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甘宁边区税收宣传“三板斧”

2018-05-23蔡鹏飞

税收征纳 2018年5期
关键词:公粮三板斧边区

蔡鹏飞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税收工作的各个时期,十分重视宣传税法,争取老百姓对税收工作的支持。在不断的革命实践中,税务工作者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税收宣传模式,对现在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方式一:以情动人

在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很多流传很广的艺术形式:信天游雄厚、悠长、婉转、哀怨,表达着陕北人民的爱恨情仇;陕北秧歌以其恢弘的气势和生动、活泼、俏皮的韵味,表达着陕北人民的喜悦和企盼;陕北快板则以其协调的韵律、张驰有度的节奏和轻松快活的内容赢得了陕北百姓的心;还有二弦、安塞腰鼓……都深受陕北人民的喜爱。在税收宣传工作中,税务工作者特别重视将税收内容和这些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税收文艺”,讲述贴近老百姓的“税收故事”,带动人们的纳税热情。

1937年,三边税务局成立后,下属的盐池县税务局主要负责征收皮毛税、盐税、甘草税和牲畜交易税。盐池的牲畜交易十分活跃,每年七八月都要举行盛大的牲畜交流会,陕西、内蒙、甘肃、宁夏地区的蒙、汉、回民等远近商客都赶到这儿买卖牲口。这段时间,税务局除了在市场上放一张桌子开票收税外,更利用文艺表演来宣传税则,他们在最热闹的地方搭起了戏棚,开始演出。演出的节目有秦腔、眉户、碗碗腔、陕北民歌,还有蒙古舞蹈,让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爱。有时候,也不局限于形式,只要台下商人们喜欢,他们会及时把想说的税收内容传递给大家。

这种方式大受人们欢迎。商人们除却买卖挣钱外,还能免费看文艺表演,多高兴,对税收的抗拒心理自然而言地减淡了许多,往往每一个节目结束,就有一群群的商人呼喊着回应纳税号召:“要上税,说得对,所有商民都干脆!”

边区税务总局成立后,举行的税法宣传活动场面更大、内容更丰富,参加的人员更多,但方式仍然是借助陕北人民的传统佳节进行“税收文艺汇演”。

比如正月扭秧歌,税务局就请鲁艺秧歌队帮助他们宣传。秧歌队员每人手上拿着宣传的标语,敲锣打鼓,一边扭秧歌一边宣传税法。他们走过之处,引来一群又一群的老百姓围观。一时之间,延安城里挤挤挨挨,人潮涌动,老百姓拍手呐喊,高声叫好到处都是欢声笑语,锣鼓喧天。

秧歌队唱歌:“正月里来是新春,赶着猪羊出了门,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咱英勇的八呀路军!”

歌声刚刚落下,领头的伞头便喊:“这猪羊哪里来的?”

秧歌队员齐声回答:“我们捐税得来的!”

伞头喊:“纳粮缴税做甚呀?”

秧歌队员喊:“支援八路打日寇!”

伞头喊:“捐粮捐钱理应当,抗日卫国保家乡!”

之后,秧歌队又“咚咚锵锵”地敲打一通,朝前方走去。

税收内容和当地文艺形式的水乳交融,得到了老百姓的极大欢迎。这种税收宣传方式深入人心,对赋税的顺利征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方式二:以理服人

用文艺表演之类的税收宣传方式固然可以鼓励人、引导人,但在物质资料紧张、甚至威胁到人们生活等情况下,征税时就特别需要讲出道理,让人心服口服。

革命初期,共产党人率领人民抗捐抗税,红色根据地建立之后一度采取了无税措施。取得了较为稳固的局部政权以后,需要稳定的财力作支持,通过税收集聚财力,维持政权的正常运转和军队的后勤保障,成为共产党人的必然选择。但是,从老百姓到党的一些干部,一时难以完全接受,安塞县委组织部部长郝玉堂就曾经代表基层干部、群众写信给财政厅:“过去我们杀收税的,今天为什么又要收税?”

时任陕甘宁边区税务总局局长的南汉宸,给安塞县党委回复了一封公开信,详细阐述了共产党的税收和以往一切剥削阶级税收本质的区别,以及征税的目的。信上说:“过去剥削阶级征税是为了自己享受,今天,人民政府征税是为了抗日,是为了千千万万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生活。现在正处于抗战的关键时刻,大量的税收直接用于了战争,一小部分供应了政府、学校等后方机关办公之用。还有一部分用于了延安的基础建设,修了公路、水利和中央及政府的办公设施,建了医院、学校、公共文化场所、抚恤、救济、民政等机关以及发展了工业和商业之用……这些建设,没有税收是实现不了的,人民军队没有税收的供养也是无法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边区政府的税收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这封公开信发表在《解放日报》上,作用很大。郝玉堂说:“我过去只知道税收害人,哪里知道这里头还有这么深刻的道理。共产党的税收和过去军阀的税收就是不一样,我已经感受到了,最近,政府下发的衬衣,没有钱行吗?我的小儿子也进了学校念书,没有钱,能有学校吗?我过去怎么就不懂这个道理呢?我真糊涂。”不久以后,他和安塞县税务局局长李海棠联合组织了安塞腰鼓宣传队,在延安进行税收文艺宣传,吸引了大量眼球。

