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德国的职业教育看我国应用型院校的发展

2018-05-23郑健

大学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转型发展职业教育

郑健

[摘 要]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纲要,我国大量的普通本科院校要转向应用型教育,即向就业导向性高校发展。可我国大量的普通本科院校仍沿用原有的体制,采用原有的思维方式,这无疑制约了高校的转型发展。我国高校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及特点,积极推进应用型教育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应用型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3-0176-03

国务院在国发[2014]19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中明确指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这使得我国大量的普通本科院校将向应用型高校转变,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笔者前往德国进行了20多天的考察和培训,从德国应用型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可以看出我国的职业教育仍有漫漫长路要走。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体系和特点

(一)分类教育早

德国实行的是12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小学4年,中学8年。其中职业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得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可以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们在小学阶段就开始进行职业教育。当然其主要是通过游戏、观摩、手工制作等趣味活动来进行,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从中观察和分析每一个学生将来可能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

德国分类教育是从初中开始进行的,学生小学毕业后分别进入职业预校、文理中学和实科中学等几类学校,初步确定了今后就业升学的基本方向,目的性比较明确。职业预校和实科中学主要往职业教育方面发展,将来可以进入职业学校进行培训,培训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而文理中学是主要进入大学深造和学习的通道。当然职业预校中的学生也可以进入实科中学,而实科中学的学生可以升入文理中学(高级),从而进入大学的教育。

所以,德国学生的分类教育是从初中开始,而我国的分类教育主要是从大学开始(虽然有个别职业高中,但人数较少)。初中正是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黄金时期,在该阶段进行分类教育,能为学生的价值观、职业道德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职业教育,培养良好的动手能力,同时为未来进入社会提前做好技术储备(职业学校毕业之后都有技能证书)。

(二)社会积极性高

在德国,联邦政府鼓励企业更多地参与职业教育,参加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并且大量的实训工作都是在企业完成的,企业对德国职业教育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验证:首先,德国的企业每年投入在职业教育方面的人力和财力都是非常大的,他们会建立自己的实训中心,由实训中心对学生进行实训和考核,对于参加实训的学生还要发放生活补助,以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其次,在德国所有的企业,不管是国营的或者是私营企业,都要向联邦政府缴纳一定资金组成联邦政府教育基金,资金的数量通常是按员工工资总额的百分比进行提取。具体比例,联邦政府会根据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确定和调整(一般介于0.6%~9.2%之间)。而联邦政府为了保证基金的正确使用,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资金申请和使用办法,企业的教育培训部门可以申请和使用这部分资金。为了平衡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的发展水平,不同的职业类别、不同的培训时间、不同的地域,能够获得的支持经费也会有所不同的。通常情况是大部分的企业可以获得50%~80%的教育培训补助,但如果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或者是社会急需的职业岗位则有可能获得全额的培训补助。同时为了保证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上的积极性,联邦政府规定如果企业所提供的职业培训岗位比求职人数少12.5%时,将按照《职业教育学习位置促进法》征收一定的职业教育费。这就使得那些不重视职业教育的企业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故企业和社会对职业教育都非常重视和支持。

(三)政府重视程度高,法律法规完善

德国联邦政府为了保证职业教育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1969年颁布了《联邦职业教育法》和《联邦劳动促进法》,1981年颁布了《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1965年颁布了《手工业条例》,1972年颁布了《企业宪法》,1976年颁布了《联邦青年劳动保护法》。并且在2005 年4 月1 日将《联邦职业教育法》与《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合并修订,颁布和实施了新的《联邦职业教育法》。这些法律法规规范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要求学生如果上职业院校必须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并且要签订培训合同才能进入职业高校。为了保证培训效果,联邦政府通过法律规定了学生应该参加培训的时间、报酬等一系列的内容。

(四)學生参与积极性高

德国实行的是12年制义务教育,德国开展职业教育比较早,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学生就要接受职业教育有关方面的内容,逐步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要从中观察和分析每一个学生将来适合发展的方向。德国学生读完4年小学后,实行第一次分流,分别进入普通中学(包括职业预校和实科中学,其中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进入职业学校)、文理中学(一般学制为8,毕业后主要是进入普通的高等院校),已经基本确定了今后就业升学的基本方向,目的性比较明确,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

二、我国应用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今世界是个竞争的世界,特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必然要依赖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现在培养人才的主体是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能否经得起社会的考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中华民族的振兴。但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尚不完善,应用型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社会参与度不高

