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争做引领行业发展先行军
2018-05-23鞍钢集团公司
鞍钢集团公司
一、概况
(一)总体概况
鞍钢集团由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与攀钢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而成,是由钢铁、矿业、钒钛、工程技术、综合实业、信息产业等多个产业组成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目前已形成跨区域、多基地、国际化的发展格局,成为国内最具有资源优势的钢铁企业:拥有普钢、特钢(不锈钢)和钒钛等完整产品系列,可生产3000个牌号、60000多个规格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钢铁、钒钛精品,广泛应用于核电、桥梁、建筑、工程机械、铁路、汽车、机械、造船、家电、集装箱、石油石化、航空航天等数十个行业,企业综合竞争力进入国际先进企业行列。
(二)科技概况
1.科技投入保持稳定增长。鞍钢集团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对其保持较高的科技投入水平。“十二五”以来,鞍钢集团年度科技投入总量占销售收入比重始终保持在4%以上。
2.研发组织体系日趋完善。鞍钢集团目前拥有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唯一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钢铁企业;拥有钢铁研究院(鞍钢技术中心)、钒钛研究院(攀钢研究院)2所国家级研发机构,矿业设计研究院、未来钢铁研究院、工程技术公司等12所企业研发机构,研发能力位居国内钢铁行业前列。
3.科技人才队伍茁壮成长。鞍钢集团坚持培养人、塑造人、提升人,通过高水平、高强度的科研生产锻炼,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培养出一大批科技专家和拔尖人才。截止2016年末,鞍钢集团科技人员11383人,占职工总数的7.57%,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研发首席专家2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6人,辽宁省百千万工程专家21人,32名工程技术、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4.专利申请取得历史进步。鞍钢集团贯彻实施“数质并重”专利策略,合理增长专利数量,着力提升专利质量,不断加强专利布局。“十二五”以来,鞍钢集团拥有有效专利增加3000多项;有效发明专利平均增速达30%,有效发明专利占总量比率逐年提升,2016年达39%;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产品输出国进行专利布局,拥有有效国际专利38项。此外,还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12项。
5.科技创新成果获奖空前。鞍钢集团“大型铁矿山露天井下协同开采及风险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等7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中“冷轧机乳液分区自动吹扫装置的研发和应用”项目负责人鞍钢股份公司冷轧厂四号线设备作业区作业长李超成为全国唯一代表工人的入围获奖者。
二、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成效
“十二五”以来,鞍钢集团努力克服国内外钢铁市场下滑不利影响,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取得长足进步。汽车用钢、核电用钢、铁路用钢、造船和海洋工程用钢、石油石化用钢、桥梁用钢、特钢和不锈钢等一批高技术含量产品已成为名牌产品,市场信誉度高。自主开发出“含碳酸盐赤铁矿石分步浮选技术优化与工业应用”“特大型高炉喷吹焦炉煤气系统”“4300mm厚板线轧后‘超快速冷却+层流冷却’装备与自动化控制系统”“高速线材在线水浴韧化处理(EDC)技术”“70万KW大型水轮机组转轮铸件制造技术及工艺”“氧化钒清洁生产工艺”“大型电炉钛渣冶炼技术”等为代表的一批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一)多项战略产品开发实现引领
在汽车用钢领域,鞍钢是中国名列前茅的汽车钢供应商。鞍钢潜心多年研发的新一代先进高强汽车钢TWIP1180HR成功下线,标志着鞍钢成为世界首次采用转炉-连铸-热轧全流程工艺路线生产高超强、高延伸率钢获得了成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世界范围内生产高锰钢系列先进高强钢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在核电用钢领域,鞍钢已成为中国核电用钢领跑者。在国内继续保持核反应堆安全壳、核岛关键设备及核电配套结构件三大系列核电用钢的技术领先地位,鞍钢核电用钢生产技术和产品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铁路用钢领域,鞍钢制造的高速钢轨市场占有率超过70%,重载钢轨通过总重创世界纪录。开发出新一代高耐磨PG5钢轨和贝氏体钢轨,完成了我国未来兴建重载铁路的产品和技术储备。鞍钢拥有耐蚀车辆用钢独有领先技术,开发的高强超薄铁路耐候钢Q550NQR1、极薄极宽耐候钢09CuPCrNi-A,彰显了鞍钢在铁路车辆用钢领域的引领地位。特别是,鞍钢自主研发的高速铁路转向架用钢S355J2W(H)独家供货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实现京沪高铁双向首发,“鞍钢造”擎起“复兴号”。
