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刍议
2018-05-23徐丹丹
徐丹丹
[摘 要]新媒体时代到来,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亲媒体时代,信息爆炸与价值观念碎片化、舆论的“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辩证意识的沉默与复兴会对大学生意识形态产生影响,可以从强化理论引导、完善危机干预、促进自我内化着手,引导大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意识形态,增强意识形态的观察力与辨析力,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3-0104-04
一、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随着历史的浪潮汹涌而至,新兴媒体技术通过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作为新媒体时代“原住民”的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带有无法抹去的新时代烙印。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为他们提供着丰富多元的信息资源和方便快捷的沟通渠道,这为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许多便利。但同时,它的出现也带来了生活节奏加快、负面信息泛滥、浮躁心理蔓延等现象,尤其是信息发布的失控、人际关系的脆弱以及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入侵,这些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容小觑。
(一)信息爆炸与价值观念的碎片化
新媒体时代又称为“信息爆炸时代”。产生信息爆炸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让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作为材料进行传播,也可以对网络上已有的信息进行评论,这使信息可以滚雪球的模式迅速扩张;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和专业的分工,使各个领域的知识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信息的制造者们为了使自己的信息“产品”能够得到更多关注,难免会有意迎合读者的口味,最大限度地照顾每一个细化的读者群的个性化特征和需求。由此,碎片化的信息也就应运而生。碎片化的信息导致完整的事件往往被浓缩成几个短小精悍又抓人眼球的关键词,人们通常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语拼凑出一个故事的主干,这就形成了碎片化阅读的习惯。这虽然迎合了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让人们可以见缝插针地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获取信息,但同时,碎片化的阅读也可能造成价值观念的碎片化。
其一,“得来全不费工夫”的信息获取造成了大学生思维和价值观念上的惰性。碎片化阅读的文字可以直接承载结论,但没有这些结论的论证过程。同时,海量的信息让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轻松地通过搜索得来。这使得大学生更倾向于被动地接受信息,而不是主动地思考,这让他们更容易成为信息的奴隶,而非主人。
其二,碎片化的轻阅读代替了系统化的深阅读,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趋向于零散化,难以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系统化的知识往往需要通过深度的阅读与思考才能产生,但是深阅读需要的时间显然被碎片化的阅读所挤占。而习惯于轻松愉悦的浅阅读的人,往往没有耐性去面对一部鸿篇巨制并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另外,碎片化的阅读文字之间往往没有足够嚴谨的逻辑,这使得习惯于这种短小文字的大学生缺乏足够的逻辑思考能力,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价值观。
其三,隐匿于碎片化信息中的某些糟粕正在严重影响和危害着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碎片化的信息阅读使吸引眼球成为信息生存的重要方式,只有足够的噱头才能吸引公众的广泛关注,熟知此项规则的信息制造者在传播信息中常常成为“标题党”。由于网络中“把关人”角色的缺席,大学生此时又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步确立和成熟的重要阶段,长期接触到网络上的信息糟粕对他们身心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二)舆论的“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 ”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由精英阶层发布信息,普通大众接受信息的平衡。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每一个个体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这种现象,淡化了传统信息传播金字塔中的信息中心,换言之,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中心。这就是,“去中心化”的现象。
著名理论“沉默的螺旋”所受到的挑战就是“去中心化”现象的一个很好的证明。在社会生活中,个人意见的表达其本质是一个社会心理形成的过程,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这个看不见的磁力场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而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中,网络话语权的多元、开放、平等使舆论的形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沉默的螺旋”效应在对大众舆论环境的影响中逐步弱化[1]。首先,沉默不再是大多数人的最佳选择项,由于新媒体所能提供的自由平等的表达平台,使意见各方总能找到自己的支持者。其次,在网络空间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意见领袖,他们发表的言论往往支持度较高,一些与主流言论相悖的话语也能瞬间获得受众的呼应,引发逆向思维。再次,“优势”意见迅速上升趋势消失,在平等发声的语境下,人们对同一件事不同的看法不再由于一方声势的壮大而选择向其倾斜或保持沉默,更多的是发声以维持自身的思考和判断,这种变化无疑对“优势”意见上升的“螺旋”以沉重打击,转而形成不同力量对立的“反沉默螺旋”现象。
但是,如果因“沉默的螺旋”效应的弱化就认定“去中心化”已成为新媒体时代舆论的总体趋势,这显然是不明智的。实际上,这种“去中心化”现象是短暂、局部和分散的,在话语权的争夺中,草根阶层将再次处于劣势,而精英阶层必将重新形成信息中心,而呈现出“再中心化”的特点。
这种特点形成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公众的关注度是有限的,大众不可能真正做到倾听所有的声音。当大量的信息涌入信息生态之后,很快会达到一种平衡,呈现出一种正态分布的趋势,由几种主要信息主导,重新形成信息中心,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第二,舆论的方向受到群众无意识的影响,往往被多种心理因素的合力导向某一个信息。例如,在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是基于“习惯”——已有文化传统或思想观念的影响。第三,话语权的分配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平均分配的过程,但实质上却是一个关注度博弈的过程。那些拥有较多背景资源的精英阶层,分配到的话语权自然也比草根阶级要多,这就会形成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第四,如今新媒体中缺少“把关人”角色,导致信息为商业利益所驱使,成为个人或话语群体牟利的工具,这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产生严重的影响和危害。因此,网络舆论亟待由自由、毫无章法的“去中心化”向严谨、张弛有度的“再中心化”转移。
可以说,新媒体网络舆论平台仅仅是在信息表达渠道方面实现了部分“去中心化”,但在话语传播方面却形成了“再中心化”的新循环[2]。目前,网络舆论的生成与发展还在逐步发展和进行当中,如何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舆论规则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三)辩证意识的沉默与复兴
