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图书出版的现状及发展策略探析
2018-05-23牛泽坤王壮
牛泽坤?王壮
【摘 要】 现阶段,除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代表的少数几家博物馆外,我国博物馆普遍存在对自身图书出版能力重视程度不足及相关出版资源挖掘使用不到位的问题。中国国家博物馆拥有我国一流的博物馆图书出版实力,其存在问题在我国博物馆图书出版领域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根据对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出版现状的分析可知,我国博物馆在图书出版方面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存在提升和改善的空间。
【关 键 词】博物馆;图书出版;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出版策略
【作者单位】牛泽坤,中国国家博物馆;王壮,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6.011
一、博物馆图书出版的现状
博物馆出版和社会出版是现今博物馆类图书的主要出版方式。博物馆类图书是指专以博物馆或博物馆相关资源为关注和研究对象的图书。博物馆类图书出版方式可细分为博物馆自主出版和与其他相关机构或组织联合出版,这两种图书出版方式需要大量的博物馆内在参与,彰显出博物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与出版吸引力。
博物馆及博物馆相关资源无疑是博物馆类图书的内容核心。“博物馆图书关乎博物馆教育、传播功能的实现,关乎公众对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体认。无论是专家团队、馆藏资源,还是资金保障、销售渠道,博物馆自办出版物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1]整体来看,博物館既是博物馆类图书的关注主体,又是博物馆类图书的主要编写力量。具体而言,博物馆不仅是博物馆类图书内容的主要来源与销售渠道,同时还可通过展览的方式实现博物馆类图书与博物馆展览、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间的无缝衔接。另外,“博物馆编辑出版的图书,具有可长久保存、可反复阅读、对受众影响深远的特点,能够扩大该馆在社会上的影响。人们了解一个博物馆,往往不光靠亲临其博物馆,还要靠其出版物去了解它的存在价值”[2]。因此,博物馆类图书实则是博物馆推进其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平台与手段。
目前,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和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少数几家博物馆在博物馆自主出版或与其他组织机构联合出版方面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并在我国博物馆类图书出版领域占有重要位置。这些博物馆凭借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强大的专家队伍不断推出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博物馆类图书,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人群对博物馆类图书的巨大阅读需求,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但是,对于数量庞大的其他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型地方博物馆而言,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它们在博物馆类图书出版方面的能力明显存在差距,许多博物馆对此也不够重视。因此,目前在我国多数博物馆的图书销售中,博物馆自主出版及联合出版的图书数量占比很小,明显少于社会出版的博物馆类图书数量。向社会采购博物馆类图书已成为绝大多数博物馆的图书来源方式。例如,首都博物馆就在其采购部特设图书采购员一职,专职负责该馆图书的采购工作[3]。
二、博物馆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在博物馆类图书出版方面,相较于社会出版,博物馆拥有独特的资源和平台优势。一方面,博物馆掌握着丰富的内容资源,拥有专业的研究队伍,具备强大的出版潜力;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博物馆出版的图书往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但是,目前我国博物馆在图书出版方面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有很大的提升和改善空间。如国家级博物馆和一些优秀的省级博物馆拥有强大的图书出版能力,而其他博物馆相对较弱,出现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同时,在博物馆已经出版的博物馆类图书中,也存在明显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博物馆类图书未能有效地服务全年龄段的读者。游振群指出,除学术外,让博物馆图书资源满足不同年龄层次、认知层级和文化程度人群的阅读需要,才是实现博物馆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根本途径[4]。但在现实中,博物馆出版的图书在内容定位上多聚焦于成人群体,即拥有一定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及学习能力的人群,对其他年龄群体则欠缺关注,如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及老年人群体等。因此,向不同年龄阶段群体提供差异化和高匹配性的博物馆类图书,扩大出版图书的受众年龄覆盖面,是博物馆图书出版的改进方向。
