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头也疯狂

2018-05-23俞颖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媒材彩绘石头

俞颖

引发石绘教学的想法得从教材《十二生肖》和《会说话的石头》说起,石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较独特且充满吸引力的活动。新《美术课程标准》为教与学活动提出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各种材料进行造型的机会,探索、研究各种造型方法,感受包括因材料和工具而产生的造型方法以及因造型方法的不同而改变了材料表现的视觉肌理。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指出“单元学习”的前瞻性,所以为保持对“石绘”主题的持续、联系和深度关注,增加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笔者引导学生在彩绘的基础上,添加其他辅助媒材,通过改造、组合等艺术形式,放置于某些用过或未用过的媒介中,营造一种雅俗共赏的“自然+人为”之美,将单一的石绘作品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直观表达的能力和想象能力,让石绘装置美化我们的生活,使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一、选择教学内容,开辟石绘教学阵地

石绘教学的内容选择,应该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由易到难,确定学生所应掌握的石绘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技能,使学习系统化。

二、整合石绘教学,学习发展美术素养

如何使石绘教学从表层执行走向深度学习?特别是在当下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教学有效实现石绘课程的功能期待?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一)匠心独具,寻求多样方法

世界万物皆有型,而人的想象却是无限的。许多石头上都有天然的纹路、色彩,形成各式各样的图案。把石头当作一位老师,它的原有图案、色彩、形状,就是一个题目,学生需要以改变最少,留下最多的标准去展开丰富的遐想,去完成一件石头作品。

1、利用图案,想象加添加

古语说的好:应物象形。大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添加。不过,虽然许多石头上的图案相当明显,让人一看便想到它是什么,该如何下笔补强,但有更多的石头,图案纠结、丰富、多变,学生一下子还参不出其中的玄机,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实在不行,等到下几节课的时候说不定灵感突发。我想,那种突然间得到的发现,正是石头彩绘最开心的地方。

2、利用色泽,对比衬意境

浅色石头是易于入画的首选,只要稍加几笔,画面就相当突出了。深色石头除非加上厚重的色彩,否则颜色会被“吃掉”。学生们会把整块石头都用厚重的颜色涂刷一遍,然后在颜色上作画。但深色石头也不一定不好,也可以局部涂掉某些部分,留下深色的一部分,让深色变成焦点。整体构图饱满而简洁,色彩明快,对比度好,清晰耐看,把创作所蕴含的意境表现在卵石上,更能散发出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美妙境界。

3、利用形状,巧思变奇趣

找到形状能搭配主题的,或者选择合适的题材配合卵石的形状、石色,因石施艺,尽可能保持卵石原始韵致,这样往往能事半功倍,达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一般要求学生根据构思用铅笔在卵石画出大致轮廓的图案,再进行绘画。

不过遇到残缺的石块还是少数的,把原本有破损、残缺的石头通过艺术手法变成具有美感的石绘作品,我在课堂上是这样操作的:

①、欣赏导入。

A、出示各种石头造型艺术作品图片,让孩子们谈谈感受。(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

B、小结:普普通通的石头通过人们的想象和创造被赋予了生命,成了“会说话的石头”。

②、引导学生观察石头的特征并进行联想。

A、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一块表面平整,只有一面有缺口的石头,教师故作反复翻看着,眼神一片茫然,不知要做什么,希望同学们能展开联想帮帮老师。

B、经过激烈的讨论,我们达成的意见有三个:

代表1:破损的地方比较浅,像水池,可以在里面养鱼,

再添个垂钓者。

代表2:可以画个人头,长大嘴巴,露出牙齿啊!

代表3:浅的小坑里可以种小树。

③、小结。

教师:我们可以把石头的形状、色彩、肌理、质地等与残缺的部分整合起来联想,可以有多种方案,小组讨论后敲定最适合的建议。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植物或动物,或者是故事中的人物,可以整体想象也可以局部想象,太奇妙了!

(二)、善用媒材,设计石绘装置

在教材《会说话的石头》的启发下,笔者若有所思地上网查询相关内容,在网站上看到艺术家MichelaBufalini的石头装置艺术,他利用石头、木头、土和颜色的结合创建出一些山水、人物、风景作品。由此可以浮现一幅画面:学生将天然的石块,通过上色、添加、组合等形式,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展示出来,不仅能给人一种别样的美的享受,又给我们的美术教学生活增添无穷乐趣。

1、善于发现,巧用媒材

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的兴趣和潜质,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意火苗,顺势而为,借题发挥,通过营造情境和多种启发手段,引导学生将“发现”和“偶得”发展为“创作”和“表现”。教室里有许多学生自己带来的小盆景,引导学生可以利用石块的组合搭配彩绘并将其裝置在弃之不用的小盆中,是不是也能营造出清新的“石头彩绘自然风”。

