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日头条:继BAT之后的“超级玩家”

2018-05-23张维宁李梦军

清华管理评论 2017年6期
关键词:张一鸣头条个性化

张维宁 李梦军

时势造英雄,互联网浪潮造就了腾讯、网易、新浪、搜狐等网媒,而移动互联网的大潮则造就了今日头条这样的新生代。打开今日头条APP,一句“你关心的,才是头条”直击用户的内心,当传统媒体门户网站利用人工编辑为用户推送千篇一律的新闻资讯时,今日头条已经凭借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技术优势深挖用户需求并为其推送个性化的内容,由此实现了“千人千面”的信息分发模式。

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相信:“每次技术的变革,都会带来传播的变革,从而带来内容的变革。”的确,作为内容分发平台的今日头条,正在发挥其核心技术优势,根据用户的需求和信息服务业态的更新而不断地重新连接与组合,通过消除用户在不同平台间的切换成本,使平台处于不断的迭代和发展的状态,颠覆着内容的传播、生产、变现等各个环节。

截至2016年12月,今日头条已经拥有累计月活用户1.75亿,日活用户7800万,单用户日均使用时长76分钟。如今,互联网三巨头的BAT再也不能小觑这个正在向内容生态平台演进的头条模式。在很多观察者看来,今日头条正逐渐成长为继BAT之后的互联网“超级玩家”,它的快速崛起令平台间围绕内容和流量的角逐不断升级。

究竟头条模式有何魔力,使得众多互联网巨头纷纷紧急备战?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逻辑?面对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全面围剿”,今日头条又该保持怎样的警醒,如何应对来自巨头们的挑战?

从技术到管理,并非心血来潮

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1983年出生于福建龙岩,200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曾参与创建酷讯、九九房等多家互联网公司。2012年,张一鸣创办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产品:今日头条),希望通过技术创新改善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回顾2012年前的工作经历,张一鸣坦言,自己实现了从一名技术人员向管理人员的转变,创立今日头条并非心血来潮。大学毕业后的张一鸣曾经详细地分析过网络信息传播的各个环节和角度。他隐约地感觉到信息的组织与分发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毕业后他加入了酷訊,当时只是一名程序员,负责搜索产品工作。2009年10月,张一鸣在海纳亚洲的投资下开始了第一次独立创业,创办了垂直房产搜索引擎“九九房”。在九九房,张一鸣开始涉足移动开发,6个月间推出掌上租房、掌上买房等5款移动应用,在当时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了150万用户,公司也开始进入商业化。

几年的工作经历让张一鸣看到了移动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信息在人与人之间流动的价值。特别是2007年在酷讯创建火车票搜索系统时,他就敏锐地感觉到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和被动性。

当时,有件事让张一鸣感受非常强烈。在酷讯做垂直搜索编程时,张一鸣想订一张回家的火车票,那时候去火车站买票很难,而酷讯已有的搜索是需要用户主动输入信息去搜,实时去看,缺点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网上会有票。他就在中午吃饭时花了一个小时写了一个小程序,把自己的需求用程序固化、存储下来,让网站机器定时自动去帮他搜票,一有搜索结果就用短信通知他。在写完这个程序之后半小时他就收到了短信提示,然后直接去取票了。

这件事让张一鸣发现现行的搜索引擎无法满足他的这一需求,就是当有符合用户需要的信息出现时,应该主动推送给用户,而不是等待用户去实时搜索。之后他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发现信息。

另一方面,从2010年开始智能手机销量大幅上扬,2011年更是出现几何式增长,移动互联网快速崛起。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网民达到5.13亿人,而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快速增长至69.3%,达到了3.6亿人的手机网民规模;当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18 亿,较2010年增长了175%,超过以往历年的总和;当年,纸媒销售量也大幅减少。

随着人们的注意力从电脑屏幕逐步向手持设备迁移,信息的产生、发布、传播、消费也开始经历巨大的变革:人们不再订阅传统的期刊杂志,甚至不再浏览传统的新闻网站;越来越多的人在写博客、刷微博,通过分享、转发、评论、点赞、点踩等行为来表达自己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人们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比在电脑上还多了,很多时候连吃饭都在看手机……

