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合作学习的弊端与解决策略研究

2018-05-23周静傅佳锐

大学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弊端小组合作学习

周静 傅佳锐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体型学习、竞争型学习并称为当前三种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其在推动学生思维发展、促进师生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常态化发展,其逐渐暴露出“搭便车”、合作意识差、教师定位尴尬等问题,可从学生、教师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解决其弊端,全面提升小组合作學习的绩效。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弊端;绩效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3-0168-03

一、概述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基本原则,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促进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中全面发展”为目的,并以“小组总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的学习创新体系。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资源短缺、教师自身水平和素质、大班授课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教育方式过于单一。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成人培训,讲授法都是最主要的教育方式。一个教师面对多个学生授课,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师生均缺乏交流、合作和互动。长此以往,学习能力强、基础扎实的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大多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水平;而学习能力较弱、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并不具备独立学习的条件,学习上会逐渐“跟不上”,慢慢丧失学习动力。两者差距越来越大。

小组合作学习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讲授法与独立学习的缺陷,大大丰富了教育方式,成为当今不可或缺的学习模式。其优势主要表现为:第一,大大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和凝聚力。第二,不断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各自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学生自我认同感,使优秀学生更优秀,使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断进步与提高。第三,小组合作学习是在个体型学习和竞争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模式创新,让原本的个体竞争变成小组竞争,个体学习变为小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对学习的认知水平和对知识的理解水平。第四,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或学习中互帮互助、互相交流,既能让学生扩大视野,扩充知识范围,也可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不同民族、性别、社会阶层、健康状况的学生之间建立同伴关系、合作关系,提高社交能力,提升心理素质。第五,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应该来源于多个方面,不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小组,评价都更加客观、准确, 能够更加直接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隐性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

二、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有着明显优势,在发展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若不加以解决,不仅对学习者不利,还会使小组合作学习形同虚设。

(一)“搭便车”现象严重,学习效能低下

“搭便车”是小组合作学习中一直存在的问题,指在小组合作中随便应付却又和组员平分最终成果的行为。小组合作学习“搭便车”现象产生了“边缘人”现象。“边缘人”一般表现为假合作与不合作。假合作是指有的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看似很认真,讨论问题时也在思考,但实际上根本不动脑筋,思考的事情和问题无关,甚至有的学生趁小组讨论时聊天、讲闲话,最后坐享其成。而不合作的学生往往是两种极端,一种是学习成绩优秀或个人能力特别强的学生,他们能独自完成小组各项任务,攻破各种难题,最后自己完成合作成果,其他组员不需要做什么;另一种是学习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几乎无法“立足”,最终什么忙也帮不上。

上述情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十分常见,“搭便车”成为一些学生的习惯,而一些不愿合作的优等生也助长了“搭便车”现象的发生。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无法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在合作中并未提高,反而变得更加懒惰和依赖他人,整体学习效能低下。

(二)学生合作意识差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易出现不知如何合作的情况,这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合作意识所致。一方面,部分优秀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专断,不听取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缺乏集体意识;部分学生喜欢瞎起哄、凑热闹,不尊重他人,打断他人发言等,甚至有的学生态度消极,合作时拒绝讨论,展示成果时也不当一回事。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合作方法,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如在社会调研过程中,小组中谁负责整体的指挥协调、谁负责问卷的编辑、谁负责调查、谁负责数据的分析等,这些问题是小组合作的基本问题,由于小组中每个成员的知识储备、个人技能都不同,假如这些问题无法解决,个人定位无法找准,小组合作就无法进行。

(三)分组不够合理

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合理划分小组是成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目前很多教师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不太注重分组的合理性。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分组是否合理的两个重要指标,数量是指小组成员的数量及小组数量,这两个数量都不宜过大,组员过多,会降低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而小组成员过多在成果展示环节或评价环节也是一大难题。有学者在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建设时提出,小组成员最佳人数为4到6人,而现实教学中,组员人数往往超过10人。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原则谈的是质量,它强调组内和组间的相互平衡,不同小组间的差距不能太大,组内不同成员间的差距也不能太大。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多数教师并未把握该原则,如课堂分组学习大多按座位分组,前后左右的学生分成一个组;又如一些社会实践分组,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则会出现成绩好的学生扎堆,成绩中等较差的学生也扎堆。这样的分组方式具有随意性,并未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技能、性格、性别等因素,使小组合作学习没有效果,小组间差距过大会导致“任务还没布置就基本宣布了最终结果”的状况出现。

(四)教师定位“尴尬”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扮演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一个“决定者”。从问题或任务的提出,到最终的成果展示,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合作、学习,最终用客观数据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目前教学中,很多教师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但由于教学观念陈旧,依然无法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教师热衷于做一个“决定者”,学生自始至终只充当“配角”,小组合作学习仅是一种形式,学生最终还是要回到教师早已设定好的所谓的正确答案中。甚至部分教师从分组开始就没有参与过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缺乏引导,与学生缺乏交流,到最终评价时才给个分数。教师如果没有找准定位,小组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

