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哲学架构
2018-05-23炎冰
炎冰
政治哲学研究政治价值、政治制度和政治理想三大问题,对应着价值理论、国家理论和乌托邦理论三个子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政治价值上,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政治制度上,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通过对新时代社会的矛盾分析,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为方略,强化各社会主体的职能定位与运作规程,使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建设朝向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前行。在政治理想上,把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哲学体系架构。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系统整合,并将其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当前举国上下正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认真部署落实学习规划,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理论真旨,并用以指导各项工作的具体实践。但另一方面,由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涵盖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建设五大方位,广泛涉及国家、政党、政府、企业、军队、社团、社区和民众等多个社会主体,既有发展理念、组织原则、实施方针等战略性考量,也有公共政策、技术规制、方法选择等战术性安排。那么我们在学习中究竟如何全面理解其主旨内涵,清晰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而在当下的诸多实践中加以坚持与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时事政策”性的文本解读,抑或“红头文件”式的应景受教的层面,无疑是摆在广大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而笔者以为,立足于政治哲学的视角,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必要的体系化梳理,以凸现其理论本身的内在逻辑与结构框架,在学习中纲举目张,将不失为一种合理尝试。
一
我们知道,依据通行的学术分类,作为实践哲学而非理论哲学的政治哲学,其本质是围绕个人(或共同体)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通过确立相应的价值诉求(应然)去反思客观真实的政治过程(实然),进而引导人们的政治行为如何理性、合法且正当地选择达及理想彼岸的现实路径(必然)。一般说来,政治哲学往往产生于社会的内部冲突,因为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度,由于个人或共同体的利益和权利纷争,各种形式的政治斗争、利益争夺和文化冲突从未停止过。政治哲学总是要试图回应这种纷争,分析个中缘由,并提出相应的合理且可行的对策方案以平息各类纷争,维系社会的秩序和进步。因此柏拉图醉心于“理想国”的设计,亚里士多德力倡“至善国家”的伦理化政治,便是构建一种“好人”政治哲学范式的古代尝试。近代以降,由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启蒙),故以“权利”(自由)为内核的“好公民”政治哲学范式应运而生。霍布斯与洛克(自由主义),伏尔泰与卢梭(共和主义),康德和黑格尔(国家主义)的政治哲学不仅代表了各自的民族特色与理论风貌,而且借助杰斐逊等人的美国实践,使得经济自由和宪政民主成为普世意义上政治诉求的近代典范。罗尔斯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将平等问题聚焦为当代政治哲学的中心议题,此后以诺齐克和德沃金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桑德尔和麦金泰尔为代表的社群主义,以及以赫尔、布莱德为代表的新功利主义等政治哲学派别纷纷登场,让以“正义”为内核的“好社会”政治哲学范式大放异彩。而革命导师马克思则另辟蹊径,在其全部理论创制中,则从“现实的人”出发,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共产主义)为价值目标,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实存的诸多颠倒性现实予以政治伦理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社会学批判和政治人类学批判,以寻求达及未来理想社会的科学方法与可行路径,进而为世界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实现最广大无产阶级的自身解放提供理论指南,从而在西方全部政治哲学武库中矗立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理论风景线。
而從政治哲学本身来看,它主要研究政治价值、政治制度和政治理想等三大政治问题,依次对应着三个理论子部:价值理论、国家理论、乌托邦理论。其中价值理论是政治哲学的基础,在特定时代、特定国家中,价值理论通常要告知人们之所以采用某种政治方略(或公共政策)的价值诉求,亦即“我们应当做什么”的问题,并以此作为整个国家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国家理论是政治哲学的重心,它告知人们在特定时代、特定国家中应当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的问题。国家理论一方面为人们选择最好的政治制度及其合法性与正当性提供辩护,另一方面则要对国家机关的各种公共权力进行限制,以防止权力的滥用与寻租。政治制度既是政治价值的现实体现,又是每个公民各项权利和权益的体制性保障。当然在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一俟确立以后,国家理论关注的重点往往会下移至所谓体制或政策层面,如特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内部社会矛盾的分析,发展理念的确立,改革方略的选择,发展战略的布局,各社会主体(如政党、政府、企业、社团等)的职能定位,以及相应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等战略与战术问题。乌托邦理论是政治哲学的归属,在特定时代、特定国家中,它要告知人们追求的政治理想究竟是什么,亦即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在特定时段内人们所要达及的未来目标是什么的问题。尽管“乌托邦”一词带有不可能实现的空想意味,但它更具有一种表达和追求美好愿景的内涵。乌托邦是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力,值得人们为之憧憬,为之奋斗,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乃至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一个不理想的社会往往会令人失望,但一个丧失了理想的社会则一定令人绝望。
二
在做了上述理论铺垫以后,再重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内涵,我们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多彩,体系博大精深,场域纵横古今中外,具有一个相对完整且更显中国特色的政治哲学的体系架构。因此我们在学习中既不能仅仅停留在时事政策意义上的解读和领悟层面,也不能困扰于面广量大的语词语义层面不得要领,而应该清晰地把握其理论架构,领略其哲学光彩。
