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书福的华丽转身与吉利的化蛹为蝶

2018-05-24

现代国企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李书福沃尔沃吉利

不久前,汽车界最令人惊艳的消息是李书福以90亿美元成为奔驰最大的股东。中国中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宁高宁在谈到李书福入股奔驰时表示,这在5年前不可想象。“我自己是很有信心的,为什么?我觉得中国人的创造力是非常强的。过去我自己很多感觉做不来的事情,中国人都做了,而且做得很好。”而李书福成为这种创造力的代表。

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闭幕式上,柳传志演讲时亦力赞李书福:“今天,‘疯子’买了沃尔沃,又成了奔驰大股东,这不是给中国企业家长脸吗?”并声称17年前看错了李书福。

从17年前入行,到8年前吉利控股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尔沃,到今天持有戴姆勒集团9.69%投票权,成为其最大的股东,两大举措都是民企国际化的巅峰之作。赞叹之余亦存疑惑:“疯子” 李书福如何“华丽转身”,吉利如何“化蛹为蝶”?

从“吉利豪情”到“曾经出现”

套用红楼梦的一句话:“世人只晓辉煌好,唯有当年都忘了”。成功的创业者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其山重水复、艰苦卓绝的创业过程,百折不饶、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往往被人忽略。李书福是一个典型的草根创业者。没造车前,他在家乡浙江台州农村开照相馆,搞装修建材,做电冰箱及冰箱零部件,生产摩托车,不停地“折腾”。1996年,他提出要造汽车,吓了亲朋好友一跳。他提出了有名的“轮子沙发铁皮”理论:“造车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四个轮子,两张沙发,再加上一张铁皮吗?”

1998年,吉利第一款汽车产品下线,尚未取得“准生证”。而命名——“吉利豪情”,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重重困难、压力山大时,支撑李书福走下去的信念。没有政策、没有准入,在无数次向政府部门的申请中,李书福说出了“请给我个失败的机会”这句名言。

此后,2001年,吉利获得轿车生产资格,并成为首家中国汽车民营企业,这一年也成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元年。2007年,吉利汽车21.9万辆的年销量仅为产能的一半,在中国汽车市场名列第十、市场份额为2.5%,当时吉利在国内消费者中的认可度并不高,在国际上也属于无名之辈。而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给了中国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并购优质资产的机会,吉利并购沃尔沃。2015年,吉利集团总产销量超过100万辆,作为一家以自主品牌产品为主的民营企业,成绩确属不易。到2017年吉利汽车销量突破124.7万辆、同比增长63%、净利润预计实现翻番之后,吉利控股旗下的沃尔沃汽车2017年累计销售57.15万辆,同比增长7%,盈利更是达到141亿瑞典克朗,同比增幅近三成。

当前,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的管理架构的旗下包括吉利汽车集团、沃尔沃汽车集团、吉利商用汽车集团、吉利集团、铭泰集团等机构,已形成吉利汽车、领克、沃尔沃、伦敦出租车、宝腾和路特斯(莲花)六大汽车品牌矩阵,形成覆盖中低端品牌、豪华品牌、超豪华品牌的完整产品谱系。

对于未来,李书福提出要把吉利打造成全球汽车产业前十强,受人尊敬的全球化汽车集团。其在致全体员工的新年贺辞中表示,“未来开发的新产品基本都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互联汽车,传统汽车将逐渐退出生产。到2020年,吉利90%的汽车都将是新能源汽车,实现由传统车企向新能源车企的战略转型。”车联网、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是智能互联汽车的三大技术。汽车的产品形态也将产生根本变化,工业制造4.0和个性化定制是必然趋势,商业模式的重点已经从电商、维修、汽车金融、二手车、人才培养等领域,逐渐延伸到供应链前端的设计、研发和生产。企业亦应因变而变。

吉利的发展过程,也是中国民企发展战略变化的缩影,其关键的战略转型思路是:由低端而高端,由量变而质变,由国内而国际,从产品、技术战略到资本运营战略到品牌战略的梯度发展。通过研究吉利的发展之路以及我国汽车业的简单“成长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尽管市场和资本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技术与品牌则是一个逐渐养成、循序渐进、夯实基础、探索前行的过程;其要点在于国际化战略的充分运用、借势发展。具体而言,吉利汽车通过战略转型来快速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并通过提升产品品质、布局海外研发体系、一系列的国际化并购、培养人才,缩短了吉利汽车与海外品牌的差距,而展现眼前的是在李书福带领下,吉利向着受人尊重的中国汽车品牌的目标越走越近。