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常常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与思维导向为公众筛选适合让公众掌握的信息,而大部分立场、价值观不一致的信息则被屏蔽和筛除,一些公众意见领袖也会根据利益集团的要求将舆论引导至有利于政治统治的一边,公众无法也不会表达与社会大多数群体意见不一致的想法,此时公众的辩证意识是沉默的。然而,新媒体时代则迥然不同。新媒体的兴起加速了信息流动,丰富了公众表达,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辩证意识的复兴提供了便利。
对于大学生而言,这种相对自由的舆论环境和正在复兴的辩证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快速查阅大量资料,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等多种社交平台与熟悉或者陌生的“他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其次,新媒体将这些掺杂着真善美、假恶丑的多元价值观同时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使他们必须学会自己去甄别、去分析、去选择。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更能让他们通过自主思考,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情境中升华思想,提升能力。
尽管如此,科学技术从来都是一柄“双刃剑”,在看到新媒体对大学生辩证意识成长的正面影响时,也绝不可小觑了其负面作用。
第一,浩如烟海的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地清除泡沫,其结果必然是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一些群体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宣传报道或文化作品中潜移默化地引入一种价值尺度,这种价值尺度的实质与表面所宣扬的内容有时甚至相悖,但是认知和辨别能力尚未健全却又喜欢新鲜、刺激的大学生极易将这种价值导向视为“圭臬”而盲目追随,最终导致其价值观偏离,行为失范[3]。
第二,众声喧哗的表达如果不经过理性的沉淀,众口铄金、自以为是的正义很可能最终却走向一种邪恶。比如药家鑫事件。当时,舆论纷纷指向药家鑫的官二代身份,但最终,这个标签被认为是子虚乌有。为什么对于一件事,理性的分析常常无人问津,而对其家庭背景、私人生活方面的揣测和攻击却往往受到热捧?传播学研究发现,身处舆论场的个体容易有这样的倾向:部分人较为偏激的观点,在交流互动中不断强化,甚至走向极端,变为群体极化中负面观点的集体宣泄,从而形成与“沉默的螺旋”相对应的“偏激共振”现象[4]。
第三,新媒体辩证意识的复兴形成了对教师话语权的挑战。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掌握绝对的主导权,是学生教育信息资源最可靠的来源。但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不再依赖教师来获取信息,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更加快速地了解这个世界,学习各种技能。由于有着年龄和精力的优势,他们往往比教师更加了解如何运用新技术,这就使得学生对教师的敬畏感日益消退。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教育很可能产生一种信仰危机,他们只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而非教师所教授的。
二、新媒体时代如何引导大学生意识形态发展
(一)强化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理论引导
在网络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使得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既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新机遇,也给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意识形态理论引导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必须不断强化和夯实理论基础才能确保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如何加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理论引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教学改革后劲不足、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和积极性明显不高,有些甚至认为思政课是一种“洗脑”。正处于思想成長阶段的大学生,亟待形成科学的思辨能力,必须能够清醒地认识和判断科学理论与错误思想的差别。因此,高校思政课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新媒体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建立“互动型”、“活动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授课中的主体,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形成科学的理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2.重视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流意识形态输出的主要阵地。新时期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任务,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和新颖的教育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灌输”,才能真正使意识形态教育与时俱进。首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必须掌握熟练的新媒体技术,能够灵活运用新媒体搜集鲜活的教育素材,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和“接地气”,消除大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之间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其次,要利用新媒体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弥补意识形态教育“说不清、道不尽”的缺陷,提升主流意识教育的认知效果。同时,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教风学风,注意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5]。因此,在意识形态教育中,应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转化为个人积极向上的思想力和行动力,最大限度地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前进形成思想共识,坚持把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挥其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为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和个人的全面成长成才不断奋发努力。
(二)完善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危机干预
新媒体时代,各种信息的开放获取、自由碰撞使得某些反社会主义者、恐怖主义者借机不断散播一些错误言论,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势必给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带来难以想象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媒体时代下,必须具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同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意识形态危机干预制度。
1.有效控制信息是意识形态危机干预的必要手段
信息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信息的传播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流通和控制的过程,实施信息控制是解决信息失控问题,完善意识形态危机干预的必要手段[6]。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对信息控制的主动性还不够,对新媒体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握还有待加强。列宁曾经指出,“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其他腐朽反动的思想意识就必然会去占领”。因此,我们必须主动构建起一条坚固的“信息防线”,时刻掌握信息传播的每个环节的动态,尽可能做到“事前控制”,预防意识形态危机的出现。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育人才和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重任,更应掌握信息控制的主动权,建构科学合理的信息控制体系,有效预防不良信息对青年大学生造成的恶劣影响。
