汉小米为代表的优势资源,即“全球500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国最大优质谷子生产基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品牌效应,“华夏第一村”“龙祖玉源谷乡”“中华祖神”的文化元素,市场化运作,大力宣传和打造名优品牌,提高敖汉小米产品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开发兴隆洼、赵宝沟等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旅游区,建设现代谷子产业观光园区,建设生态农业景观,建设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展览馆,打造黄羊洼生态农业文化庄园。全面开发遗产地旅游产品,以农业文化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瞄准“中国北方杂粮输出集散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绿色有机杂粮农产品生产输出基地、世界谷种研发输出基地”的目标,计划到2020年,敖汉旗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综合效益明显”的谷子产业格局,建成“龙头企业做市场、品牌建设树影响、合作组织抓生产、政府部门做服务、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谷子产业体系,凭借天然绿色的品质、健康休闲的标志和农耕文明的厚重,让敖汉小米享誉国内外,走向全世界!
从发现史前碳化谷粒到命名为“世界小米之乡”, 敖汉旗一步一个脚印地挖掘文化的底蕴,让小米浸入文化的内涵。从打造生态环境到发展有机农业,敖汉人一届接着一届干,让生态、农业步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慢火细炖出品牌,我们欣喜地看到敖汉旗小米产业优势初显,世界小米之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全球500佳”、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最大优质谷子生产基地,这些已成为敖汉小米背后的无形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