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杏
2018-05-23宋以柱
宋以柱
村子周围有几座山,半圆状相连。
向西过了沂河,虎山和凤凰山之间有条沟,叫柴干沟,顺沟而上四五里,有一个村落,十几户人家,叫柴干村,很別扭的名字。但是我们都愿意来。为什么?有杏树。
五月红六月黄,说的是摘杏的月份。五月红,红透在五月中旬,个头中等,满树挨挨挤挤,红着脸,像唧唧喳喳的孩子。六月麦黄,正在忙麦收的时候,黄透的是麦黄杏,很软,个大,一捏一包水。杏子熟的那段时间,搅得我们上树爬墙。
偷杏总得有个好理由,几个小伙子,突然出现在大忙季节的山路上,大摇大摆的,一看就知道是奔杏去的,人家早早就把狗牵到杏树底下了。
逮蝎子是我们最好的理由,过了初夏,到了杏熟的时候,我们的活动就频繁多了。大人不拦,我们也不嫌累。几座山转下来,到了中午,每个人的瓶子里总有几十只大蝎子。那时,带的煎饼当零嘴吃了,又累又饿,更渴得难耐。我们的落脚点总在柴干村东面的凤凰山半腰,每人找一块大石头坐下来,眼巴巴地看着山下房前屋后一团一团的红黄,不住地咽唾沫,不住地看带头出来的三哥。
三哥大我们很多,十七八岁,个头高,大手大脚,粗壮。他看着山下,很果断地一挥手,下去。
挨近村子,我们不敢进院子,不敢大声说话,只敢打手势。杏树多了去了,院子外面一棵挨一棵全是杏树。各自找一棵中意的,鞋脱了,装蝎子的瓶子放进鞋里。三哥三下两下爬上一棵,扔下几个杏核。我们就像猴一样爬上树,撅着屁股往上爬。一个不会爬树的,放哨,蹲在院墙跟前看着,有人出来就喊。先吃,吃饱肚子的过程很快,再把上衣兜裤兜也装满了。树下铺一层杏核。下树的时候有些困难,怕挤了兜里的杏子。正撅起腚来,寻思着怎么下树的时候,下面一声脆喊射上来。
是一个姑娘,白,手白,脸白;俊,脸俊,身子也俊。
三哥说下。下到一半,又都上去了。每棵树根周围铺满了荆棘,恰好铺到我们跳不到的地方。
“把荆棘拿开。”三哥朝下喊。
想都别想。小姑娘看也不看,抱着胳膊蹲树荫去了。三哥摘一个杏,不吃,左看看,右看看,嗖地扔到地上。三哥又扔。一个、一个,熟透的杏子扔到地上就瘪了。那个姑娘瞪着三哥,干生气,没办法,又心疼杏子,就拿袖子抹眼泪。
“妮啊,和谁吵吵。”出来一个老奶奶,颤颤巍巍的,瘪着嘴。
“吃几个杏,你看看你,他们家没有。”老奶奶怪那姑娘,又使劲仰起头对着我们,“都下来,都下来。”边用手中的木棍挑开荆棘。
那姑娘一转身走了,气鼓鼓地。
不会爬树的就是我。院子里出来人我根本不知道,正看着三哥他们使劲咽唾沫呢。那妮子闪出来,一把就把我摁住了,扬着手,冲我瞪眼,不让我说话。我就呆了。她太俊了,再说手掌上有老茧,那滋味我知道。
三哥站在树下愣了一会儿说:“把蝎子给人家留下。”我们不愿意。三哥留下自己的瓶子,扭头上山。“你去问问宋丽华她叫什么名。”爬到山顶,坐到一块石头上,三哥小声和我说。宋丽华和我一个班,读二年级,就是这个村的。我瞪着眼看了他好几秒钟。
三哥当兵回来时,变得腼腆了很多,不再那么咋咋呼呼的。
三哥把三嫂娶进门的时候,我一眼就认出来了,就是那个叫刘英的又白又俊的妮子。我们只有傻笑的份儿了。那天晚上,我们听见三哥对妮子说:“要不是你一封信接一封信的,我还不想复员呢。”妮子说:“你是想吃杏吧。”
“三嫂,我们也想吃杏!”我们一起喊。屋里一声脆喊射出来:“滚!”
这时候,那位老奶奶已经去世了。
(选自《河南日报》2016年6月8日,有删改)
1.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开篇采用“繁笔”交代“我们都愿意来”柴干村的原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给人以自然淳朴之感。
B.偷杏之前要做充分的准备,要“智取”,“我们”以逮蝎子为名,起到了掩人耳目,迷惑村民,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C.看杏子的姑娘与老奶奶对待偷杏子的“我们”不同的态度,既突出了看杏子姑娘的倔强,又写出了老奶奶的善良。
D.后来“三哥”娶了看杏子的刘英,这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之前“三哥”让“我”打听刘英的姓名,即埋下了伏笔。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
3.结合文本,请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