在船舶及海工用钢领域,鞍钢已成为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钢领军者。鞍钢研发出F550超厚钢板,独家供货全球最先进的半潜式超深水钻井平台“蓝鲸1号”,助推“蓝鲸一号”在南海实现全球首次试采可燃冰成功。近几年,从我国南海第一座作业水深超百米的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41”,到全球首座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D90、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982,再到全球首艘Arc7冰区级别极地凝析游轮、世界级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我国首次自主设计制造20000箱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都彰显了鞍钢船舶及海工用钢的研发实力和生产水平。
在桥梁用钢领域,鞍钢引领中国桥梁钢发展方向。研制生产的新一代高性能桥梁钢先后供货全球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沪通长江大桥、美国塔纳纳西河桥、美国最大悬索桥韦拉扎诺海峡大桥、中国-马尔代夫友谊大桥等国内外重要桥梁,用“钢筋铁骨”撑起中国桥梁半壁江山,在世界桥梁用钢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石油石化用钢领域,鞍钢是国内油气输送用钢品种规格最全,技术水平最高的企业。成功开发X70、X80级别抗酸性环境用管线钢、抗大变形管线钢、深海厚壁管线钢、低温环境管线钢等超高强管线用钢,分别应用在国家重点工程如川气东送工程、中亚输气管道工程、西气东输二线、西气东输三线、陕四管道工程、中俄管道原油二期工程、南海荔湾管道工程等,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钒钛领域,鞍钢成功开发出偏钒酸盐、脱硝催化剂、草酸氧钒、涂料专用钛白、造纸专用钛白、纯钛冷轧卷、纯钛丝、钛合金盘圆等钒钛新产品,形成完整的钒钛产业链。
(二)一批核心技术开发实现突破
国家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项目——“含碳酸盐赤铁矿石分步浮选技术优化与工业应用”,使原来无法处理的近5亿吨呆矿得到有效利用,年创直接效益3000万元。在铁矿尾矿减排利用技术上取得了新成果,利用粗粒级代替河砂生产混凝土等高附加值建材产品。“矿山企业云计算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成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复杂地质环境铁矿采空区精准探测与预警技术研究”研发成功,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建成世界大型高炉喷吹焦炉煤气系统,成为炼铁过程节能减排示范工程。
在全球首创采用转炉单渣法加炉外精炼双联技术,成功冶炼工业纯铁,创造了超纯净钢冶炼的新纪录;“半钢炼钢含铁物料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成功破解半钢炼钢二次资源利用难题,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完成4300mm厚板线轧后“超快速冷却+层流冷却”装备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开发,成为国内首家实现新一代TMCP控制技术为核心的控轧和控冷工艺技术的钢铁企业。开发出国内第一套工业应用级的冷轧带钢板形测量和控制系统,并进行了相关技术的工业应用。成功应用国内首套“高速线材在线水浴韧化处理(EDC)技术”,实现了“绿色”制造,填补了国内空白。开发出70万KW大型水轮机组转轮铸件制造技术及工艺,实现产品国产化。
开发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氧化钒清洁生产成套技术,从源头控制了污染物排放,实现废水、尾渣完全循环利用,产品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钒电池电解液制取技术研究取得突破,电解液进入客户试用阶段。高炉渣提钛工艺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中试线全流程实现连续稳定运行,具备产业化条件,产业化标准示范线进入设计阶段。攀钢1.5万吨/年海绵钛项目实现全流程贯通,成功生产出PTI-90超软海绵钛,填补国内空白。1.5万吨/年氯化法钛白项目建成投产,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电炉钛渣冶炼技术,填补了我国自焙电极在大型钛渣电炉应用领域的空白,对促进攀西地区乃至中国钛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创新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企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3年,鞍钢集团第一届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钢铁集团,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的“排头兵”的愿景目标。确定实施“做强精品钢铁,做大资源优势,打造特强钒钛,壮大非钢产业,着力技术创新,拓展跨国经营”六大发展战略,重点抓好“排头鞍钢、创新鞍钢、诚信鞍钢、幸福鞍钢”四个建设。2016年,鞍钢集团“十三五”战略规划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企业发展引擎,并提出到2020年建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跨国钢铁集团。这些充分说明鞍钢集团对技术创新事业赋予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质内容是:“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创新人才,优化研发平台,加强创新激励,提高研发效率,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开发钢铁钒钛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制定新标准,推进两化融合,支撑鞍钢集团持续发展”。
