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 片诺兰在“蝙蝠侠三部曲”的三次反套路

2018-05-23程瑶

电影 2018年5期
关键词:韦恩乔纳森诺兰

文/程瑶

今年的北京电影节展映单元,克里斯托弗·诺兰编剧及执导的“蝙蝠侠三部曲”《侠影之谜》、《黑暗骑士》和《黑暗骑士崛起》在套票上线之初,仅仅一分钟,就被一抢而光。

展映当天,影院门口排起长长的队伍,三部曲的每部电影开场和结束、重要人物出场的时候,观众们都会欢呼鼓掌。当然,观众之中不乏蝙蝠侠的粉丝,而绝大部分的观众,是冲着“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来的。

因为全新的蝙蝠侠人设、因为扮演小丑一战成名却英年早逝的希斯·莱杰、因为从未在诺兰电影中露正脸却有着盛世美颜的汤姆·哈迪,2005年到2012年的三部电影,被太多观众和粉丝追捧。

蝙蝠侠是个传奇。

自从1997年,蒂姆·伯顿执导的最后一部蝙蝠侠电影《蝙蝠侠与罗宾》失败以后,蝙蝠侠电影系列就处于停滞状态,直到华纳找到了克里斯托弗·诺兰,彼时诺兰还是刚刚凭借《记忆碎片》初出茅庐的一颗新星,虽说一下子成为了好莱坞的当红炸子鸡,但是蝙蝠侠——这个系列可是当年连蒂姆·伯顿这样的大神都拍砸了的。当年的华纳有勇气把这个系列交给一个新导演,并且全权让他负责,也算独具慧眼。

诺兰的弟弟,也是蝙蝠侠三部曲系列的编剧之一乔纳森·诺兰(为了区别诺兰,我们下面会称他乔纳森)曾经在采访中这样说,“过去七十年有太多太多不同版本的蝙蝠侠上映,而这些版本都会往许多很具体的方向发展故事。”“而我们却走了一条完全相反的路。”另一位编剧大卫·S·高耶这样评论。

饰演蝙蝠侠管家阿尔弗莱德的老戏骨迈克尔·凯恩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正在享受着英国乡下惬意的阳光。门铃响了,凯恩以为眼前的年轻人是邮递员,年轻人却伸出手,“你好,我叫克里斯托弗·诺兰,我有个剧本想给你看看。”

“让我演什么?”

“管家。”

“哦?就是那种每天说‘主人,你该吃饭了’的管家么?”

“不,更像主角的父亲。”

凯恩接过剧本,让诺兰回去等消息,自己明早会让司机把剧本送回。诺兰却坚持,在凯恩的家里等他看完剧本,直接把剧本拿走,他只喜欢面对面交流,不用手机,不用邮件。诺兰直接坐下,和凯恩的妻子开始聊天喝茶,静候着凯恩读完剧本的反馈。

“我愿意出演”,是凯恩看完剧本的回复。

这是《蝙蝠侠:侠影之谜》的剧本,迈克·凯恩一演就是三部。

在拍《蝙蝠侠:侠影之谜》的时候,诺兰没想过一定会有三部曲,但是,他还是隐约留下了一些线索,为后来的两部电影埋下了伏笔。当得知第二部即将启动的时候,那些曾经留下的伏笔坚定了他最初模糊的设定——三部电影其实是一部大电影。

“角色本身就有做续集的潜质,所以我们在《蝙蝠侠:侠影之谜》的时候做了很多人物挖掘,对我们来说,续集一定要是三部曲,因为一个故事一定有开端、经过和结束。”

“为什么观众还回来看一个前些年表现不好的电影的翻拍呢?”

诺兰的回答是这样的,“我们需要赢得观众的信任,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作为编剧和导演,诺兰最看重的就是故事中的人物,让角色在三部曲中自然地成长,用几年的时间去发掘人物内心的历程。“电影中的世界和人物是一起变化的,我们希望在剧本中体现这样的变化。”

在动笔创作这个剧本之前,诺兰和大卫用了很长时间来挖掘蝙蝠侠这个人物和蝙蝠侠世界的历史。“对我来说,这个故事唯一合理的讲述方式,就是在最真实的环境下讲述一个符号化的人物……当我第一次看到蝙蝠侠这个人物的核心的时候,其实他和高谭市的关系就决定了为什么蝙蝠侠会存在,也决定了这个人物是谁。因此,在这个历史和设定的基础上,我走出了高谭市,因为我想让观众觉得高谭市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小城市。”

