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模型构建
2018-05-23蒋桂军
蒋桂军
[摘要]
核心素养培养是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高中生物模型构建中多有体现。立足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建立体系、发现规律、揭示本质,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模型构建;核心素养;高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8008202
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生物学核心素养主要是指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生物学
核心素养的渗透在模型构建中多有体现。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理念,做好高中生物模型构建的引导工作。
一、构建概念模型,建立体系
概念模型的特点就是简洁明了,直观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利用概念模型能通过以文字、图示、符号、箭头等组成的模式图或流程图,对事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和规律、机理等进行阐述,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例如,在必修1“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教学中,教师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引出细胞呼吸的定义,并展示能量转换过程(光能—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用于生命活动的能量和热能)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能量的转化分别由哪些细胞功能实现?(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分为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然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图示和文字。书上的图示也是概念模型的一种,可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反应步骤发生在细胞的哪个部位,而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反应发生的部位,还要让他们了解反应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在需氧呼吸中,第一步,葡萄糖初步分解:C6H12O6酶2CH3COCOOH(丙酮酸)+4[H]+少量能量;场所:细胞溶胶中。第二步,丙酮酸分解:2CH3COCOOH+6H2O酶6CO2+20[H]+少量能量;场所:线粒体基质。第三步,[H]与氧结合形成水:24[H]+
6O2酶12H2O+大量能量;场所:线粒体内膜。然后由三个反应式得到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而在厌氧呼吸中,第一步与需氧反应相同,第二步根据生物种类不同分为两种,即酒精发酵:C6H12O6酶2C2H5OH+2CO2+少量能量;乳酸发酵:C6H12O6酶2C3H6O3+少量能量。厌氧呼吸的实例很多,如大多数植物都是酒精发酵,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等是乳酸发酵。这样用化学公式的模式图展示生物学反应中的物质转换,并在公式上下或者箭头上适当加上关键字,把细胞呼吸的知识点都融合在这些方程式中,方便记忆。
之后在学习光合作用时,教师可让学生参照细胞呼吸的学习方法自己构建概念模型,以流程图形式将知识点具体化和集中化,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更加细致地掌握概念知识,体会概念模型的优点。
二、构建物理模型,发现规律
物理模型就是用等比的實物或者图形呈现物体的三维立体结构。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物体的结构特点,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制作模型,这样学生印象会更深刻。物理模型一般与实物很像,只是根据需要对比例做一定的调控。
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细胞的增殖”一课中,主要介绍了细胞增殖的方式——有丝分裂,及其在各个阶段细胞体内染色体的形态数量的变化规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以采用两种教学方法。第一种,实物演示。在讲染色体的变化时,教师事先准备好小纸条和图钉,首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拿出两个小纸条放在圆内,分别标上A1、B1,代表细胞分裂的G1期、G2期;在A1、B1旁边各加上同样大小的纸条,标上A2、B2,表示由A1、B1复制得来。前期时,将A、B两组纸条对折缩短成“X”形,先用图钉固定,并用粉笔从圆两端画线,即将其连接到图钉,表示染色质变染色体,两端发出纺锤丝。中期,细胞两端各有一个图钉,发出线连接在钉纸条的图钉上,中间两个图钉平行排列,表示纺锤体形成,纺锤丝牵拉着丝点使所有染色体平行排列在“赤道板”。后期,A、B两组纸条中各分出一条,由图钉固定在近圆两端,线依然存在,圆一分为二但不完整,表示染色体分裂成染色单体,每一条向一边移动,细胞变形即将分割。末期,形成两个与初始细胞相同的细胞。表示细胞一分为二,分裂完成。这是运用实物模型的教学方法。第二种,播放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动画,这是图画形式的物理模型。关于细胞分裂的考查题目,大都跟不同时期染色体数据变化有关,这要求学生对于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的数量变化熟记于心。只有运用物理模型,进行小基数的演示,把细胞分裂过程直观地、清晰地刻画在脑海中,在做题时,学生才能熟练地进行大基数的转换。
有了这一次的实物演示经验之后,学生在学习减数分裂时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构建物理模型,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只对本质的变化做到熟练掌握,在今后的学习中,再围绕核心知识补充发挥,组成合理的知识网络。学生在这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抓住了本质,掌握了规律,提升了核心素养。
三、构建数学模型,揭示本质
数学模型是指用公式、函数、柱形图、曲线图等形式展现实验数据或变化规律的一种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数学模型可帮助学生寻找规律,揭示本质。
在高中生物中有多处涉及数学模型的构建,如在学习种群时,种群数量增长特征的两个曲线图——“S”型曲线图和“J”型曲线图。其中“J”型曲线图充分展现了在理想环境中,动物数量无限制疯狂增长的特征;“S”型曲线图表示在现实环境中种群数量的变化特征,还反映了种群数量开始时因资源充足,呈“S”形增长,达到最大增长速率时,由于竞争关系和资源限制,增长速度变慢,最后速度几乎不变,此时种群数量也达到最大。“S”型曲线更具有实际意义,且图中的典型点代表不同的含义,清晰显示了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更便于理解记忆
。
又如,在酶的学习中,对于酶活性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是重点。酶活性是通过酶促反应底物的变化体现出来的。在底物浓度因素的探究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曲线图,可以看出在一定酶浓度下,当底物浓度低时,反应速度是正比增长的,在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说明酶催化具有一定的饱和度。而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表明,酶的种类不同,pH对酶促反应的作用是不同的,酶在最适pH下才有最高的活性。酶活性受温度影响的曲线显示,随着温度升高酶促反应速度先快后慢,说明在一定范围内,温度促进酶促反应,超过某个温度,酶变性,活性降低,酶促反应变慢。通过曲线图,可清晰地呈现酶活性受底物浓度、温度、pH的影响,引发学生对速率变化原因的思考。这样将主要知识点集中在几张图中,便于理解记忆。数学模型不仅以曲线图的形式出现,还以表格运算形式出现在生物学中。如在
学习
自由组合定律时,把基因型用字母替代,通过表格运算,组合得到不同的基因型。
数学模型真实地、系统地、全面地反映客观现象和客观规律,在建模时要把本质东西及其关系反映进去,去掉不重要的部分。数学模型简单可操作,方便数据采集。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建,在掌握了生命概念和基础生命活动的前提下,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综上可知,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让新一代成长为知识丰富、适应社会、符合国际化要求的人才。对核心素养的重视体现在生物课本中的很多地方,教师要注意挖掘与强化运用,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