(二)建立科技投入长效机制,为创新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鞍钢集团对科技投入进行顶层设计、总体谋划,明确科技投入的载体和主体,建立研发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一是依据鞍钢集团科技基础条件,着眼于鞍钢集团未来发展,在编制鞍钢集团科技发展规划中,制定五年科技投入总体目标和各年度科技投入计划指标。二是以科技项目、重点实验室、中试线建设为科技投入重要载体,以子企业和科研设计机构为科技投入责任主体,探索分级投入模式,明确科技投入年度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三是建立完善科技投入管理制度,制定科技投入管理流程,实施科技投入全面预算管理,保证科技投入稳定,专款专用。四是鼓励科研设计机构建立产业创效反哺科研经费的自主创新投入机制,推进研发机构经费自主管理。
(三)着重加强科研手段建设,为创新发展提供硬件支持
2010年,鞍钢集团通过集成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研发资源,申报并获批新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2013年通过了国家科技部验收。以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积极开展重点、关键、共性技术的中试及产业化研究,建成了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系列特色中试线。2015年,“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复,2016年该实验室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通过专家论证,重点开展了五大研究方向13项科研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工作。2016年采购热模拟试验机、钨灯丝扫描电镜、金相显微镜、真空感应熔炼炉等设备,总投资金额1000余万元。此外,还建设了全功能选矿中试基地,其工艺独特性和设备的先进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大力改革技术创新体系,为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013年,鞍钢集团召开了科技改革创新大会,组建了钢铁研究院、钒钛(钢铁)研究院、矿业设计研究院,形成了钢铁产业、钒钛资源、采选技术以及未来钢铁技术科技创新体系。钢铁研究院专注于钢铁主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研究,特别是绿色高端新产品及其制造产业技术的开发。钒钛(钢铁)研究院以攀西钒钛磁铁矿综合开发利用及钒钛产业链延伸为主线,专注于钒钛磁铁矿的冶金分离、钒钛制备新技术、钒钛精细化工产品、钛基金属材料、钒钛钢新材料、稀贵金属收回利用等方向领域研发。矿业设计研究院专注于铁矿石及钛精矿选制开采、难选矿分选、钒铁矿精选技术研究,开展以充填为基础的无扰动开采、多学科集成选矿、预选和再选综合利用等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究,保持采选技术国际领先地位。未来钢铁研究院专注于新一代钢铁制造工艺技术、高附加值金属材料及新材料应用、钢铁产品与深加工技术等前瞻性、重大基础和应用技术研发,为鞍钢集团引领我国钢铁技术创新方向,打造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钢铁集团提供技术保障。
2016年,鞍钢集团出台《关于完善科研设计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指导意见》,围绕开拓“内、外”两个市场,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以项目合同制为核心,下放科研项目管理权限,激发科研机构创新潜力;完善研发岗位等级序列与分配机制,使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体现在企业创效上,体现在科研机构收益上和个人收入增长上,激发创新动力,提升创新创效能力。通过改革,科研设计机构成为市场化的主体,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突破。
积极利用外脑,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和下游客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实验室或战略联盟。“十二五”以来,鞍钢集团先后与中国钢研科技集团、辽宁科技大学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先后与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共建“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辽宁科技大学共建“辽宁菱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及“辽宁鞍钢炼焦煤资源高效利用关键共性创新平台”,与广汽建立联合实验室,与道岔加工企业共建道岔联合实验室,与宝鸡钢管研究院签订联合共建实验室协议,与郑州铁路局共建钢轨焊接实验室,与美的成立家电用钢联合实验室,与东风车轮公司建立车轮钢联合实验室等。与中科院过程所牵头,联合国内钒钛领域20家企业、研究院所和高校共同组建了国家级产业联盟—“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加快推进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使鞍钢集团在耐蚀钢领域争创并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牵头组建了耐蚀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有宝钢、武钢、中钢研等14家企业、5名院士加入联盟。
