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oodle平台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2018-05-22曾恒
曾恒
[摘 要]Moodle平台凭借其操作简单、免费试用、源码开放等特点备受广大教师的青睐。为了提高Moodle平台在教学中的实效性,在情境创设、分层教学、多元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探讨,以解决任务引导过于单一、资源利用不高等问题,发挥交互式教学平台的最大潜能,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化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Moodle平台;互动交流;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9-0042-01
Moodle 平台是一种交互式教学平台,其开发的原理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意义构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或者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完成知识的探索与构建。Moodle 平台基于此囊括了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所需的诸多功能,如“课程管理”“资源模块”“测验模块”“作业模块”“互动评价”等,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分层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
一、情境创设,激情引趣
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学生主动探索,构建知识的过程。由此,教师应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借助Moodle平台中的资源进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如以《作品的发布和评价》教学为例,本节内容是应用文档最后一节知识,要求学生在会做Word作品的基础上探究作品评价的方法,并对作品进行修改。教师利用Moodle平台中已有的资源链接(Word小报作品制作流程、Word作品评价方法),借助提问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案:“仔细观察Word小报作品,其设计布局、颜色样式是否合理,设计格式是否科学?如果发现作品中的问题,说出你的修正方案。”教师以问题点燃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指向在Moodle平台中选择相应的资源链接,通过学习探寻问题解决的方法,并根据作品评价方法的资源链接认真审视作品,发现其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修改以完善Word作品。然后,提交作品到Moodle平台让教师评判。由此,学生在Moodle平台提供的资源链接中,独立完成Word作品的评价与修改,进而掌握Word基本操作技法,提高了学习成效。
二、自主探究,分层教学
Moodle是一个强大的课程管理系统,其丰富的课程活动囊括了所有教学需要的功能,主要包括作业、测验、讨论等,能够满足不同智力倾向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从而达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如在复习《设计应用文档》一章内容时,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和认知水平具有差异性,则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亦不同,教师可用Moodle平台中的测验模块有针对性地设置学生作业,即根据学生学習水平的差异性设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Moodle平台中,教师通过设置任务的不同要求实现作业的分层设置。如以“在南京寻找春天”为主题,利用Word制作贺卡和海报。在贺卡设计中,要求学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风景插入到文档中,让文字与图片完美结合。具体操作涉及图片插入、设置图片环绕方式、文字编辑等。而在海报设计中,要求以宣传介绍为主要内容,且文字要在图片上,体现主题的特点。具体操作除了包括贺卡所有的操作外,还包括图片组合、文本框插入、背景设置等,提升了作业难度。教师按照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分为低、中、高三个档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作业安排,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作业中获得操作技能的提升,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三、多元评价,协作交流
评价能够发挥调节和激励的作用,Moodle平台提供了诸如作业、讨论、互动等多方面的评价,成为常规课堂评价的有益补充。学生可通过提交作业,根据教师的评判得知自己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习中的难题,在讨论区与教师形成互动,通过交流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提升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如在学习《数据处理与统计》中,教师针对数据运算布置操作任务,要求学生针对“1988—2016年历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奖牌数”,对金银铜三类奖牌进行加法统计,并对获得金牌的数字实施红色标识、加粗等操作。很多学生会出现操作正确但结果错误的问题。由此,学生便在讨论区就数据加法运算进行讨论,并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中,掌握加法运算的注意事项和诸多方法,即可以通过工具栏上的加法直接得到结果,还可以通过函数公式求得结果。在互动中,每当学生提出有创意的建议时,教师都会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教师还会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提交问题情况等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进而实现高效教学。因此,教师借助Moodle平台既实现了多元化教学评价,又实现了优化教学方案的目的。
总之,教师可基于Moodle平台,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在情境创设、分层教学、多元评价等方面组织教学,将学生被动知识的接受转化为学生主动知识的构建,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责任编辑 陈剑平)