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相关表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其中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而就其主旨内容而言,具体包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等,恰恰是我们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的要义所在,并是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的基本方略。
如果我们从政治哲学的理论架构上加以梳理上述内容,不难看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际上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包含政治价值、政治制度和政治理想等丰富内涵且相对完整的政治哲学体系。
在政治价值(价值理论)方面,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不忘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以人民为中心也是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兴旺发达和永葆党的肌体青春活力的命门所在。“人民”从来就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符号,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政治边角”,更不是少数野心家、阴谋家用以愚弄百姓、谋求私利的挡箭牌和遮羞布,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实实在在的政治实践的基石。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以人民的利益、权利为中心,以人民的自由、幸福为中心,尊重人民的选择,保障人民的权利,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人民的价值。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告诫全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党的高级干部更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在政治制度(国家理论)方面,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通过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分析,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为方略,强化各社会主体的职能定位与运作规程,使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建设朝向既定的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行,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前所述,政治哲学中的国家理论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为所选择的政治制度之合法性与正当性予以理性辨识和道德辩护,目的是说明国家的存在和制度的选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正当的;二是对国家的公共权力进行必要的限制,即对各权力机构的政治运作过程进行严格监督,目的是保障社会运行持续、健康与稳定,防止公民和社团的合法权益遭受侵犯,正当权利日趋式微。而一旦在制度层面上的选择确定以后,国家理论便转化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治理方略的调整和治理能力的再造等问题的系统运筹上。对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依凭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分析,即分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当下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政治、技术和文化环境中的种种机遇和挑战之研判,以明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再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通过“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的具体实施和确立“历史交汇期”,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的阶段性安排,以及政党、政府、军队、企业、社团等各社会主体的职能定位与体制创新,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政治建设,民族传统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障与改善民生为主线的社会建设和秉持“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环境建设,一同纳入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系统工程之中予以全面审视和科学规划,使其成为全国人民实现伟大理想的合理且可行的路径依赖。
在政治理想(乌托邦理论)方面,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新时代的奋斗目标。理想是奋进的动力,是战斗的旗帜。党的十九大报告通过回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山河破碎、饱受欺凌的民族苦难史,追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仆后继、保种卫国的民族抗争史,历史地引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一社会理想。再通过中国共产党96年来如何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改革开放等英雄史诗的梳理,逻辑地引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之论断。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使命,更是整个中国社会的未来理想追求,而理想的实现又必须通过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和推进伟大事业才能成为真实的在场。
170多年前,青年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时曾有一句蜚声中外的学理箴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抓住了事物的根本,理论就能彻底,而彻底的理论就有生命力、吸引力和召感力,就能转化为群众学习的一种理论自觉,进而实践化为达及未来理想目标的物质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基本精神,秉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紧密结合我国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艰辛理论探索所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因而其理论魅力和实践活力是显著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系扬州大学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