(五)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鞍钢集团以“规划适度,结构合理,以用为本,重点突出,创新机制”为指导方针,树立“真诚、尊重、进步、共赢”的人才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不断完善和创新科技人才优先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优化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强化科技人才管理制度保证体系,为鞍钢集团提供坚实的科技人才队伍保障。一是加强人才引进、培训、管理制度建设。制定下发《鞍钢集团公司人才引进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人才的引进原则、引进条件、引进流程、引进待遇及管理服务,择优聘用优秀的社会成熟人才,在更广阔视野内吸纳所需的高层次人才。修订完善《鞍钢集团教育培训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培训管理工作流程,使员工教育培训体系运转更加科学高效。制定下发《鞍钢集团研发岗位人才等级序列工作指导意见》,进一步拓宽和畅通了科技人才发展通道,类别清晰、层级合理的科技人才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意见实施以来,共评聘研发序列400余人次,截至目前,在聘首席专家2人、一级专家5人、二级专家2人。二是建立以管理价值和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政策。鞍钢集团修改完善了关键人才中长期激励办法,对研发、工程技术、高技能人才等级序列中的关键人才实施中长期激励,实现精准激励。截止2017年7月末,已对2016年符合奖励条件的15人实施了中长期奖励,其中研发岗位等级序列9人、高技能人才等级序列6人。三是发挥高端人才引领示范作用。为建设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人才队伍,开展高端人才选拔推荐工作。同时,侧重基层单位,注重从科研一线选拔和推荐人才。十二五以来,按照逐级推荐、阶梯发展的专家选拔程序,共有59人次跻身国家、省领军人才、专家等行列。
(六)塑造创新文化,发挥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一是强化文化引领,推进创新成为核心价值理念。继承和弘扬“鞍钢宪法”精神,将创新作为鞍钢集团核心价值理念纳入到鞍钢集团文化体系,加强宣贯、践行,将创新理念注入到市场开拓、产品研发、生产流程、产品包装、售后服务等全过程。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促进全员创新思想意识的提升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二是强化氛围营造,激发员工创新热情。通过集团公司内外各种媒介,大力宣传重大创新成就、职工创新成果和创新经验,宣传李超、林学斌、于淑娟等创新典型的先进人物事迹;表彰奖励创新成果、创新人物;召开弘扬“鞍钢宪法”精神研讨会,积极倡导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努力营造宽容失败、勇于超越和突破的氛围环境。三是强化平台搭建,释放职工创新创造的无穷能量。制定出台了9项科技管理制度和5项人才激励政策,形成创新体制机制,全方位地丰富和改善技术创新的气候和土壤;广泛开展“党员领航登高工程”“百岗千法创效、万人竞技登高”、实名制“网络问企”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建成厂级以上职工创新工作室177个,命名推广先进操作法1689项,组织员工参加国内发明展,共获金奖55项、银奖67项。
(七)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
2016年,在原制度基础上,鞍钢集团修订了《鞍钢集团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对原《鞍钢集团公司专利管理办法》和《鞍钢集团公司专有技术管理办法》进行了合并,制定了《鞍钢集团公司专利和专有技术管理办法》。同时各子企业也对集团制度进行了有效承接,根据本企业实际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整个集团公司形成了较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体系,做到了管理职责明确、管理界面清晰、管理流程理顺、监督考评和奖励政策落实,为知识产权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八)加强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创新发展构建信息支持
“十二五”以来,鞍钢集团重点推动管理信息化及智能制造建设,通过开展人力资源、财务管理、采购管理、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全集团范围内“人、财、物”等核心要素资源的规范管理及统一管控;通过开展采购招标共享平台、人力资源共享平台、财务共享平台、客商共享平台等项目建设,将集团内部的公共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了全集团范围内的业务协同与互联共享;通过加强数据中心、通信网络等基础资源的管理,实现了全集团范围内的互联互通及网络全覆盖;通过构建“基础+技术+机制”三位一体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有效保障了全集团两化融合建设成果的稳定运行,整体提升了信息安全管理水平;通过推动鞍山钢铁无人值守汽车衡、矿业智慧矿山、攀钢积微物联等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建设,将企业生产、管理与运营相贯通,推进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敏捷制造目标的实现。