曾有记者让李书福评价一下吉利汽车时,曾经的“吉利豪情”,化为质朴而深邃、骄傲且谦逊的一句:“中国汽车工业曾经有吉利出现。”

从“人心相通”到“文化交融”

翻开自己主编的中国最早一本涉及民营企业国际化的书《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报告2012》,寻找了一下吉利的国际化历程。吉利早在2002年12月便与韩国大宇有技术合作,2003年首次出口海外,2005年与英国汽车制造商锰铜合作生产出租车,2006年签署首个SKD组装项目——俄罗斯项目,2007年与印度尼西亚政府签订协议成立第一家海外子公司等等,几乎每年都有国际化的新举措。其中形成突破性进展的是收购沃尔沃,这是一桩被李书福戏称为“农村小伙迎娶国际巨星”的亲事。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关键成功因素,钱仅仅是一个方面,“人心相通”才是沃尔沃(Volvo)最终选择李书福、选择吉利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李书福谈起收购沃尔沃谈判收官阶段时提到:“与外方在一些经营细节和管理模式上基本都谈妥了,这时,外方突然心有不甘地问了一句:‘你到底为什么要收购沃尔沃’?我只用三个字回答:‘I Love You’!”当时这三个字出口后,在座的外方哈哈大笑,并认可地向李书福点了点头。这显示了启示中国民企以及草根创业者,一样拥有真诚情怀和宽阔胸襟,而这是一种真正巨大的力量。李书福用这句话使并购成功抱得美人归,并让全世界认识了他,认识了吉利。

并购带给吉利的变化显而易见。除了100%股权,还拥有沃尔沃关键技术、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以及大量知识产权的使用权,收获甚丰。沃尔沃的3 家工厂、1 万多项专利权、完整的技术研发体系,能够反哺吉利汽车的技术研发,形成了均衡的产品线和完整的制造体系。而其供应链、员工培训体系、安全试验中心、大型试车场以及遍布全球的销售与服务网络,则带给李书福用全球化的商业思维,在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去体验管理的艺术与智慧。

吉利并购沃尔沃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跨文化研究,而是为了继承和发展沃尔沃在安全与环保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是为了实现沃尔沃零伤亡、零排放的伟大愿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对沃尔沃汽车公司的深入了解,进一步坚定了李书福对沃尔沃未来的信念,使他产生了成立全球型企业文化研究中心的念头。之后中心成立,专门研究沃尔沃的全球发展,尤其是在新的框架下,如何在中国让沃尔沃和吉利的文化相互融合,如何跨越宗教信仰、跨越语言肤色,形成一个完全自由的追求商业成功的全球型企业文化。

其所提及的全球型企业文化,是指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跨越宗教信仰,放之四海都受欢迎的企业形态。这种文化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幸福快乐,有利于企业创新、创造,具体体现在用户满意度高、员工自豪感强、管理层成就感大,企业整合全面可持续发展。这种文化极度开放兼容,极度远见卓识,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勇于挑战科技高峰,勇于探索商业文明,充分体现依法、公平、透明、相互尊重的企业治理理念。

吉利控股集团一直践行“全球型企业文化”建设,其核心特点是尊重、适应、包容与融合,最终目标是达到合作共赢,实现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成功。融合和开放,会让公司淡化或打破原有国家、民族、宗教信仰、语言和局部文化标签,逐渐形成一种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和发展理念。在这样的企业文化氛围下,更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归属感、自豪感,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增强管理层的成就感,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可,有利于企业创新及全球适应能力的提高。

实际上,此次入股完成后,吉利集团将成为戴姆勒最大的股东,并承诺长期持有后者股权。从金额上看,这是中国对海外整车行业规模最大的投资,也是2010年吉利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汽车的5倍。吉利成为奔驰母公司戴姆勒最大股东的意义重大,不管是从财务方面还是从实业方面来看,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从长期来看,入股戴姆勒会产生多个方面的回报,股票分红也能减轻吉利在收购中的压力,而此次收购的幕后操盘手为兴业银行和摩根斯坦利,协助吉利顺利完成了几十亿美元的购股交易,这无疑为国内车企在海外收购树立了范本。这也让吉利海外融资平台露出冰山一角。这种全球性企业文化中心及其企业文化的追求,我们认为是奔驰能够接受吉利的另一重要原因 。