此时,张一鸣深深地感受到一个新时代正在向他走来。他预测,“传播信息的介质发生了重大变化,不远的将来,手机必将会成 为主要的信息传播介质、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入口。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将对信息分发带来非常大的改变。”

为了抓住这次改变的机会,张一鸣离开九九房之后,于2012年3月创立了北京字节跳动科技公司,同年8月推出今日头条客户端。他试图构造一个主动分发信息的系统,通过海量信息采集、深度数据挖掘和用户行为分析,为用户智能推荐个性化信息,从而开创一种全新的新闻阅读模式。

目前,今日头条已完成四轮融资:2012年7月获得SIG海纳亚洲等数百万美元A轮投资,2013年9月获得DST等数千万美元B轮投资,2014年6月获得红杉资本和新浪微博的1亿美元C轮融资。2016年年底拿到红杉资本、建银国际等机构接近10亿美元的D轮融资,现估值已经超过110亿美元。

切入新闻资讯行业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传统纸媒是大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纸媒既是内容的创作者,也是信息分发的渠道商。PC时代,门户网站逐渐发展为信息分发的重要渠道,内容生产与传播渠道逐渐分离。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终端设备的更新换代,新闻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改变和创新。这种变化,最初是以一种抢占新的技术前沿的姿态出现的,但是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逐渐演变为争夺注意力的新战场。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成为最先获取新闻爆料的渠道,也是新闻传播最快的地方。之后随着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的全面融合,移动新闻资讯类客户端逐渐成为内容分发的重要渠道。

此时,资讯客户端市场的参与主体主要有三个类型,首先是传统综合新闻媒体集团,例如人民日报、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等,它们依托自身的信息资源,通过编辑、筛选、加工形成移动应用的主要内容。二是网络媒体及门户网站推出的APP,当时搜狐资讯客户端、网易资讯客户端都已经有了5000万左右的安装量。它们的特点是新闻种类多、信息量大,内容更贴近网民的偏好。拥有技术先进、运营经验丰富、用户体验完善的优势。第三则是新生互联网公司推出的新闻聚合平台,如鲜果APP、ZAKER等。这类应用灵活度高、信息整合能力强,通过整合内容资源或利用其他网站的公开接口调用这些网站的新闻内容进行编排提供给用户。今日头条即属于第三种类型。

所有的资讯客户端面临着盈利模式尚未明确,变现能力很差的问题。同时,在投入大量资源赢得用户之后,同质化严重的客户端如何保持用户粘性,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日头条相对于传统媒体及已有众多用户的老牌门户网站来说一无内容上的优势,二无用户优势,张一鸣只是一个技术出身的互联网人,他如何能够带领今日头条在这片红海中脱颖而出呢?

战略定位:个性化信息推荐引擎

作为一名“重度信息需求者”,张一鸣注意到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它能传播各种各样的信息,不仅是文字、图片,还包括视频;其次,它是双向传播的,不仅信息能单向传播,读者也能把自己的评论、兴趣爱好、思想返回到创作者那端,读者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等是随身携带的,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够实现信息共享。这就让个性化成为了需求,张一鸣坚信用户的需求应该是个性化的。

在他看来,传统的资讯客户端所提供的内容在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方面存在明显的空白,此时的搜狐、腾讯等传统门户资讯客户端,还在给手机用户推送千篇一律的新闻热点,其最大的局限在于“让人找信息”而不是“让信息找人”。“比如你投资某家小公司,你关注的这家公司信息在传统的资讯客户端上会有吗?从边际角度上看,他们无法做到完全细分。你只能看它提供给你的。”

张一鸣坚信在“今日头条”出现之前,人们的认知水平基本上是被媒体编辑或周围的人(包括嘈杂的微信朋友圈、夸夸其谈的出租司机,或是广场上的收音机)所界定的。他由此判断。