(九)以重大科研项目为抓手,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鞍钢集团以推进国家项目、集团重大项目及对外合作项目的实施为重点,努力提高科技贡献率。一是争取国家项目,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十二五”以来,鞍钢集团积极参与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重点产业转型升级、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重大研发项目。“钒钛磁铁矿提钒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超快速冷却技术开发”等多个科研成果已经转化为大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二是选立重大项目,力争取得关键技术突破。近几年,鞍钢集团围绕“极薄、极细、超纯净、高强韧、高耐蚀、超高合金钢、钒钛特色”的总体思路,下大力气筛选、推进集团重大项目研发,多个项目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拓展对外合作,协同创新迈出新步伐。围绕重点产品、工艺、技术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社会优势资源,与国内外多家科研院校所开展了产学研战略合作,有效发挥“外脑”作用,形成开放式合作创新平台,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十)充分依靠技术进步,科技降本增效发挥突出作用
以降本增效为目标,强化鞍攀两地对标,发挥协同创新优势,深化EVI管理,为集团快创效和多创效。一是强化鞍攀两地对标管理,推进管理降本增效。积极发挥鞍钢集团矿山、焦化、炼铁、炼钢、轧钢五个对标平台作用,建立起技术指标对标体系,每月组织专家团队进行分析、评价,形成报告,提出指导性意见,供各生产厂学习参考,激励各子公司发挥彼此优势降本增效。二是开展技术横向移植,推进协同降本增效。以汽车板、重轨等项目为载体,建立了动态协调、持续推进的鞍攀两地技术协同工作机制,引导双方相互推广成熟的工艺、技术,协同开发产品。三是加快EVI管理升级,推进产品开发增效。组建核电用钢、铁路耐侯用钢、冷镦钢在内的若干个EVI小组,与专业设计院或用户设计单位积极合作,主动参与用户的产品设计过程,将鞍钢集团的产品固化到设计方案中。由单纯走访用户向新品种和新功能开发的用户技术服务转变,实现了产品功能升级与市场拓展。
(十一)研发应用绿色制造工艺技术,为实现节能减排助力
把绿色低碳、环境保护的观念融入到科研、生产全过程,推进绿色制造工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依托技术进步实现节能减排。一是鞍钢高炉热风炉综合节能集成技术,开发“热风炉操作制度优化技术、热风炉节能涂料(白加黑)集成应用技术、热风炉富氧燃烧技术、强化热风炉烟气余热回收技术、送风系统预制预警技术”五项技术,达到了提高热风风温及品质、降低煤气单耗的目的,在冶金行业探索出一条使用低热值煤气实现高风温的有效途径。二是对开式铁水罐盖装置的开发与应用技术,平均提高铁水温度30℃以上,水温降速度由1.0℃/分钟降低至0.8℃/分钟,温降速度降低20%,提高空罐内衬温度66℃,降低残铁量38.6%,可有效减少残铁罐产生,延长铁水罐的使用寿命,且装置运行不影响原铁水运输工艺。三是1780线平流池油泥在线除油技术,针对现有热轧油泥处理技术问题,对热轧1780线平流池进行技术改造,用气浮方法成功将油和氧化铁皮分离,完成油泥在线除油技改示范工程,除油后铁泥作为烧结原料循环利用,从根本上解决了热轧油泥难以利用这一困扰冶金行业多年的难题,年直接经济效益749万元。四是降低煤气放散系统放损率集成技术,通过对催化燃烧式点火伴烧系统进行优化,使用放散高炉煤气和放散转炉煤气替代高热值焦炉煤气作为放散塔点火伴烧气源,实现了自放散点火伴烧功能和气放散系统在非放散状态下煤气的零泄漏,累计创效2000万元。五是鞍钢氧气系统运行模式优化技术,建立了基于氧气用户耗氧量预测,结合氧气管网液氧球罐调节能力和制氧机变负荷操作的氧气运行模式,氧气系统按照该模式运行取得良好效果,氧气放散率由3.5%降低至1.93%,年创效997万元。六是水资源优化利用技术,国内首次采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通过计算机模拟进行多种水源低价优质的优化配比计算;行业内率先对净环管网系统进行管网平差优化,实现减量降压化运行,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年创效5323万元。
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一)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企业科技创新,不仅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等相应创新要素的投入,同时适宜的创新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功能运转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会不断孕育出大量的创新思想、不断地增进创新动力、不断地形成创新成果、不断地促进创新扩散,最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鞍钢集团始终将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作为首要任务,由鞍钢集团主要领导组成科技创新领导小组,高层领导、顶层决策、上层支持科技创新工作,集团科技部门定期联合财务、人事、企管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优化环境方案、持续跟踪、交流访谈、查找问题、系统调整。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战略
将科技创新作为实现其发展,达到其发展目标的手段。为更好地实现科技创新,遵循科学程序,制定详细、可行的科技创新规划和战略,并抓细、抓好、抓实。
(三)保障科技创新资源投入
企业要创新,创新资源投入是根本要素,而只有保证充裕的创新资源投入,才能推动企业加快创新步伐,提升企业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底气和决心,迅速获得创新成果。鞍钢集团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在资金投入与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立创新投入管理制度,拓宽人才培训手段,取得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