有一场戏是游历归来的布鲁斯·韦恩和阿尔弗雷德在私人飞机上,有过这样一段台词,“人们的漠不关心,唯有戏剧性的逆转才能唤醒。身为布鲁斯·韦恩做不了什么,我只是个血肉之躯,很容易被忽视、摧毁。但是成为正义的符号,我就永远不会被打败的,永远正气长存。”

“这场戏很短,一闪而过,甚至很多蝙蝠侠的粉丝并不能认同。但这就是我对于蝙蝠侠的解读。”

诺兰在采访中说,“让布鲁斯·韦恩把他自己当成一个符号,来作为撬动高谭市正义力量的催化剂,是这三部电影的初衷。这个过程只能是暂时的,直到高谭市不再需要蝙蝠侠,这个想法一直贯穿三部蝙蝠侠电影……无论蝙蝠侠是谁,他都无法永远做蝙蝠侠。所以到了第二部《蝙蝠侠:黑暗骑士》里,蝙蝠侠希望哈维能够代替他成为高谭市的正义灯塔,而他自己,就可以有机会和蕾切尔一起远走高飞。”

“我们必须有耐心,等到我们笔下的人物一点点地拥有了他们的可信度,从而才能获得观众的尊重。”诺兰很有耐心,从《蝙蝠侠:侠影之谜》到《蝙蝠侠:黑暗骑士》,他慢慢地挖掘着布鲁斯·韦恩成为蝙蝠侠后,由于双重身份导致的越来越明显的内心困境,和蝙蝠侠在高谭市存在的合理性这个问题。

“在第一部的时候讨论蝙蝠侠存在的正确性太早,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蝙蝠侠。我渗透了一点,是在第一部追车戏结束后,布鲁斯·韦恩回到家,阿尔弗雷德希望韦恩重新考虑是否真的要做蝙蝠侠,天天上演追车大战,而可能会因此败坏了他已故父亲的名声。直到第二部,我才能真正展开讨论这些围绕着蝙蝠侠身份的质疑,我并没有直接提出问题,而是表现了蝙蝠侠的存在会带给人们的危险……蝙蝠侠仍然能够控制自己,但是他的愤怒已经逐渐压制住了他内心的善良,导致他最后的失控,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误。”

第二部《蝙蝠侠:黑暗骑士》虽说是诺兰眼中的“中间部分”,却是万千影迷心中,这个系列的高潮,原因很简单,希斯·莱杰饰演的小丑。

然而在一开始的时候,诺兰对自己的想法并没有把握。第二部的故事叙事完全没有遵照以往任何好莱坞大片的惯用路径,是一条全新的,没有人走过的路。

“这个故事根本不应该行得通,因为它太不一样了。但是它就是走通了,因为它的真实性就是推动这个故事动力。”诺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蝙蝠侠:黑暗骑士》并不是一个传统而漂亮的“大片”,因为那样的大片,有着固定的节奏,时而悠扬时而缓慢,时而紧凑时而激烈。

乔纳森接过了诺兰开发的第一稿剧本开始修改,诺兰认为,弟弟的方向是对的:“小丑永远不能够融入一个传统故事的套结构,他就是融不进去,这个人物的设定就是这么离经叛道。完全不遵从传统编剧的叙事技法。”

小丑是一个没有背景故事的反派。观众只能从他听上去神经质的只言片语略微提取他过往的片段,亦真亦假难于分辨的片段。没有动因促使小丑变坏,这就是这个反派人物最特别的地方,没有戏剧冲突让他发生人物的转变,他就是一个反派,连成为反派的原因都没有的反派,这不是因为编剧懒惰疏于设置,而是,乔纳森和诺兰故意为之。

小丑的人设,来源于乔纳森。作为蝙蝠侠动漫和动画系列的忠实粉丝,乔纳森比他哥哥诺兰更了解蝙蝠侠的世界,他把小丑设定为了传统的犯罪阶层的反叛者,小丑成为了高谭市黑帮网络和蝙蝠侠共同的敌人,因为他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反派。

“其他反派对小丑的态度才是有趣的部分,其实就像这些反派对于蝙蝠侠的整体态度一样。”对于乔纳森,小丑这个角色最有意思的部分,就是他的横空出世,好像从魔法中变出来的虚幻的人物一样,只是为了跟蝙蝠侠说那句“你让我完整”。也正因此,任何给予小丑这个人物的背景故事,都只会让他的精彩度减分。