“信息爆炸时代,传统的人工编辑已经无法可靠地筛选出热门高质量的新闻资讯,而且你想看的资讯和我想看的肯定也不同。未来在智能手机上,信息的获取方式将不再是传统的媒体渠道采用的人工编辑模式,而是更加智能和个性的自动化推荐模式。”

张一鸣决定要通过个性化信息推荐引擎的方式解决信息分发效率的问题,这也是今日头条最基础的战略定位。在他的设想中,这款“个性化信息推荐引擎”首先会采集海量的信息,然后通过数据挖掘,智能分析出每时每刻最热门最值得用户关注的资讯;其次,推荐引擎会根据用户的浏览、收藏、转发、评论等行为不断地进行分析,再结合其阅读习惯、阅读时间、阅读位置等多个维度,建立起个人用户模型,最后根据用户的兴趣标签,智能地为用户推荐越来越精准的个性化信息。这样每个用户在打开今日头条时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界面,今日头条为其量身定制专属推荐信息,实现个性化新闻阅读。

张一鸣认为,今日头条与传统的资讯客户端有着本质的区别,其独特的战略定位是今日头条最大的优势。

“我们不是做新闻,我们是做信息的获取,做法思路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现在完全是从满足用户需求的角度,而不是取决于主编的才华。从主编站到用户的角度,覆盖面更全了,可以说是重新发明了资讯客户端。”

在此战略定位的指导下,张一鸣带领创业团队于2012年8月研发并上线了今日头条个性化推荐的第一版代码。其创业团队中,70%左右的员工都是技术人员,信息的展现完全由机器控制。

事实证明,用个性化的方式来推荐信息是可行的,今日头条一上线就在用户满意度方面超过了传统资讯客户端。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手机资讯客户端用户满意度方面,今日头条以9.22分高居第一位,百度新闻排名第二,其次是搜狐、网易、新浪 和腾讯。这甚至让“围繞个性化来推进资讯客户端”,成了资讯客户端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商业模式:智能分发平台

重构业务模式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张一鸣发现媒体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内容市场需求空前旺盛。技术的革新,刺激了内容的生产和消费,用户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内容。传统内容产业从业者认为用户最需要的是优质内容,强调“内容为王”,而没有深入反思、拷问内容匮乏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其次,创作与分发分离。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一个非常不愿意接受的现实是,原来建立在“二次销售”模式上的盈利模式被打破了。在这个模式中,新闻采编、印刷、发行、广告是环环相扣的完整工业化流水线,传统媒体既做内容,也做渠道,是一个高度自治的完整产业链。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原有的渠道优势不再,信息分发渠道已经被手机所取代。这个变化就是 “内容制作与内容分发的分离”。媒体专注于内容创作,将分发交给几个主要平台去做,已经是大势所趋。

最后,信息过滤的权力让度。传统媒体行业普遍认为,在数字化转型时代,媒体的核心竞争优势是优质内容的生产能力,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资深编辑的筛选,让用户在信息爆炸时代获得真正需要的内容。然而今天,信息空前的膨胀,张一鸣认为,人们无法仅仅依赖编辑完成信息过滤,传统媒体信息过滤的权力,很大程度上已经被社交关系和算法技术所替代。纸媒时代是编辑分发,微信微博时代是粉丝分发,而如今内容分发更应该进入大数据分发时代。

通过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市场环境变化的分析,张一鸣看透了其中的本质,他认为,在数字时代内容消费的真正痛点不是内容本身,而是“分发效率”,如何提高内容分发效率,实现内容和人的高效精准连接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这需要改变内容生产传播的思维方式,其主导价值观应该是去中心化、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从编辑思维向自我选择的价值观过渡。

所有的资讯客户端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盈利模式尚未明确,变现能力很差。相对于传统媒体及老牌门户网站,今日头条一无内容上的优势,二无用户优势,如何在这片红海中脱颖而出呢?