(五)评价机制相对单一

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最终的评分标志着整个学习过程的结束,也是学生合作学习成果的反映。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的是集体目标达成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必须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能来实现小组的最大化效益,那么评价机制就应该是客观的、综合的、全方位的,更加强调过程而非结果。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单一的评价机制,“以成绩论英雄”“唯结果论”,有的忽视了集体的评价,有的忽视了个人的评价,也有的忽视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只看到结果,学生并未真正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无法真正掌握合作的方法,更无法深入剖析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总而言之,就是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无法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六)问题过于简单,学生缺乏合作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问题或内容过于简单,小组中任何一个成员都可以独立完成,这就使得小组讨论、研究、交流都显得毫无价值。缺少合作需求,学生便丧失了合作机会,虽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这个没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反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三、解决策略

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弊端,可从学生、教师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制订应对策略,达到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其绩效提升的目的。

(一)学生方面

首先,学生自身需要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以集体利益为主,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技能水平,依靠自身特色在小组中找准定位,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自觉完成任务,和组员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

其次,学生需要时时刻刻激励自己,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在组内营造一种竞争与合作共赢的氛围,学会和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组员建立合作关系、竞争关系、同伴关系,既要提升学习效能,也要增强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

最后,小组成员要端正态度,增强集体荣誉感,将自身融入小组学习当中,更加注重合作学习的过程,学会尊重他人,尽自己所能地参与合作,拒绝“搭便车”行为,善于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挖掘自身“亮点”,发现自身不足并加以改正。

(二)教师方面

第一,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的观念与方式,找准自己的定位,争做一个合格的“引导者”而非“决定者”,努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第二,必须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合理划分,摆脱单一的划分方法,采取综合划分法,即根据学生的成绩、性别、性格、身体素质、平时表现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将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划分为若干个4到6人的学习小组,需保证每个小组之间的差距不大,组内成员之间要“互补”,保持相对平衡。

第三,教师在生成问题或布置任务时要有所考虑,问题或任务不能过于简单,难度要适中,既让学生有思考时间,又让学生有动手的機会。可以采用“问题生成策略”,将生成问题的自主权移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问题生成单”等方式自主命题,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教师再将这些累积的问题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合作学习去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够真正体验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乐趣,这对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更好效果。

(三)评价机制方面

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建立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可以参考绩效考核,针对小组合作学习建立类似的绩效考核机制,采用合理的量表,将小组合作学习中个人或者小组的表现进行量化,通过科学、客观的数据呈现出来。与以往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中教师给出的分数或评语有所不同,这个分值是通过综合分析得出的,显得更加直观、科学。采用这种评价机制,不但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个人和小组的情况,也能够通过其他综合的表现维护“差生”的自尊心,更能够有效地减少学生“搭便车”行为的出现。下面以社会调研相关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为例,设计一个模拟评价量表(如下图):

上述表格仅是一个模拟量表,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或他人情况针对不同的环节进行评分,最终通过多轮评价后得出一个分数,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依据,量表的设计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具有灵活性。整个绩效考核机制应包括四个方面,即教师评价、组员自评、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每一种情况都可以采用量表。

1.教师评价

教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的“引导者”,他们的评价对于学生或者小组来说比较具有影响力,学生也希望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对自己的学习能够有所帮助。因此,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应该采用统一的评价量表或自己设计一份量表,根据自己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或者小组的观察、交流、最终成果展示的了解情况等,给学生一个更加科学、客观的评价。

2.组员自评

个人自评也是评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个环节的表现给自己评分,这个过程也能够使学生认清自己,发现问题所在。不排除会出现学生为了获得高评分而故意为自己打高分的情况,但总体来说,组员自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组内互评

为避免组员自评中出现的问题,组内互评显得更有意义,组内每个成员都要填写若干份量表,一份量表对应一个组员,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但具有保密性,学生可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给出评分,还可以有效减少“搭便车”行为的出现。一旦某个组员的各项评分都特别低,其为“边缘人”的概率就很高。

4.组间互评

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后,小组间相互评价,既能够促进集体的凝集力,也能让获得其他小组表扬的小组更加自信。组间互评也可防止一些小组间恶性竞争、抄袭、故意影响对方等情况的出现,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能让评价机制更加合理。

四、结语

小组合作绩效的提升有助于进一步改善高校师生关系,同时可以提升小组合作实施的操作性,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完善,更有利于高校创新型人才素质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攀峰,张天宝.小组合作学习: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J].教育学术月刊,2008(9):13-16.

[2] 陈向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03(2):5-8.

[3] 韩立福.小组合作学习概念重构及其有效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9(10):3-6.

[4] 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53-56.

[5] 李叶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边缘人”现象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3(16):29-31.

[6] 周静.高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5(4):115-116.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弊端小组合作学习
张银珍:拓展性课外阅读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跟踪导练(四)
语文标准化考试的弊端及应对策略
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合”乐而“不为”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家族企业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