第二,博物馆类图书选题失衡。一些热点话题热度不减,选题使用频次居高不下,但许多潜在的具有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内容资源却长期被博物馆低估,未被开发出版。如何高效、均衡地开发具有出版价值的博物馆资源,让一些处在“冷宫”的内容资源重新焕发生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博物馆出版的巨大潜能,成为博物馆图书出版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博物馆类图书重通用性,轻适用性和针对性。博物馆类图书的高通用性虽然可以帮助博物馆降低出版成本,迅速占领市场,获取经济收益,但同时也会使博物馆类图书丧失对消费群体的针对性。一般而言,博物馆类图书多根据来馆参观人群的消费需求编写,受图书通用性的影响,社会其他公众的阅读消费需求被忽略。因此,博物馆类图书的出版迫切需要从通用性向适用性和针对性转变,满足社会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三、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出版的现状
国博是我国少数几家拥有较强图书出版能力的博物馆之一,代表了现今我国博物馆图书出版方面的最强实力。国博强大的图书出版能力源于其独特的国家博物馆定位、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强大的专家队伍。国博图书出版一般采用自主编写出版与联合社会其他组织或机构合编出版两种方式,后者在近几年受到广泛采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为了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博物馆知识教育,国博与北京史家小学的教师合作,联合推出了“稚趣”“认知”“博悟”“养成”四大博物馆教育类课程,并陆续出版了相应的纸质教材,成为国博教育类图书出版的代表之一。国博的参与保证了教材内容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史家小学老师则将博物馆教育内容以同龄人的口吻讲述出来,确保了图书的趣味性与可读性。
国博在图书出版方面成绩斐然,但其在利用馆藏资源进行图书出版方面同样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
首先,博物馆教育是国博图书出版的一个重要方向,受众群体主要是成人及中小学生,仍有部分年龄阶段的社会人群未被纳入国博社会教育范围,如婴幼儿和老年人群体。因此,对这些群体关注的缺失是目前国博图书出版的短板之一。
其次,基于藏品资源和展览资源出版的藏品类图书和展览类图书一直是国博图书出版的绝对主力,而其他类别的图书却未受到重视,这也是目前国博图书出版的短板之一。藏品资源是基于藏品的内容来源,相应的出版图书多定位于解析藏品历史文化内涵,传播普及藏品文化,引导人们有目的、有重点地到馆参观。“博物馆的藏品不仅是指其收藏的实物,也指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其中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4]藏品资源在国博图书出版中的应用范围与前景是广阔的,尤其是国博的藏品资源在全国的独特性与权威性。在教育方面,国博出版的藏品类图书以生活化的语言让读者走近藏品,了解藏品,为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提供了更舒适、更贴合、更富有成效的文化教育及文化熏陶体验;在学术方面,藏品资源多结合展览信息并以图册的形式出版刊印,可供专业人士深入研究。
展览类图书同藏品类图书一样,在国博出版的图书中占有很大比重,是国博图书出版的主要内容来源。就职能与特点而言,展览类图书为读者提供了关于某一个展览及其藏品的全面信息,读者可以反复浏览、观摩和欣赏喜欢的藏品。由于读者一般是在参观完一个展览后购买展览图书或图册,因此展览类图书往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正如杜莹认为,“任何一个专业的出版工作者都会羡慕博物馆图书编辑出版工作的针对性,因为很多图书是在博物馆内部销售,博物馆图书的受众与出版社编辑面对的仿若大海里的受众相比,针对性是非常强的”[5]。
然而,国博在藏品类图书和展览类图书出版方面的强劲实力也恰恰暴露了国博资源开发的不均衡性。过度注重藏品资源和展览资源的开发与出版,无疑会遏制博物馆其他资源的出版,造成博物馆图书出版发展不均衡的局面。一方面,藏品资源和展览资源在国博图书出版中占据了过多的出版与销售空间,压缩了其他内容资源的出版和销售空间。实际上,藏品类图书和展览类图书在博物馆的图书销售中,所占比重宜控制在40%以下。博物馆应努力实现图书销售种类的多元化,为满足顾客的其他阅读需求提供可能。一味出版销售藏品类和展览类图书,易给读者留下博物馆图书题材单一固定、内容乏味、缺乏创新的印象,从而使读者购买图书的热情下降。另一方面,国博许多具备出版潜能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导致部分有价值的资源被闲置。以国博建筑资源为例,国博有着悠久且丰富的历史沿革,其建筑是融合中苏风格的十大建筑之一,因此国博建筑本身就是一件珍贵的国博藏品,拥有很高的编写出版价值。而现实中,关于国博建筑方面的图书几乎很少独立出现,其内容多以介绍国博历史沿革类图书的某个章节的形式出现,出版价值被低估。