于是,他重新定义了用户需求和内容价值,果断地将内容生产、内容分发和营收变现三个环节彻底分开,让生产者在竞争中调整内容去匹配用户喜好,这样每一环节做的事情变少而更专业。

其具体做法是,自己不进行内容生产,而是积极整合技术优势,为内容提供稳定、高效的“出路”,即依托数据挖掘和个性化算法搭建起一个内容聚合与推荐平台,以用户需求和偏好为导向,通过为已有的资讯内容进行精准推送、个性化传播,实现利润转化。2014年6月,张一鸣对外宣布今日头条已经找到了变现模式,同时推出了媒体平台——“头条号”,开始把产业链延伸至内容生产环节。由此,从内容生产到内容分发,再到营收变现,今日头条构建了一个基于“机器学习、大数据挖掘,构建精准、高效的内容分发模式”为核心的独立、新型的内容生态体系。

运营模式:个性化推荐系统

今日头条是一款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运转的核心是一套由代码搭建而成的算法,这也是与传统媒体最本质的区别。今日头条搭建的算法模型会记录用户在今日头条上的每一次行为,基于此计算出用户的喜好,推送他最有可能感兴趣的内容。那么今日头条是怎么做到为每一个用户按兴趣精准推荐新闻的呢?其产品逻辑如下:

在挖掘用户需求方面,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精确地预测用户的行为。今日头条运用算法、数据挖掘以及机器学习等技术,在用户通过社交账号登陆时,对用户数据进行动态挖掘和了解,勾画出用户兴趣图谱,根据用户画像来推荐感兴趣的文章。在用户使用过程中,算法会根据用户的点击、搜索、订阅等行为优化用户画像。目前,今日头条大概拥有220万个兴趣标签,每隔5秒钟后台系统就会自动进行调整并进行推送。如果用户不登陆,头条会推荐一些大众化的内容,再根据用户点击来确定用户画像。

在内容的获得和选择方面,今日头条利用技术聚合全网内容资讯,并对所有的内容进行特征分析和关键词标引,文章经过审核和消重后,会分批次推荐给用户。针对一部分的推荐,比如运营的人觉得挺好,但是推荐效果不好的东西会及时做出分析,通过这样的方法反复去改进算法。

在内容分发方面,今日头条提出“你关心的,才是头条”的口号。其终极目标,就是把内容和用户的个体需求高度匹配,通过推送,实现人与内容的精准传播和高效分发。这也是今日头条最核心的优势。

其分发算法的基本逻辑,是基于内容推荐和协同过滤这两个思路。传统的推荐引擎主要是基于内容的相关性作推荐,而今日头条可以做到协同推荐,即利用用户之间以及用户自身产生关联的一切信息线索,如社交、地理位置、场景、职业等,对用户彼此之间进行的关联性推荐。

具体操作办法是,今日头条会提前预估一些问题,例如,用户在这次刷新中,预期他会停留多少秒,他会点击什么,他会有产生几次分享,他会产生几次不喜欢行为。每次从内容里选出最适合用户的大约15条内容推送给他(剔除他已经看过的内容),然后根据用户的反馈信息决定下一批推荐,反馈信息包括点击率、收藏数、评论数、转发数、读完率,页面停留时间等,其中,点击率占的权重最高。最后把用户反馈的数据收集回来,再去优化算法推荐,通过这种反复推敲算法提高推荐的精准度。

据了解,今日头条共有4万台服务器进行运算,来保证以秒级速度收集信息,对用户特征作出反应并推送信息。头条每天处理的数据量已经超过7.8 PB,每天200亿条训练样本,每天用户请求60亿。其背后有三大核心AI技术支撑:用户画像、自然语言理解和协同过滤技术。

通过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市场环境变化的分析,张一鸣看透了其中的本质,他认为,在数字时代内容消费的真正痛点不是内容本身,而是“分发效率”,如何提高内容分发效率,实现内容和人的高效精准连接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这需要改变内容生产传播的思维方式,其主导价值觀应该是去中心化、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从编辑思维向自我选择的价值观过渡。

2016年,今日头条成立了专注于人工智能的头条实验室,并聘用前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维英博士为今日头条副总裁兼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强化了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拓展。对于今日头条来说,人工智能最终是要落到应用层面,其终极目标是为了让信息在碎片化的场景中实现最高效的流动。