要想高校应用型教育既好又快地发展,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的参与度,也就是企业的重视程度。企业对应用型教育的支持,不仅仅要求企业要接受学生和教师来企业进行实习实训,还要深度参与到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修订中,或者向高校提供一定的实习实训设备等。1996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37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但是当前很多地方却很难彻底实施这一规定。目前存在的情况是高校有很高的积极性,但企业由于考虑到自己本身的经济利益而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与学校权利和义务不明确。企业要承担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因技术不熟练而导致机器设备受到损坏或发生安全事故等风险,同时国家对企业支持应用性教育的各种优惠政策和经费补偿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二)学生认识存在偏差

国家在有关职业教育等相关规定中,虽然把职业教育提到了很高的地位,并且也为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了学习补贴,但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數人重普教、轻职教,都把职教学生看作是预备工人。而当今技能工人普遍收入低、社会待遇也低,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处在专科水平,一直没有硕士和博士层次的职业教育,所以许多人都认为只有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才去参加职业教育,只有成绩差的学生才去进行职业教育,这和德国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德国人认为参加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都是一种职业选择和出路。这种认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学而优则优”,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为了光耀门楣;另一方面在社会上,要想在企业中发展,没有高学历是很难获得晋升的,其收入和待遇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在德国,个人收入水平和其所从事的职业关系不是太大,而是和每个人的努力程度有关,一个高技能的工人的收入水平和其他服务行业的收入没有太大的差别。

(三)高校教育体制落后

高校应用型教育的发展是需要多方面的推动,不仅包括大量的资金需求、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实用的教学管理模式,还需要对制度、体制方面进行改革,从而使其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我国的职业教育法是于1996年颁布执行的,至今已有20余年,这20多年来国家的经济、文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其也需要及时完善和修订。关于应用型教育目前尚无完善法律法规出台,使得我国在有关应用型教育方面的政策建设仍然较为薄弱,所以迫切需要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我国当前教育教学体制,加大资金的支持,促使高校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我国高校应用型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应创新管理模式,吸引“双师型”人才

其实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应用型教育都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它们有明确和完善的教育层次和体系,包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等,并且其他高等院校也要设置相应的体系与之相衔接。在纵向体系上由专科到本科,再到硕士、博士教育;为了使应用型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进行连接,提供了应用型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横向连接,也就是应用型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可以互认学分、互转专业等,从而形成了高校应用型教育的互通“立交桥”体系。这样更能吸引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强的高学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我国原来的职业教育仅局限于专科层次,十六大以后提出加强应用型教育的普及,可原来如何向应用型教育转变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适应应用型教育的师资队伍即双师型人才严重不足。从德国和国外的经验来看,他们的双师型人才大部分来源于具有多年实际经验的企业。而我国职业院校如何吸引这些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并且具有高学历的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培养和引进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将高校中从事应用型教育的师资送到企业中进行锻炼,另一方面也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比如可以降低学历要求、提高薪金补贴等。

(二)改革应用型高校的管理体制

我国目前应用型高校主要包括职业类院校、普通高校中部分非研究型的院校。但他们的管理机制仍然是原来的管理机制,无法充分发挥高校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缺乏相关应用型教育的资源,主管部门把大量的经费都投入到研究型的院校里面,应用型教育投入不足。在国家层面也缺乏对此的统一管理和协调。要在国家层面对应用型教育的体制进行规范,比如人才培养的标准、劳动岗位的分类、企业使用实习实训学生的有关优惠政策等。要建立健全一套适应应用型教育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应用型高校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模式去培养社会需求量较大的技能型人才,而不是被动地服从上级的安排,换汤不换药,教学的方案和模式几乎没有变化。

(三)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

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和企业的参与,更需要二者的共同协作和努力。而在德国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教育培训中心,它们或自己进行独立培训,或和高等院校进行联合。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的需求变成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校也就变成了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这彻底打通了校企之间的屏障,使得学校和企业成为一个整体。所以首先应该建立鼓励企业参与应用型教育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引导企业建立自己的职业培训中心或者参与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改、专业的设置、课程的改革以及学生实习实训等工作。国家也可以出台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激励政策,企业接纳教师和学生实习或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即应享受税收减免、政府补贴、授予荣誉等优惠政策。

四、总结

我国高校的应用型教育虽然不是新生事物,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应用型教育逐渐发展成了技能培训的代名词。现在国家重新重视应用型教育,重视“工匠精神”和制造业的发展,使得我国应用型教育重新受到重视。我们必须转变思路、强化认识,鼓励社会企业更多地参与到高校的教育中。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的制造业水平,使我国制造业水平迅速提高,为我国的大国崛起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 参 考 文 献 ]

[1] 高利君. 筑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四川理工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纪实[N]. 中国教育报,2014-06-30(012).

[2] 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3] 陆一,史静寰.志趣: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J].教育研究,2014(3):48-54.

[4] 周洪宇,鲍成中.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教育研究,2013(10):4-9+43.

[5] 吴康宁.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1-15+50.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转型发展职业教育
转型发展形势下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