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应用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2018-05-23王广艳
王广艳
【摘要】 目的:观察下肢静脉曲张应用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10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64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恢复情况、腹股沟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及患者的医院满意度。结果:治疗后7 d,观察组下肢乏力、下肢肿胀、溃疡、皮肤色素沉着患者所占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下肢乏力、下肢肿胀、溃疡、皮肤色素沉着患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股沟切口长度为(2.1±0.5)cm,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1±1.1)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医院满意度为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应用微创手术治疗创伤小且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 微创手术治疗; 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8.8.0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8-0165-02
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症状主要为下肢乏力,有酸胀感、钝痛感、沉重感等[1]。传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采用的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术,有良好效果,但传统手术治疗有造成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瘢痕多等影响[2-3]。本文将2016年3-10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应用微创治疗的效果,现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10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64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超声检查均确诊为隐股静脉瓣膜血液反流。本次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严重器质性病变合并者。所有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2例患者共49條患肢,右侧患肢25条,左侧患肢24条;男20例,女12例;年龄20~59岁,平均(39.5±19.5)岁,病程3个月~30年,平均(4.6±1.1)年。32例对照组患者中共53条患肢,右侧患肢
30条,左侧患肢23条;男23例,女9例;年龄22~60岁,平均(41±19)岁;病程3个月~30年,平均(5.0±1.4)年。两组患者性别、患肢数目、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经硬膜外麻醉后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术,交通支切除、结扎。常规进行皮肤消毒,铺治疗巾、洞巾,在腹股沟韧带部切开做6 cm切口,暴露卵圆窝,大隐静脉与股静脉交汇处进行解剖,分离、结扎并切断旋髂浅静脉,腹壁静脉,股内外侧静脉以和阴部外静脉,股静脉在0.5 cm处进行结扎,夹闭大隐静脉止血,在小腿处做一切口,使大隐静脉显露,对近端夹闭,在远端结扎,从大隐静脉近端插入阶梯剥离器至小腿近端,在小腿处拉出剥离杆,手术采用层层缝合和创面压迫包扎。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患肢抬高15°~30°,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锻炼,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12 d后拆线。
1.2.2 观察组 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方法,治疗仪采用VersaPluse PowerSuite 20W钬激光治疗仪(美国Smith Nephew公司),将功率参数设定为11 W,频率参数设定为0.5 Hz。采用硬膜外麻醉,以脉冲治疗,将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在远端6F造影导管插入,对大隐静脉主干的周围注射保护液,激光导管插入(插入或拔管速度应控制在0.5~1.0 cm/s),然后电凝,电凝功率为20 W,较粗的血管可以通过经皮缝合治疗。术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压迫患肢,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锻炼,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12 d后拆线。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恢复情况、腹股沟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和患者的医院满意度等。满意度评价:通过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的医院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包括治疗效果、治疗环境、医护人员技术、护理服务态度等,分为满意、部分满意和不满意3个选项,医院满意度=满意率+部分满意率[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后7 d,观察组下肢乏力、下肢肿胀、溃疡、皮肤色素沉着患者所占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下肢乏力、下肢肿胀、溃疡、皮肤色素沉着患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腹股沟切口长度比较
观察组腹股沟切口长度为(2.1±0.5)cm,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1±1.1)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26,P<0.05)。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患者医院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医院满意度为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效果好,能徹底消除大隐静脉反流,但创伤大,切口长,并发症发生率高[5]。大隐静脉结扎剥脱术易损伤大隐静脉,与隐神经密切相关,导致小腿内侧感觉丧失、麻木,可能损伤淋巴管剥脱浅静脉淋巴瘘、皮下血肿[6-9]。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并发症少等优点[10-13],大隐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正在迅速发展。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7 d,观察组下肢乏力、下肢肿胀、溃疡、皮肤色素沉着患者所占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下肢乏力、下肢肿胀、溃疡、皮肤色素沉着患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股沟切口长度为(2.1±0.5)cm,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1±1.1)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院满意度为96.88%,高于对照组的71.8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何晓明等[14-17]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应用微创手术治疗创伤小且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宋海云,申东彦,杨国栋.微创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J].智慧健康,2017,3(5):211-212.
[2]刘凯,马韧石,王蕾,等.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的研究进展[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6,2(2):166-170.
[3]杨心蕊,陆信武.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35(12):1352-1354.
[4]朱学鹏,阿依都·阿不都热依木,施伟肖,等.3种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比较[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5,38(3):332-334.
[5]严冬华.运用微创技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40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4):685-686.
[6]黄鳌.微创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5):633-635.
[7]许少鸿,万恒,林智琪.下肢静脉曲张的联合微创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12):1655-1658.
[8]孙林,向华.微创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患者101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3):129-130.
[9]刘小平,郭伟,贾鑫,等.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0,7(2):73-75.
[10]蒋米尔.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进展[J].临床外科杂志,2014,22(7):467-468,474.
[11]史建中,万焕真.迎接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时代的到来[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2,15(5):392-394.
[12]王筝,汪海仪.腔内激光在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中的手术技巧[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4,33(3):258-260.
[13]何玉洁,吴清华,姜建威.螺旋 CT 静脉造影成像评价下肢静脉曲张交通静脉显影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7,33(2):262-265,279.
[14]何晓明,杨国凯,杨镛,等.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09,29(9):48-50.
[15]褚延魁,马庆久,高德明.下肢静脉曲张治疗现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 2005 , 14 (12) :940-942.
[16]俞慎林,乔正荣.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术研究进展[J].国际外科学杂志, 2006 , 33 (1) :60-64.
[17]刘政,侯玉芬,陈柏楠.微创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研究进展[J].中华当代医学, 2004 ,32(8) :59-60.
(收稿日期:2017-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