今日头条作为内容的创作以及分发平台,目前其人工智能算法主要应用以下4个环节:创作、分发、讨论,和读者不会直接看到的低劣内容的筛选过滤。今日头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与尝试,让我们不难发现,人工智能实际上早已经嵌入了头条的产品基因。

盈利模式:广告的精准化营销体系

盈利模式是商业模式的本质,如何实现商业利益的转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今日头条是进行商业化较快、赢得收入较快的互联网企业之一。早在2014年,张一鸣就曾表示,“今日头条并未实现盈利,但已经找到了较为清晰的商业变现模式,即信息流广告”。

今日头条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广告主的青睐,不仅是因为其拥有的海量用户和活跃度,更重要的是其对广告盈利模式的颠覆性思考以及广告的精准化营销策略。其颠覆性思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广告信息化。以前互联网广告都是以干扰用户阅读为手段达到广告效果,比如正文上飘着对联、Banner或者Demo,但今日头条将这种模式进行了彻底颠覆,它希望广告本身应该具有可阅读性,将广告变成信息,通过设置更好的机制,让广告与用户的兴趣、爱好、需求相结合,实现商业变现与用户体验两者的平衡,才是其最终目标。今日头条上的每一条广告都不是强制观看,都应该是用户主动获取的有效内容。

第二、广告分发自动化。今日头条认为未来广告势必是走向个性化的,广告分发会更灵活,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广告。据了解,今日头条现在可以根据大数据给同一个广告做几十版素材,真正做到不同的人给不同的需求。系统还会根据用户阅读记录、点赞、收藏行为形成兴趣标签,继而推荐相关的广告信息。比如说一个人喜欢滑雪,就为他推送新的雪具或者促销活动,在推送内容方面有很大的可探索空间。

第三、广告信息视频化。随着4G和WiFi技术的普及,未来视频广告会顺势成为新主流。在今日头条平台上,用户观看短视频量呈现非常快速的增长,不到1年时间就赶超了图文流量。

基于以上三点思考,今日头条不断地优化广告运营效果,帮助广告主借助智能分发实现精准化营销。并因此构建了“数·聚·化”广告营销体系,试图通过技术优势,革新广告主投放的全程。“数·聚·化”营销体系涵括三个阶段,包括目标受众、投放形式、投放效果,通过对每个阶段的精细分析,满足广告主投放全程的各阶段需求。

今日头条营销总经理曾总结道:“找到对的人,说出对的话,得到对的结果,是营销一直在努力追寻的,技术的出现不是要颠覆或改变广告要做的这3个阶段,而是要进行革新和升级。我们希望这3个点能创造新的变革,让广告主通过这3个点得到更有效、更高效的体验。” 目前今日头条为了不影响用户体验,推送的广告数量上限是每天4条。

战略升级:基于内容分发的横向扩张

今日头条基于个性化信息推荐的高效的内容分发模式,获得了庞大用户群,迅速超越网易、搜狐、新浪,成长为国内仅次于腾讯的第二大内容分发渠道商。2014年C轮融资后,张一鸣开始着手建立自身的内容体系进行横向扩张。按照张一鸣的构想,今日头条就是一个推荐引擎,他希望自己的产品能覆盖更多维度的信息,而不仅仅是狭义上的新闻。

2014年今日头条推出头条号,之后迅速切入问答、音乐、短视频等领域,试图借此形成一个稳固的内容生态社群。

打造内容生态平台——头条号

2014年9月,“今日头条”推出了开放的内容创作与分发平台——“头条号”,致力于帮助内容生产者在移动互联网上高效率地获得更多的曝光和关注,同时实现内容变现和商业收益。在今日头条平台上申请应用账号后即可发布文字、图片、视频、投票等各类内容,并由机器引擎将内容智能地分发给今日头条的精准读者。

