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中如何完善与音乐心理学的融合
2018-05-23霍嘉宁
霍嘉宁
[摘要]音乐教育对人的音乐修为和精神文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音乐心理学是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所诞生的独特方法,因此音乐心理学对于完善音乐教育有着重要意义,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教育相辅相成,对于培养音乐专业学生良好的专业能力与健全人格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主要从现代音乐教育的角度入手,分析并探讨了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揭示了音乐心理学对于促进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方面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帮助音乐专业的学生形成专业认知和良好的音乐思维能力,通过该研究,旨在形成对于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更好的理论指引。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心理学;大学音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06 - 0132- 03
前言
音乐心理学作为音乐教育中重要的学科一直未能受到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视,音乐心理学的缺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音乐教育在价值与未来发展方面存在问题。综合音乐心理学的理论内容和发展状况可以明确其对于音乐的心理功能、音乐作品的形式结构、完善音乐教育的价值以及艺术需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以现代音乐教育观念在现实层面考量音乐心理学教育独特的价值具有良好的作用,因而这也是现代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并加以合理把握的理论,对其进行全面的阐述和系统的分析有助于实现以音乐心理学带动音乐教育发展的良好结果。
一、音乐心理学理论与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音乐心理学理论。音乐心理学是一门研究音乐作品与人类心理的科学。是一门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学习音乐的学问。因此它与音乐教育更加密不可分。同时音乐心理学又是教育心理学的分支,是一种既实际又能充分展示应用的学问,其得益于欧洲心理学研究的辉煌成果并结合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因素而不断获得发展,随着音乐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音乐领域中逐渐出现对于认知、情感对音乐作品及教育的影响性分析,继而体现出了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范畴,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音乐心理学的研究逐渐走上了系统性发展的道路,由最初的实验美学发展而来的艺术心理学成为了现代音乐心理学发展的前身,音乐心理学的确立主要以造型艺术以及特定人群中信息交流形式为研究主体,通过系统性的把握审美主体在艺术审美活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并促进艺术技能训练等完善艺术思考。同时,音乐心理学还针对通过艺术作品来研究艺术家在创作中的情感以及意识倾向,从而实现对特定审美主体的研究和把握。
音乐心理学之所以能作为现代音乐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分支,不仅源于其对音乐领域心理行为的研究,同时还由于其能更加准确的指导音乐创作实践,把握艺术与心理的微妙关系进而体现出审美趋向和艺术风格的发展。
(二)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课程是综合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也是对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美育以及音乐能力锻炼的主要途径。音乐教育对大学艺术课程而言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而言是其基本的艺术审美能力的开发阶段,虽然音乐教育逐渐变得重要并得到广泛重视,但是大学音乐教育教学中还表现出传统的一面,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缺乏课程的设计和对学生综合发展能力的培养,固然音乐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学音乐教育中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方面都比较缺乏,相关的教学项目存在对大学生的核心素养锻炼不足的问题,这与新形势下对于大学音乐教育的实际要求多有不符,应该在现实中加以重视并进行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社会教育模式的进步,现代的大学音乐教育改变了以往对音乐作为纯技能型的学科的固有看法。明确了音乐是节奏的艺术,也是视觉审美与艺术思维的综合,音乐教学作为基础和入门阶段的艺术教学,在其基本目标方面表现为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和音乐思维能力,因而其必须要注意的教学重点便是教学理念和方法。
二、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音乐教育是一项伟大的教育事业,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感官体验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引导他们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艺术化的描述与反思,并学会利用艺术思维来分析世界,听觉是人的认知模式中重要的部分,良好的听觉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形成对于音乐的良好理解。然而目前高等教育体系并未对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的关系做过多的阐述,因而更加有必要明确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音乐心理学支撑起了音乐教育的思想內核。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客体是音乐学科以及作为艺术的音乐学,音乐必不可少的需要人的参与,同时音乐也是作为艺术化的人的感性表征,丰富多彩的世界来源于多彩的音乐的点缀,而乐音与旋律的堆砌都由人的意识进行搭配和调谐,音乐教育发展到现代,已经从机械的音乐观念中实现解脱,强调以人的力量实现音乐的发展,同时音乐也是人的思维的艺术,音乐反映的是作为独立的思维个体的人的内心世界或者感官体会。解读音乐作品的方式已经从曲风、流派的对立融合到了对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照之中,在这一转型之中实现了音乐心理学作为音乐认知主体的作用,音乐心理学中体现的音乐教育或作品的内涵是其真正的价值和表现力所在,其反映的是人与社会不断发展、交融过程中实现的自我超越,音乐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只是在客观的呈现这一过程,因而音乐心理学在现实层面体现出音乐教育的核心内涵,即需要通过音乐教育来实现学生对艺术行为主体的关照和了解,实现艺术源出内心的最终目标。