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要按学生的年龄、生活背景等不同给予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吃”这一块,同学们可感兴趣了。把一块或者几块石头先根据造型彩绘成自己想要的形象,接着便是要善用媒材,尤其是小学生,需掌握他们熟悉及常接触的媒材,方能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瞧,这不是肯德基的汉堡,必胜客的披萨么?更多的是学生从家中带来的木框、鞋盒,将所作石绘装置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因势利导、由浅入深的方法十分符合因材施教和“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学生会更乐于开展积极主动的实践探究,学习和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并逐步将新的经验内化为自身认识和创意的素养。

2、结合文学,改头换面

在课堂上,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故事、童画),积极调动学生形象思维,仿佛置身于其中,带着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再联想再遐想,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旦被开发,石子、石块在空间中的组合便会“如鱼得水”,大家就能陶醉在这石绘装置艺术的世界中了。

(三)、灵活方法,创意石绘装置

利用枯树枝、废旧的相框、竹篓或者家中装修用剩的木板等等,将这些大小不一的彩绘石头装点在这些不起眼的地方,在这样充满想象力的空间里生活,“石”在很有趣哦!有了运用材料和发现题材的基础,好的方法将对石绘装置艺术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1、造型联想,巧妙拼摆

联想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它贯穿整个小学美术教学,石头这种媒介物具有本身特质的形体感,容易引起造型的再思考再联想。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各年龄段孩子普遍喜爱的夸张变形造型方法,通过变换石块的方向、数量、质感等特征,通过拼摆,随之彩绘组合,使新形象更鲜明,造型更突出,含义更深刻,作品更具幽默感、趣味性和艺术感染力。有学生将夸张变形的漫画人物表情秀用乐高拼装成展示架。有学生将侏罗纪公园里的恐龙拼合在KT板上,并用丙烯颜料画上火山喷发背景,其乐无穷。

2、改变视角,创意凸显

打破事物的常态化,才能获得创意,所以改变学生对石头的观察和品味视角,感受到石绘装置呈现的多样性,打开想象之窗,才能孵化出各种有趣的创意。同时当他们确定主体石绘装置时,需要及时查找对象相关的结构图片和参考资料,先绘制草图,从大体框架入手,增添一些辅助媒材,将“设计”与“工艺”合而为一,一步步深入表现。

如由洁白的石块联想到瓷器,由瓷器上的青花想到青花盘,相得益彰。一旦思路被拓宽后,作品信手拈来,不管是随时可以沟通的手机,呆萌的疯狂原始人还是海底总动员,都是那么生动有意思。学生创作的《兔子家园》,将掉落在校园的花草,就地取材却十分和谐。

(四)、综合评价,落实教学成效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學生的作品受到老师称赞,特别是作为优秀作品展现给大家看,他们的心情是无比兴奋的,这将成为巨大的推动力促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石绘创作活动中去。

1、自评式: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用一二句话阐述自己作业的等级,选出几位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到讲台交流心得,教师在调整过程中总结归纳。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同时,又让其树立起“只要努力我也会得好成绩”的健康心理。他评式:针对学生爱过“小老师瘾” 的心理,四人小组之间交换作品,先对对方的美术作品在心里作一个大致的评估,并找出优缺点,教师适当选出几对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课堂小结部分进行交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择优式:以小组为单位,然后选出优秀作品,先让作者(们)谈谈自己的创作过程,再说说其优缺点。最好让下面学生举手发言来评说优秀作品,可以再深入提问在这幅作品中学到什么?这样的评价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同时将作品留在校园作展示,激发大家的创作欲望和激情。

三、结语

学生会去采集各种天然石块,先彩绘,再加上各种身边的材料进行装置,学会用各种美术基本语言处理细节,赢在细节,成在执行。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形象思维得到了拓展。在动手、动口的基础上,表述不同阶段的操作感知,逐步建立清晰而深刻的表象。同时通过自评互评推优等评价手段,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相应提升。真正懂得身边的美是不容小觑的!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尹少淳谈美术教育》 尹少淳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年11月第一版

3、《彩绘石头新世界》 邱杰著 智库文化 2004年6月第一版

(杭州市萧山区北干小学 浙江杭州)

猜你喜欢

媒材彩绘石头
赋材料以生命一一自然媒材单元课程教学探索
残葵余姿——基于媒材拓展的儿童线性写生实验
别小瞧了石头
彩绘“未来之星”
徐冰作品选
混凝土媒材在城市雕塑中的潜在特性
彩绘生活
彩绘是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