进一步看,吉利入股戴姆勒,可谓强强联合,在引发社会热议的同时也带给大家无限思考。一方面,从吉利的发展路径可以看出当今我国汽车业技术、品牌等方面都取得较大进步,而且仍具较大上升空间,潜力无限;而背靠巨大的中国市场,吉利更是成为了全球巨头的青睐对象。另一方面,优势互补、协作同赢,是使企业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出来的较佳路径。这是上述全球型企业文化的延伸,也是“一带一路”开放包容的特征、互利共赢的追求、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在吉利的回响,是一种更高层面的社会文化价值。在“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企业走出去只是第一步,相互融合才是关键,我们认为实现“民心相通”“心心相印”就需要建设开放包容的“全球型企业文化”,文化的交融是人心相通的必要条件。企业的跨国经营与全球发展必须不分肤色、不分人种、不分语种,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商业追求而相互尊重共同发展。

“企业家精神”、“企业精神”与“时代精神”同步进化

创业以来,李书福先生被称为“汽车狂人”“汽车疯子”“草根企业家”“另类企业家”“农村青年”“傻子”,而近年来,李书福则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青年改革家、新长征突击手、经营管理大师、十大民营企业家、中国汽车界风云人物 、中国汽车工业(50年)杰出人物、浙商年度风云人物等荣誉。从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靠开照相馆白手起家,到如今成为谈及中国汽车时无法绕开的叱咤风云的一个人,李书福的创业经历曾被媒体称作草根创业的典范,他的每一次跨越,都紧扣时代脉搏,是中国企业家精神、企业精神与时代精神同步进化的产物。

公司精神,很多情况下真的是和管理层的精神一脉相承的。不同的人与一个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也常常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而像李书福这样的企业家与吉利几乎是可以互换的名词。

在李书福看来,弘扬兴业报国的担当精神就是要在肩负起自身发展的同时,富而思进,富而思源,富而思报,确立起更强的家国情怀。兴业报国是价值追求,敢于担当更是浙商的优秀品质。2016年吉利启动了名为“吉时雨”的精准扶贫项目,投入4800多万元资金,在全国启动了15个农特产扶贫项目。

这种企业家精神首先表现为“积极进取”与“工匠精神”。李书福并没有因那次失败放弃在海南的创业。到国内知名大学深造后,洗去浮躁,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了由一个农民向中国民营汽车制造商的嬗变。李书福没有跌进“小富即安”的“陷阱”,没有被千万富翁这个标签所束缚,没有被曾经的辉煌所阻挡,一路跌撞一路前行直到今天,靠的正是激情与积极的心态。

1997 年前后,浙江、江苏两省有8 家以上的民企提出造车战略。别人造车,都留后路,不放弃原来产业,把造车当作一个“大诱饵”,希望以此获得政府支持、银行青睐。只有李书福又“疯”又“傻”,心无旁骛地把身家性命都押了上去。“我也有可能是错的,要有忘我的精神去研究。一定要忘我,不忘我天天想着自己失败了怎么办,那就不能前进了。要有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一点很重要。”李书福认为,只有专注于自身领域,以精益求精、精雕细刻的“工匠精神”把产品做精做细,不断提升技术、质量、服务水平,控制好成本,才能让用户满意,培育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坚韧拼搏”与“与时俱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一个草根创业者激情洋溢的年代,就像冯仑提到的“野蛮生长”,一大批创业者像李书福一样,出身草莽,性情多变,坚韧而善于搏击。他们处理任何商业问题都能够用“简单粗暴但有效”的办法直指核心,摘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脉脉的面纱而回到利益关系的根本,而中国越来越大的经济规模给了他们无限的发展可能性。

