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老师”进入高中语文戏剧课堂
2018-05-23高永东
高永东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是戏剧,古有关汉卿《窦娥冤》,今有曹禺《雷雨》,外有莎翁巨作《哈姆雷特》,可谓古今中外名剧荟萃,历届学子见之每每心驰神往,满怀期待,总觉在此当会遇见别样的风光。而在现实教学中,语文老师要么涛声依舊,与小说、散文教学一样,只注重文本鉴赏;要么标新立异,将相关影视作品逐一放映一遍了事;要么直接充当“戏剧导游”的角色,一节课带学生“游”完一个单元;更有甚者,因不得其门而入或无关高考痛痒,便有意无意忽略不提。这样的课堂要么沉闷如缸,要么喧闹如市,学生对剧中人物丰富的台词、细腻的情感根本无法深入理解,单元教学完毕往往只留下学生满眼的失望与教师满脑的困惑!
笔者认为,剧本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与其他文体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其独特性。小说如文字在走路,散文似文字在散步,诗歌像文字在跳舞,而戏剧则像文字在“比武”,光靠练嘴皮子是无法见真章的,一句话——戏剧鉴赏的独特之处在于“演”。因此,笔者认为戏剧教学必须既立足于文学共性,又彰显其舞台特性,二者结合才能尽显其妙。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依据戏剧的特点,充分挖掘并发挥各种“才艺小老师”的特长,将“读”与“演”结合起来,收获了许多意外的喜悦。下面以《雷雨》一课的教学过程为例略作说明。
课前准备:领取任务
提前一个月布置预习,下发《雷雨》自学展示菜单,让学生协商领取任务,上课前两周上交给教师,教师定稿后粘贴公布。
附:
《雷雨》自学展示菜单
——依教学下任务,分小组定名单
原则:自由组合,小组协调,人人参与,允许客串。
一、主持人(1人)(学生1 )
任务:点击菜单,串联全场
二、介绍分析组“小老师”(7人)
任务一:戏剧常识介绍和检测(学生2 )
任务二:曹禺及其作品简介(学生3 )
任务三:《雷雨》四幕戏的故事梗概及本文相关剧情介绍(学生4 )
任务四:主要人物关系说明(学生5 )
任务五: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安排在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后进行)
周朴园(学生6 )
鲁侍萍(学生7 )
鲁大海(学生8 )
三、角色朗读组“小老师”(6人)
周朴园(学生9 )
鲁侍萍(学生10 )
鲁大海(学生11 )
周 萍(学生12 )
周 冲(学生13 )
仆 人(学生14 )
四、课堂表演组“小老师”(12人)
(以本文第二场戏“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重逢,鲁侍萍与周萍母子相见”片段表演为例)
周朴园(学生15 )
鲁侍萍(学生16 )
鲁大海(学生17 )
周 萍(学生18 )
周 冲(学生19 )
仆 人(学生20 )
摄 像(学生21 )
道 具(学生22 )
声 音(学生23 )
服 装(学生24 )
场 务(学生25 )
(学生26 )
五、表演评鉴组“小老师”(7人)
任务一:点评同学的课堂表演
主评1(学生27 )
主评2(学生28 )
辅评1(学生29 )
辅评2(学生30 )
任务二:评选环节的统计与反馈
“最佳演员”( 学生31 )
“最好读者”( 学生32 )
“最利评客”( 学生33 )
六、质疑拾漏组“小老师”(学生若干≥7)
任务一:人物形象之我见
( 学生34 )
( 学生35 )
( 学生36 )
任务二:好一场“雷雨”
( 学生37 )
( 学生38 )
任务三:舞台说明的说明
(学生39 )
( 学生40 )
任务四:“雷雨”论坛(话题学生自定,人员不限)
设计说明:首先,在使用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全面合理,流程简单明了,方便学生学习和主持人操作;其次,在作用上,把全班同学按教学流程分成五个小组,教学任务细化到个人,直接参与人数至少达到40人,使得“课堂无闲人,人人皆主人”;同时,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小老师”承担,可以让“小老师”各展身手,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并从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最后,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变得空前高涨,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第一课时:剧本解读
环节1——导入新课(PPT播放“雷雨”的画面及声音)
主持人依教学环节设计开场白与串台词,按自学展示程序依次进行。
环节2——介绍与说明
由介绍分析“小老师”介绍戏剧常识、作者、剧情等,并说明人物间的关系(由“自学展示菜单”中的学生2到学生5依次完成,可借助幻灯片展示)
环节3——朗读与分析
先由角色朗读组“小老师”分角色速读课文,后由分析组“小老师”对剧中三个主要人物周朴园、鲁侍萍和鲁大海做性格分析。(由“自学展示菜单”中的学生6到学生14依次完成)
环节4——质疑与拾遗
由质疑拾漏组“小老师”针对上面环节的人物分析提出质疑,此外,对上面环节未涉及到的有关剧本鉴赏的其他方面进行补充。(由“自学展示菜单”中的学生34到学生40依次完成)
设计说明:解读剧本是鉴赏戏剧文学的重要途径,也是舞台表演的前提和基础。读错了、读偏了或读浅了都直接影響表演的品质档次。那么,怎样在一节课中有效地解读剧本呢?课堂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以上环节:“大家搜”让阅读网络化,“大家做”让任务具体化,“大家说”让印象深刻化,“大家上”让分享全班化,你方读罢我登场,实现了课堂学习总动员,剧本解读无死角。不知不觉中,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不知不觉中,人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周朴园,都有一个鲁侍萍,都有一部《雷雨》,为后面的课堂表演搭建了扎实的“舞台”。
第二课时:课堂表演
环节1——现场表演
由表演组“小老师”登台演出。(场务清移桌椅布置舞台,灯光师、音响师、摄影师到位,表演组学生15到学生26共12人上场)
环节2——自评与他评
先让表演小组的“小老师”自评,主要演员谈表演后的感受与对戏剧语言的体会,然后请评鉴组“小老师”( 学生27到学生30)点评。
环节3——评选与总结
1.班级同学评选“最佳演员”“最好读者”和“最利评客”。(表演评鉴组学生31到学生33分三类统计票数,做好下节课反馈工作)
2.教师总结(热情洋溢,肯定为主)
环节4——布置作业
观看电影《雷雨》相关片段,比较揣摩专业演员的表演及其对剧中人物的把握。
设计说明:第一课先解读剧本,第二课再表演剧本。两节课的时间不能少,保证“读”与“演”两个环节饱满;两节课的内容不能换,先“读”再“演”,合乎科学规律。本节课主要是表演。首先,《雷雨》所反映的时代生活离这些学生太遥远,仅凭教师枯燥的讲解,同学机械的讨论,很难使他们理解剧中人物复杂的情感,而戏剧文学的特点是除了可以做文本分析外,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通过表演形式来展现。其次,00后出生的高中生长时间大批量接触影视作品,比初中生在体会成年人情感上更有优势。最后,在各种偶像剧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学生对影视表演有浓厚的兴趣,在“天有巨星,家有明星”的群星璀璨的时代,人人都有“过一把戏瘾”的渴望。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只有将课堂变成舞台,将文字变成生活,才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才能深解戏中味。
戏剧文学,它是文学,可以品读,它又是戏剧,也可以表演。当代的高中生从小参加各种培训与表演,多才多艺,有一定的舞台表演经验。而语文大课堂下的“小老师”的设立又可以让其展示听、说、读、写、演的能力。“但有一技之长,皆可上台为师”,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相信,只要给学生一些时间和一次机会,学生一定会还你一课精彩和一份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