最后,国博的图书出版多定位于满足到馆参观人群的消费需求,出版图书也大多在博物馆内的书店及博物馆线上平台销售。在社会销售渠道方面,虽也存在一定量的图书销售行为,但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种类上来说,都远逊于博物馆内销售的图书。同时,在图书内容方面,通过社会渠道销售的图书缺乏符合社会阅读人群需求的针对性及差异性。这反映出现阶段国博对馆外销售环境下图书内容、出版、销售方面的关注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样也是目前国博图书出版的短板之一。
四、博物馆图书出版的发展策略及启示
如上文所述,我国博物馆在图书出版方面的整体实力不断加强,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除国博等少数几家博物馆外,各博物馆普遍存在图书出版能力未被充分挖掘利用的问题。在已经出版的博物馆类图书中,也有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之处。鉴于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这些建议同样适用于社会出版机构。
第一,无论级别高低,规模大小,博物馆都是一座独特的文化宝库。各博物馆应主动作为,加强队伍建设尤其是专业化的研究队伍建设,深入挖掘各种馆藏资源,扩大博物馆在当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博物馆应积极与其他社会机构或组织合作,如高校、专业研究机构、出版社等,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与图书编写出版能力,让博物馆的资源焕发强大的生命力,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需求。
第二,除继续关注成人群体及中小学生外,还应加强关注其他年龄段群体的需求,如婴幼儿和老年人群体等,并具有针对性地编辑设计图书。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实施以及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婴幼儿与老年人的数量急剧增长,市场需求广阔。针对婴幼儿群体,图书应强調对图片及色彩的使用,能够对婴幼儿产生视觉冲击,令其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由于婴幼儿多处于家长等的照看之下,图书的主题和内容应该清晰明了,方便指导家长为孩子开展必要的文化启蒙。针对老年群体,图书内容应切合健康、养生等老年人重点关切的主题。同时,在排版过程中,应充分尊重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阅读喜好,做出适当调整,如将字体调大、降低图片在书中的比例等。
第三,除继续重视藏品类图书和展览类图书外,还应加强对其他馆内资源的挖掘、整理与出版,真正实现博物馆图书出版的和谐、均衡发展。其中,博物馆建筑无疑是具有潜在出版价值的杰出代表。一方面,博物馆建筑是博物馆历史沿革的重要经历者,具备生动反映该博物馆所指代民族、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审美偏好等信息的能力,是帮助读者了解博物馆的历史沿革及其建筑风格、设计变迁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博物馆建筑可以让读者从宏观的角度去了解博物馆,这是一种明显区别于传统观展的方式。或许对一些参观者而言,了解自己正在参观的博物馆相关信息的意义要大于从展览所获取的碎片化信息。因此,博物馆建筑可以成为独立出版内容,同时也是一种拥有广泛读者基础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博物馆出版内容资源。
第四,除要继续满足到馆参观人群的阅读需求外,还应满足馆外社会人群的阅读需求,解决馆内外销售的图书内容同质化问题,逐步实现从通用性向适用性和针对性转变,从而开拓更广阔的读者市场。例如,博物馆可结合不断涌现的社会热点问题,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挖掘出版诸如教育、法制、收藏、美食、园艺等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的图书,满足社会人群向先人学习、向历史借鉴的兴趣与好奇心。
五、结语
博物馆类图书是基于博物馆丰富资源出版的一种图书,是图书种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广泛的读者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参观博物馆及阅读博物馆类图书的人群必将日益增长。而在博物馆类图书编写与出版方面,博物馆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既拥有藏品资源与专家队伍的优势,又具有很强的社会公信力与权威性。因此,博物馆只要凝心聚力,大力培养专业研究队伍,深入挖掘馆内各种资源,顺应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一定能够源源不断地出版优秀的博物馆类图书,为我国文化强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游振群. 博物馆图书出版与观众需求[N]. 中国文物报,2010-10-15.
[2]白婧. 行业博物馆图书编辑出版的实践与探讨——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为例[J]. 福建文博,2017(1):90-93.
[3]刘志英. 选对书卖对人[N]. 中国图书商报,2007-12-14.
[4]黄春. 专业水准+文化品位+通俗表达——承载博物馆记忆的大众化图书出版的创新[C]// 博物馆,2013:188.
[5]杜莹. 博物馆图书编辑出版工作的现状和探索[J]. 职业,2007(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