(二)音乐教育决定着音乐心理学的作用层次。音乐创作呈现的是外在事物特点与个人心灵体验的完美契合,前述已经说过,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呈现出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是与其创作者丰富的人生际遇以及丰富的思想内涵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只有创作者自身的体验还不足以表现出生动和美好的音乐画面,这便体现出了音乐教育的作用,音乐教育是一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同时也是一种启迪思维和灵感的教育,成功的音乐教育必定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内心的追求并拥有强烈的表现感受将其做更好的呈现,音乐作品是音乐教育和音乐心理的直观体现,在解读特定的作品或作者的时候,其所受的音乐教育以及美学心理学认知水平都是重要的研究部分。以著名音乐家、艺术家贝多芬为例,其作品之所以在其本人作古之后多年还具有良好的增值与收藏作用就是因为在其整个艺术生命之中,独特的艺术直觉和审美体验加之其良好的心理认知氛围和超高的音乐表现力形成了良性共存的整体,其音乐作品成为识别其个人乃至现代主义音乐派系的主要标志也多半是由于其独特的艺术定位和音乐嗅觉。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音乐心理学的体现,而脱离了音乐教育的音乐心理也必然体现不出其实际效用,无法更好地表现出音乐作为人文艺术的现实价值。
(三)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决定着个人的社会发展。音乐专业学生在经过音乐教育之后,将在很大程度上形成音乐的专业思维,具备一定的音乐创作能力。但是目前音乐发展的特点是多元化和跨学科,这意味着音乐能力只占到该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部分,正是由于这种多元性造就了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不同,就音乐本专业而言,交响乐、国乐的研究和实践都有很大的差别。而且有一些新兴学科如现代流行音乐等都需要一定的音乐修为作为支撑。因而基础教学环节必须要凸显出遵从人才各自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知识引导和思维的发散,讲求知识的灵活变通而非墨守成规,比如在旋律、音符的教学方面,教科书和教学案例的教学只能起到灵感启发的功能,教师要善于利用案例来拓展案例意外的思维空间,尽量使学生明白其未来的学习中将会面临什么样的音乐类型及曲式,坚守“教”的主体地位,但却不能“独断”,而要善于创新和启发,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掌握基础的音乐知识,同时也对未来的专业方向和职业方向有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
(四)音乐教育下的音乐心理体现。音乐教育是由音乐和教育两个概念组合而成的,音乐是一种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手段,音乐提供了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音乐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音乐心理的养成是与其他的教育心理学涵义不同的。音乐教育下的音乐心理体现出学习对心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和学习音乐是学生接触美学理论和审美方法的主要途径,但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了属于个人所有的学习策略、学习技巧、行为方式和认知方式等不同的层面,这其中很大部分体现的是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应用音乐心理学的方法矫正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不良习惯与行为,积极的引导并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与自然观,根据对音乐教育的要求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在音乐教育进行的过程中会逐渐感受到主体的鲜活,实现活化的审美与理性的艺术呈现。
同时,音乐教育中渗透出音乐心理学的方面较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音乐教育是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形式,通过良好氛围的创建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学习条件与精神归属,进而实现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三、如何强化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一)革新音乐教育方法和理念,重视音乐心理学认知。对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结合的创新既是如今社会科学教育理念的现代化要求,也是对音乐教育和心理学结合分析的一项具体事务。加强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结合的创新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要求相关的理论研究人员结合新时代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结合的发展要点进行针对性的研究,革除传统音乐教育中缺乏心理教育和引导的方面,进而应用新的理念来完成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结合的现实研究和创新。同时,大学教师作为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结合教学的一线人员,要注重在教法上进行创新,改变现在的示范模式变为亲身引导学生实践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结合的模式。
