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带一路”为载体为载体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2018-05-23黄勇
黄勇
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郑重指出,“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 “将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合作” “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彩演讲,着眼国际国内发展大局,从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的高度,明确指出中国致力于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加快推动形成全面改革开放新格局;全面阐释“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与世界同行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行动。
我们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涵,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蓄势再发、砥砺前行,积极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形成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新格局,促进更高水平的世界经济再发展。
深刻领会新时代赋予“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刻内涵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出发,着眼人类前途命运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五年来,“一带一路”以“一带一路”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各方期待,开创了中国倡议、世界共赢的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也进入了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断,表明“一带一路”建设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演进和升华,其意义已经超越了地域间的国际合作,成为覆盖全世界的合作框架,是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中国方案,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道路。
“一带一路”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规律的深刻洞察和把握,对世界经济发展周期和增长模式的精准分析和判断;其发展于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锐意求索和进取,对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担当和行动。领会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内涵,应充分认识到,“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指导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坚持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也坚持开放形式创新和开放层次加深;不仅推动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升级,也要实现中国与世界经济有效互动;不仅推进互利共赢优势互补的合作,也推动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一带一路”建设彰显新时代的中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文化多元共生,努力锻造合作共赢的精神纽带,体现了文化层面的担当;助力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让经济全球化的红利在国际范围更加均衡分配,体现了经济层面的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共产党人的胸怀兼济天下,体现了政治层面的担当。
“一带一路”建设是推进全方位外交布局的頂层设计。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主要特征的丝路精神,把中国梦与各国人民发展的梦想结合起来。“一带一路”建设面向所有国家开放,成为凝聚最广泛合作意愿与行动的共同价值观,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在巩固与发达国家经贸关系的基础上,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着普惠平衡、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形成多元化的全球伙伴关系;大力推进经济外交理论创新,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必将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一带一路”建设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载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历史上的兴盛期和开放期往往是重合的”。把“一带一路”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新时期,必将推动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升级;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有利于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通过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产能合作,推动多层次互联互通,有利于实现中国与世界经济有效互动。
“一带一路”建设是全球治理新路径。“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更好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全球发展的联动性、均衡性和包容性,探索了全球治理新模式;提升沿线国家参与全球事务的能力,推动形成各领域协同共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全球治理格局,激发了全球治理新动力;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成为中国改进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理论创新和价值创新,提供了全球治理新理念。“一带一路”建设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将推动全球治理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努力开创新时代对外开放新局面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在国外,但根基在国内。既要脚步向外,促进与各国共同发展,也要眼光向内,重视发挥国内经济的支撑辐射和引领带动作用;既要确立国家总体目标,也要发挥各地方的积极性,上下同欲、和衷共济。
各地方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内生力量,更是新一轮全面改革开放的“主战场”。各地政府应主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坚持内外统筹,由内及外的思路,既要进一步拓展开放的范围和层次,也要进一步拓展开放的思想观念、结构布局、体制机制等,把着力点放在切实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倒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来,立足本地实际,发挥特色优势,积极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和利用“一带一路”建设这一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探索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切实推进地方新一轮全面改革开放。毋庸讳言,过去吸引外资主要靠政策优惠,现在更多是因为投资环境改善。“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要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地方利益固化藩篱,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要注重加强相邻省份、产业关联度高的省份间的协作,带动形成全方位、东中西部联动发展的局面,形成对外合作的集群优势;进一步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合作,扩大总体市场规模,实现各国优势资源更为密切的整合。
切实增强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各地方应结合实际,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注重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和效应,带动相关国家共同发展,促进数字要素资源创新集聚和高效配置;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信息化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切实转变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要注重抢占发展先机,积极推动变革创新。通过积极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本地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去产能两手抓,以双向开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把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推动新发展;重视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走出去的支撑作用,不断深化金融创新,加强跨境金融合作。
切实将国外优质资源要素引进来和地方优势产能走出去并重。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有所同,有所不同”。面向工业化初期的发展中国家,开展优质产能走出去合作,加快石化、钢铁、电力、机械等行业的富余产能化解,以大企业带动中小配套企业,以全产业链方式为产业升级腾挪空间;面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先进技术与核心装备引进来合作,实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促进高水平贸易合作。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合作并举,开辟国际产能合作新阵地。
新时代提出新举措,新举措引领新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站在新时代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起点上,我们要切实增强历史使命,勇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排头兵,坚持开放共赢、勇于变革创新,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