1941年,国民党政府断绝了边区经费,阻止外援,日本侵略……黑云压城城欲摧,经济形势愈来愈严峻。为了解决公帑开支问题,南汉宸组织了几百人的征粮工作团,下乡征收公粮,但效果不佳,民怨沸腾。《解放日报》派记者莫艾去财政厅采访,南汉宸对莫艾说,你的文章要告诉百姓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以前我们党搞轻税薄赋的税收政策是为了发展边区经济,如今,政治、军事形势发生了变化,国民党政府断绝经费,阻止外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们,这是我们的敌人,为了打败日本鬼子,我们的军队必须填饱肚子。因此,老百姓有义务把余粮拿出来支持抗战。

为此,南汉宸还破例给莫艾配了一匹马。当时,马匹特别珍贵,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边区财政厅总共只有3匹马。

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莫艾写出多篇关于征粮征税的调研文章,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结论是:1941年延安县公粮任务比往年增加了一倍,农民的负担比以前是加重了,但对农民生活的影响不是很严重。农民在公粮征收以后还有剩余粮,不但可以维持生活,还存有使农村经济向上发展的力量。莫艾的文章有理有据,证据确凿,再加上别的文章配合,很好地说明了积极缴纳余粮和支援抗日前线的重大联系,在老百姓当中产生了巨大反响,人们的抵触心理大大减轻,积极支持征粮工作,主动缴纳公粮蔚然成风。

方式三:树立典型

粮赋较重引发民怨,通过“以理服人”的税收宣传方式解决后,税务部门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调动起边区人民劳动、生产、缴纳公粮的积极性,使整个边区形成一种昂扬的、积极向上的生产、纳税氛围?现实给了他们答案。

陕北横山县农民吴满有1928年携家眷逃荒来到延安城南柳林镇的吴家枣园,租地耕种,打柴佣工,勉强维持生存。1935年,陕北红军领导土地革命,吴满有分得一架荒山,大约60垧。他带领孩子勤奋耕种,开荒种地越来越多,劳动积累也越来越多,全家人有吃有穿,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1941年,吴满有经过辛勤的劳作,收获粮食34石。收获之后,他没有忘记分给自己土地的边区政府,更知道边区政府现在困难重重,他要尽自己的力量为这样的好政府分忧解难。为此,吴满有积极缴纳公粮14.3石、公草1000斤,还购买了815元的公债和公盐代金。吴满有的行为,在边区激起了强烈反响。

不仅税务部门,整个边区政府都行动起来,迅速将吴满有树立为“劳动英雄”,号召所有的人向吴满有学习,努力生产,积极纳粮。

为了宣传“劳动英雄”的感人事迹,延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边区劳动英雄吴满有》,著名诗人艾青撰写了长篇叙事诗《吴满有》,《解放日报》采写了长篇通讯《模范农村劳动英雄吴满有》,并发表了题为《开展吴满有运动》的社论。

1943年8月,“庆祝军民大生产胜利大会”在延安召开。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亲自主持了这次盛况空前的大会。会上,退伍老兵杨朝臣当即表示,要和吴满有开展劳动竞赛,凭着一把老镢头,保证打粮30石。

看到这种场景,劳动英雄、农民诗人孙万福当场即兴作诗:“七十二行,庄稼最强。一粒落地,万粒归仓。打下来先完救国公粮,余下的吃起来特别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边区军民以实际行动学习吴满有,使边区在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通过开展大生产运动,走出了一条令世界感叹的生产自救的辉煌道路。

税收宣传这“三板斧”,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都屡试不爽,成了众所周知的“秘密武器”,为陕甘宁边区税收工作的顺利推进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值得学习、值得借鉴之处,比如现在的“诚信纳税企业”的评定和表彰,走的就是陕甘宁边区时代“树立典型”的路子。而更需要深入挖掘的,是“以理服人”。我国现行税收体系复杂,要捋清就不容易,而要把其间的道理讲清讲明、讲得通俗易懂、讲得纳税人心服口服,更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其形式和方法,非常值得钻研和思索。有些税务部门的领导人认为,税收宣传就是“味精”,有了当然不错,没有也不影响什么。产生这种错误,固然有其认识浅薄的原因,但税收宣传工作没有打动人心、难以服众、未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更是难辞其咎。税收宣传如何才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这,才是当今进行税收宣传工作时的着力点,是真正提升税收宣传水平的关键,也是我们重温和总结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税收宣传“三板斧”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公粮三板斧边区
如皋市抡好安全监管三板斧
晋绥革命根据地抗战时期公粮内控制度探析
中国时政报道的“三板斧”
写景还需“三板斧”
新余:分级诊疗制度的“三板斧”
牙胡梯田记
一九四一年陕甘宁边区“救国公粮”征缴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论析
一本珍贵的游击队公粮债券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