2016年9月,张一鸣晒出了头条号成立两周年的成绩单:“30万个账号月分账3000万元,每个月有超过50000个头条号获得收入。有1020个创作者,每月在头条号上获得超过10000元。平台的账号数量已超过30万个,其中自媒体账号数量23万,其他类别数量为7万。由此,今日头条迅速地增加了内容端的话语权。面对近10倍的增速,张一鸣自豪地说,头条号是目前对内容创作者投入最多的平台,没有之一。

作为内容分发渠道的今日头条,其上游就是众多的内容生产者。怎样吸引好的内容提供者,并且使其顺利创业以及商业化都是生态运营者要考虑的问题。毕竟,有好的内容,用户才会黏在分发渠道上,从而才能保证头条生态的繁荣。为此,今日头条推出了一系列措施辅助头条号平台发展壮大。

2015年,今日頭条推出原创功能、“千人万元”补贴计划以及头条号创作空间;2016年又推出内容领域的创投基金和孵化器服务,一方面对小型创作媒体团队提供孵化服务,另一方面引入创投基金保证优秀团队的快速发展。同时,今日头条的大数据分发系统又能保证将创作者的内容及时推送到用户面前。这一点,对于许多正在投身自媒体市场的内容创作者而言,有着微博、微信所不具备的吸引力。

我们可以看到,微博、微信中的自媒体平台已经形成以大V、IP为核心驱动的趋势,新人往往玩不转,而在今日头条的平台上,借助个性化推荐优势,已经形成了以内容为核心的分发方式,从而有效地建立了用户和信息之间的连接。与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模式相比,头条号的优势在于能迅速将优质内容准确推送给目标用户,实现实时推送、流量递增和阅读效率的提高。

通过搭建“头条号”,今日头条一方面以巨大的流量和相对科学的推荐机制,帮助内容生产者找到用户,实现内容的有效分发;另一方面也依托海量的内容源,使用户得到需要的内容,为媒体带来新的价值;通过广告运营系统,在分发内容的同时,也实现了广告的精准匹配与分发,从而实现了内容的商业变现。由此,头条号平台形成了一个由用户、内容生产者、广告商、投资者组成的多主体互利共赢、稳定且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生态体系。

布局短视频领域

2016 年9 月,张一鸣在今日头条创作者大会上宣布入局短视频分发,并将拿出10亿元补贴短视频创作者,此举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短视频发展前景和今日头条的战略布局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的热议。

回顾整个互联网内容行业的进阶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过去20年,从文字、图片到视频,互联网内容在不断地更新迭代。视频行业的竞争也从PC端延伸到移动端、从长视频转战到短视频,有效地填补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

从2011年开始,短视频APP数量逐年增加,短视频及直播行业迅速爆发,已成为新时代互联网社交平台和入口之一。与此同时,微博、腾讯、阿里等互联网企业以及主流资讯平台也都纷纷进军短视频,内容分发平台的竞争已经从图文竞争过渡到了短视频竞争。

張一鸣认为,“文字之后,短视频成为内容创业的下一个风口”。在他看来,短视频是一个前景光明的领域,做短视频是一件方向正确的事,值得所有内容创作者在此施展抱负。从这个角度讲,扶持创作者、促使行业生态繁荣,不仅是一种策略,还是一种责任。他对短视频创业作出了三个判断:一、短视频门槛低,需求旺盛,创作甚至创业都大有可为;二、相比图文内容,视频内容是一个更完整的信息包,能够将创作者希望传达的信息更立体、更直观地传达给受众,更利于打造IP;三、未来12个月,今日头条将拿出至少10亿元人民币,分给头条号上的短视频创作者。目前,短视频成为今日头条最大的内容体裁、重要的增长源。据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头条视频的日均播放量是1.8亿,2016年12.69亿,同比增长605%。

信息爆炸时代,传统的人工编辑已经无法可靠地筛选出热门高质量的新闻资讯,而且每个人想要的也会不同。今日头条不做内容生产,而是积极整合技术优势,为内容提供稳定、高效的“出路”,依托数据挖掘和个性化算法,搭建起一个内容聚合与推荐平台。