2.整合舆论阵地是意识形态危机干预的有力举措
舆论本身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观念、态度和思想上都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新媒体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面放大镜,任何细微的变化和现象都会成为舆论的焦点,而其中不实言论带来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因此,社会应当建立起新媒体舆论的监督机制,尤其是各大門户网站对于各类新闻报道应采取必要的核实审查,严禁传播虚假信息,对于恶意散布不实言论的人或组织要依法严惩,应建立健全网络言论法律法规,明确自由言论的法律界限。对于高校而言,要努力打造良好的校园舆论阵地,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进行舆论分析和判断,不可被网络言论轻易“牵着鼻子走”,要牢牢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3.创新意识形态教育是意识形态危机干预的重要保证
在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中,教育者掌握着教育主导权,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只是一种“单向传输”的关系,缺少反馈和交流的平台,教育者难以把握大学生的真实感受。新媒体的互动性使教育者和大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反馈,这对教育者提升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有助益。在此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好“两个力”:一是意识形态教育创新力,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将新媒体技术融入日常教育中,打破传统思维定式,保持思想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二是意识形态教育表达力,要进行必要的话语创新,使意识形态教育尽可能地接地气,让“中国梦”真正成为“个人梦”。
三、促进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自我内化
意识形态的自我内化必须经过认知认同、内化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过程。认知认同是指大学生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主张理解、接受和认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在感性与理性上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思想一致性。内化认同指的是大学生在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评价、选择时所表达出的一种肯定、满意、喜爱的主观情绪体验。这表明,在情感上大学生是完全支持主流意识形态的,这是大学生能否按照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要求去行动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行为认同是指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履行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要求和规范,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尊崇转化为自觉行动的过程。行为认同是大学生意识形态自我内化的根本目的,它能使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实现“自我追求”与“他者要求”的内在统一和有机和谐。
新媒体时代,促进大学生意识形态自我内化的具体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大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力度完善相关法律
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的自我内化需要参与主体的自律控制,同时也需要他律的协助与监管。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掌控舆论主导权,使主流意识形态深入人心,并获得大众的情感认同。同时,国家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中的不法行为进行严惩,遏制煽动性的反社会消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自觉、自发地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性。
(二)提升大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观察力与辨析力
新媒体时代网络消息内容庞杂,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往往甄别能力不足,这就需要高校教育者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观察力与辨析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地理性地辨别网络上各类消息的真假。这样既可以避免不良消息的散布,也有助于构建健康的新媒体环境,同时还能促进大学生意识形态的自我内化。
(三)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
由于新媒体的虚拟和匿名,人们在新媒体空间中的一些言行很难被监管,这导致脱离传统道德价值的言论或行为时有发生,道德规范成为新媒体空间中消失的“守门员”。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培养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自身出现道德失范的情况,而且还能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通过新媒体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监督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以改善网络媒体的大环境,促进社会意识形态的自我内化。
(四)加强大学生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
提升媒介素养,对于正处于知识增长时期的当代大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在面对虚拟的电子空间时,还不完全具备辨析信息的能力,在质疑媒体信息方面的能力也比较薄弱。因而增强现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其具备良好的优化、整合媒介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这对促进大学生意识形态自我内化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现阶段高等教育中一项既现实又紧迫的重要任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不断促进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创新和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澜.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效应的弱化[J].新闻世界,2011(9):119-120.
[2] 朱冰尧.微博舆论从“去中心化”向“再中心化”的转移[J].新闻战线,2014(3):79-82.
[3] 王敬红.关于媒介方面的素养教育: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阈[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7):104-107.
[4] 吴焰.如何消除“偏激共振”[N].人民日报,2012-02-28(04).
[5] 唐春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11):19-20.
[6] 郑萌萌.关于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思考[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3):98-102.
[7] 王玲.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12.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