“他(小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这就是他的背景故事。”编剧大卫在采访中这样说。

“是啊,一个反派最好的设置就是这个反派的动机根本就无人知晓,这才能让他令人恐惧。”乔纳森接着说。

小丑的台词,是诺兰跟着感觉写的。他从来不去写大纲,就像他总提到的“耐心”,他就这么耐心地等着那些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精彩绝伦的台词一点一点地从他的内心生发出来,他是个“freestyle”男孩。“小丑的独白我写得很随意,跟着感觉去走,然后花很多天把我写的三四页独白一点点地编辑出来,成为最后的台词。”

也许是前两部太过成功,到了第三部《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诺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诺兰看了许多文学著作和老电影,希望从中汲取灵感,直到他忽然间意识到,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不就是第三部最好的诠释么?以为自己心存正义却被愤怒冲昏头脑的复仇者、充满恐怖气氛的城市、伟大的牺牲者……诺兰立刻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乔纳森。

第二部完全超出了传统好莱坞大片的范畴,而作为三部曲中的“高潮和收尾”,诺兰把《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的调性重新调回了商业片的基调,和第一部做了首尾呼应。

最后一部的故事发生在第二部以后的八年,蝙蝠侠消失了八年,布鲁斯·韦恩沉浸在失去爱人蕾切尔的悲痛中无法自拔,直到猫女赛琳娜闯进他的世界,新的反派贝恩率领着恐怖分子攻占了高谭市,韦恩才意识到,高谭市依然需要蝙蝠侠。

这是一个传统的套路,如果没有《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强烈的反思和质疑,《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也许会成为一部十分平庸的电影。但正因为了有了反套路的《蝙蝠侠:黑暗骑士》,“蝙蝠侠”这个角色才完成了从第一部到第三部人物弧度的建立。

蝙蝠侠的饰演者克里斯汀·贝尔曾经说,“在第三部中,你发现了这个年轻人的痛苦、悲剧和愤怒成为他的动力,让无助的他努力寻找一条属于他的道路。而在第二部中,他发现自己变得被需要,他可以做到他人生中最想做的事情。而现在,(在第三部中),他失去了人生目标,直到新的反派出现,让高谭市和他自己都再次陷入危机。”

而在设置“贝恩”这个新反派的时候,诺兰又一次有了反套路的想法,他认为,贝恩应该是在体力和智商上都能跟蝙蝠侠一决雌雄的反派,既不应该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又不能只有头脑没有武力值。

而对于蝙蝠侠故事系列最精彩的女性角色——猫女,诺兰一直想把她写进三部曲,也许是上一部中的小丑已然占据了故事中大部分的精彩,猫女被诺兰放在了第三部中。“猫女和蝙蝠侠有着共同点,他们都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而她在立场和价值观上的暧昧不清也让蝙蝠侠找到了一些共鸣,就像搔到了蝙蝠侠的痒处一样。”

诺兰兄弟花了十二年,做出了这个堪称电影史上最为经典的三部曲之一的系列,此后诺兰的作品更偏个人风格,《星际穿越》、《敦刻尔克》等等影片仍然为他赢来了口碑和赞誉。然而他带给蝙蝠侠系列的全新解读,他和乔纳森共同创作的关于蝙蝠侠的全新故事,仍然让许多人,在当今口碑烂到让人咋舌的DC动漫改编电影面前,怀念这个系列。

很多编剧都说过,改编经典是个坑,不要随便跳。诺兰却说,要尊重观众,要有耐心,要和你的人物一起随世界变化。“你要知道你做的是商业片,要遵循商业大片的规律,在这个认知的前提下,把自己往更深处逼一下,不要让那些情节来得那么简单套路。”

诺兰不同意有的导演说的,为制片厂拍一部片,为自己拍一部片的说法。因为对于他来说,每一部印上“诺兰导演”的电影,都应该是他做到最好的标准。也许哪天,让诺兰拍《奥特曼》或者《葫芦娃》,他还是能够再创经典。

猜你喜欢

韦恩乔纳森诺兰
假死疑云
一颗热爱自由的心
——读《海鸥乔纳森》有感
相对等三则
诺兰电影文化特质的多维解读和综合探究
——《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文化研究》评介
书与人
你老了,但你依然被需要
乔纳森·艾萨克
拜伦·韦恩 华尔街预言家
神奇的克里斯托弗·诺兰
一个价值高出350亿美元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