革新教师对于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结合的观念。教师直接面对着学生,其形象和行为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意识,针对目前大学音乐教师在对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结合的看法上表现出的消极和怠惰情绪,应该积极进行教师的培训和辅导,帮助其更好地对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结合在提升学生表现能力和思想意识方面健康发展的潜力这一现实价值进行认知,继而在不断的日常教学中灌输积极观念,使得学生在对音乐教育和音乐心理学的理解和学习上能够出于内心的真实渴望,对于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结合思想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明确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范畴,针对性的加强音乐教育。音乐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大致如下:音乐对心理的刺激及其效果、音乐感、音乐记忆、音乐与感情的关系、音乐与才能的定位于分类、音乐创造及表演的心理过程、音乐对社会心理的影响等。正是由于音乐心理学广泛而细致的研究分类,使得其研究的分工更加专业,不仅包括对音乐本身(如音高、音强等)与感觉的关系的研究,同时也包括由这一感觉或心理联系产生的听觉与行为方面的不同作用。明确音乐心理学不同分类中研究内容的不同有助于针对性的安排音乐教学,比如,音乐心理学中有针对音乐鉴赏、理解、表现并由此进行创造的内容,这要求音乐教育要根据音乐本身及人的生理条件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教育,较为著名的就是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对学生音高、音准、音色以及节奏感、旋律感的教育,形成音乐审美的初级阶段的要求,即达到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和审美情感,而在这方面较为缺乏的人可能是不适合进行音乐学习或深造的。
另外,音乐教育中还应该体现出音乐才能与音乐创造之间的关系,音乐才能部分依赖于天赋,同时还与音乐感情和音乐记忆力、自信力以及音乐智能有关,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后期的心理训练得到完善的,因而这也体现出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之间密切的联系,一个人从音乐专业学生到作曲家、音乐家的发展离不开音乐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心理素质的提升,西方心理学家所着重探索的是:音乐创作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包括情感与理智的关系,作曲家个性、气质、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对创作的影响等等。而这些都与音乐心理的教育密切相关。
(三)加强音乐实践,注重心理感悟。音乐教育很大程度上也是十分注重实践过程的,在音乐教育之中,实践对音乐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音乐的本质是抽象的,观众对音乐的感知建立在听觉器官上。音乐善于利用旋律和节奏的组合,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比如在鉴赏和学习戏剧时,戏剧在艺术表现力方面依靠对人物服装、表情、动作等方面的包装来达到对其艺术表现力的体现,音乐的合理使用丰富了艺术表现力的范畴,并可通过对音乐的差异化应用将戏剧的不同部分进行串联,使得观众对戏剧的欣赏程度提高,进而增加了戏剧的艺术表现力。要增加对音乐的具体体会与领悟,根据音乐的节奏及旋律变化来体现出音乐表现力的变化,比如戏剧《威尼斯商人》中有一幕讲到鲍西娅与尼莉莎也偷偷地化装成律师及书记,跟着去救安東尼奥。在法庭上,鲍西娅聪明地答应夏洛克可以剥取安东尼奥的任何一磅肉,只是,如果流下一滴血的话(合约上只写了一磅肉,却没有答应给夏洛克任何一滴血),就用他的性命及财产来补赎。为了准确地表达出法庭上众人对是否应该按法令处置安东尼奥时的紧张与焦灼,背景音乐使用了一段节奏较快但是曲调沉重的曲子,学生需要通过音乐的变化感受和分析节奏以及创作者内心的情感起伏,为进一步锻炼自己的音乐修养做准备。
四、总结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是一项伟大的教育事业,音乐教育一方面是延续和发展音乐技巧与知识,以便在现实中将人类知识和精神文化财富得以传扬和发展。满足现代社会对物质与精神的实际需求。同时,音乐心理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是一种双边相互作用,它虽主要研究人类音乐心理及音乐创作,学习过程中的灵感或知觉等思维活动的过程与人的心理,进而做好对音乐教育的整体感知,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的明确音乐教育与音乐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以及结合发展的方式.相信这对于完善现代音乐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郝亚南.音乐心理学在课外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J].艺术教育,2017( 25):66 - 67.
[2]余小俊.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反思——由音乐心理学课引发的思索[J].中华少年,2016( 25):201 - 202.
[3j]钱静.音乐教育心理学视野下小学音乐欣赏之方法[J].当代音乐,2016( 11):27 - 28.
[4]宋蓓.科学与艺术的跨界探究——“音乐教育中的心智与脑”国际研讨会引发的思考[J].人民音乐,2014( 12):72 - 74.
[5]高天伟.20世纪上半叶音乐心理学学科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6]马静.音乐教育对当代中学生人格特质影响的调查与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7]张雪梅.育琴育人——音乐教育心理学运用于儿童钢琴教学中的价值初探[J].大舞台,2010(2):127 - 128.
[8]郑茂平.国外音乐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最新趋向及其反思——从传统实验到EEC、ERP、FMRI[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3):81 - 89.
[9]孙晔.论音乐教育与心理——心理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J].艺术研究,2003(2):38 -39.
[10]张瀚文.音乐剧《旋转木马》中主要唱段的音乐戏剧功能[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