发展过程中,李书福提到,企业与政府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中国企业家一定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这个是很清晰的。我们是在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的,政府让我们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这个是很重要的。这是中国市场经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没有什么好讨论的。在李书福身上已经很难找出当年的狂妄与冲动了。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开始融入全球,企业家也逐步融入世界主流的商业文明。在全球化竞争界面上,随着人口红利、成本优势渐次消弭,求速度、粗放式发展归于沉寂,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刻不容缓,敬畏技术、敬畏市场、敬畏规则成为每一个企业家的必然选择,企业家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进化。

中国企业转型的关键在于人的转型,而其首要和本质的在于企业家的进化。巨变的时代,李书福这一代企业家身上所呈现出的巨大变化,可以看到他们的创新与进取,也可看到他们的反思与救赎。

“各美其美”与“美美与共”。时代的思维是互联网思维,时代逐步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今天的李书福们所代表的浙商必须面对的是全球通用的契约意识和契约精神。“西方契约精神是一种法律框架下可以追诉、处罚的一种信任,而中国的信任是建立在血缘、地缘这样一个关系上,它没有法律框架更不是宗法制度上的。全球化时代必将越来越重视契约精神;同时“互联网+”时代,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互联网精神与平等、诚信、守约的契约精神是如此不谋而合,这个时代的创业者注定是契约精神的践行者,这也是留给中国以浙商为代表的企业家门的新机遇。

李书福提到,目前互联网企业在汽车领域更多的是在研究无人驾驶,而包括吉利在内的汽车企业在做的是自动驾驶,既可以满足驾驶者的驾驶乐趣,又可以满足驾驶者在有特定需求时的自动驾驶需求,赋予了驾驶者自己驾驶或自动驾驶的选择权。“技术来源基本是一样的,但理念不同,市场定位不同,关注点不同,自动驾驶更关注人,更接地气。汽车的创新源自以人为本,汽车的未来一定也是为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时代的变化必将形成更具生命力的全球型企业文化,必将催生出一系列的汽车新产品、新技术,必将推动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的快速变革。李书福提到,未来的汽车必将成为引领世界进步,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和平使者;必将成为全球文化交流,人类思想沟通的在线平台。通过这个在线平台,把人与生活,人与汽车,信息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汽车不再污染环境,不再消耗资源,让环境更加喜欢汽车,让汽车成为改善环境的机器,让汽车成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医学专家,让汽车成为解决人类矛盾、实现人类永久和平的天使。李书福表示,这一切都有可能实现。跨国企业只有做到相互尊重、包容、理解、学习,才能形成被大家普遍认同的、放在全世界都能接受的企业文化。对此,李书福引用了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的经典论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反思李书福的“华丽转身”与吉利的“化蛹为蝶”,又引发了更深层面的思考:国企与民企的差异和共通之处究竟在哪?又让我想起中外历史上一直有的哲学命题:义利之辩。义的内涵在殷周之际主要代表威仪,义的内涵在春秋以后则基本上确定为道德之善,义与西方道德义务的内涵基本统一。利在春秋之前,基本上有两种规定,一是经济意义上的财货之利,二是与义对应的伦理道德上的规定,即利益、结果、事功上的价值追求。当前“义利互动”是一种主流的观点。

十九大召开前夕,中央专门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 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明确了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其中亦提到国有企业家与民营企业家两类企业家。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不仅能促进创业与创新精神的高涨、营造开放健康的市场环境,更能激发一个民族的创新活力,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人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人的思想、激发人的活力。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政府把该放的权放足放到位、该管的事管好管到位,让企业家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才能让“中国奇迹”攀上新的巅峰。

一个企业的诞生、生存与发展,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的血液,没有效益的企业就会破产,而企业愿景、宗旨、使命及核心价值追求是企业发展的文化原动力,两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全球市场不断取得成功。这些对国企民企都是通用的。宁高宁在回答记者有关国企改革的话题时表示,国企的观念、水平、能力都必须提升,否则不能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李书福的华丽转身与吉利的化蛹为蝶,是国有企业家和国企发展的一面镜子。

猜你喜欢

李书福沃尔沃吉利
北欧纯电小钢炮 沃尔沃C40
Year of the Tiger calendar makes early impression
《故宫日历》虎年上新
沃尔沃XC40 RECHARGE
沃尔沃C40
上海车展怎么见不到李书福?
李书福的汽车“野心”究竟有多大
吉利4A军团出战
李书福 自书40年创业史 致敬改革开放
V90 Cross Country4月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