在布局上,音乐短视频是今日头条的主要对象。2016年4月份,今日头条宣布发起选秀活动《中国新唱将》,希望利用大数据发掘新人和推广优质原创音乐视频。未来的期望是以短视频为介质建立音乐人社区,并成为一个共享音乐人受众群体、作品反馈的数据平台。

2017年1月,今日头条中国新唱将官方微博宣布,第一批认证的8组独立音乐人正式入驻今日头条。2017年2月,今日头条宣布全资收购美国短视频应用Flipagram。Flipagram是一款移动短视频创作APP,软件用户可以把手机图片配上特效、音乐以及字幕直接分享到社区。说唱歌手Pitbull、小甜甜布莱妮等人都曾在Flipagram上发布专辑和视频。举办赛事、收购和招募音乐人,今日头条面向音乐圈试图形成正向闭环,音乐短视频成为其中的重要突破口。

其次,即将开幕的中超联赛是今日头条面向短视频布局的最新目标。2017年3月,今日头条确定与体奥动力达成合作,获得中超联赛的短视频分发版权。今日头条认为,

“短视频是移动端内容行业的风口,也是今日头条这两年最着重布局的方向,而体育比赛天生适合短视频这种承载形式。体育视频的特点是,竞技性更强,观赏性更高,内容来源门槛更高。与此同时,短视频的特点是用户可以重复消费,体育短视频非常适合新一代体育资讯用户更加碎片化、个性化的诉求。我们认为,未来几年体育赛事在移动端短视频赛道还有很多潜力。”

全球化战略

全球化是今日头条2017年的核心战略之一。张一鸣曾在2016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分析了中国企业应该出海的深层次原因:

“从国内来看,流量红利已经耗尽,新的用户增长,必须在全球视野内挖掘;从全球来看,移动互联网让整个全球化的进程,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度;信息流、物流、人流、资金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的频率越来越低,配置的成本也越来越低。而且,中国的互联网人口,只占全球互联网人口的五分之一,如果不在全球配置资源,追求规模化效应的产品,五分之一无法跟五分之四竞争,所以出海是必然的。”

事实上,从2017年以来,张一鸣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安排在国外。今日头条也已经进入了北美、巴西、印度、印尼、日本等地。在北美,今日头条全资收购美国短视频应用Flipagram;在印度,投资了印度当地最大资讯应用Dailyhunt;在印度尼西亚,控股了新闻阅读平台BABE;在巴西和日本,则采取自营模式推广。

今日头条,明日挑战

今日头条基于个性化推荐引擎技术成为高效的内容分发渠道,利用自己庞大的装机量和高活跃度占据了新闻资讯阅读的入口。之后又通过搭建“头条号”,吸引媒体、自媒体以及政府机构入驻,拓展内容渠道,增加了用户黏性。如今又参与到了炙手可热的短视频领域与互联网巨头展开了正面交锋。今日头条以其个性化推荐引擎为核心把内容的生产、分发、变现三个环节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了一个稳固的内容生态系统。

但是,个性化推荐如今已不再是一个独门秘诀,一点资讯、ZAKER、澎湃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凤凰新闻、百度新闻、新浪新闻等,也都意识到为用户量身定做新闻、个性化新闻是未来新闻的发展方向,并开始与今日头条抢夺资源客户与广告商。

在今日头条刚刚涉足的短视频领域,各大互联网巨头、视频网站、音频网站也在做视频、音频的个性化推荐。今日头条未来要拓展的体育、音乐、社交等各个领域都将直面互联网巨头的“全面围剿”。在业务层面的竞争背后,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投入以及对人才的争夺与日俱增,未来今日头条能否持续保持其技术上的竞争优势,如何持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利用平台优势,提高传播内容的质量,塑造更好的品牌形象,是今日头条面临的最大挑战。

猜你喜欢

张一鸣头条个性化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张一鸣的9条经验
张一鸣的星辰大海
张一鸣要做“来劲儿”的事
同桌宝贝
张一鸣:低调做“头条”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
呼唤雕塑家创作的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